標籤:

為什麼中國的汽車人都在逃離汽車製造?

1986年「七五」計劃中提到:「把汽車製造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在我看來,那是中國汽車製造最為貧瘠的時代,卻也是中國汽車製造最值得學習的時代;那是中國汽車製造最無知的時代,卻也是中國汽車製造最團結一致的時代。

我們總喜歡用「逃離」來形容人們對某種事業最後的無奈之舉。而在當下的中國,無數汽車人正在選擇逃離——逃離汽車製造這股泥潭。

汽車製造者的生存狀態

汽車製造作為一種密集型製造行業,人、製造設備、汽車三者之間在高需求量的要求下,有著空前的緊張感,而這種緊張感是自上而下的。

說也奇怪,他們是一群生活在城市邊緣的人,卻不斷在為城市輸送著移動的機器;他們顛倒著白晝黑夜,卻最終只能成為這鐵營盤的過客;你以為他們能月入過萬,卻也僅限於豪強企業;你以為他們只用和機器打交道,他們卻每天都在為質量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這是一種奇怪的生存狀態,也是不被外界了解的生存狀態。

逃離:憂鬱的「製造精度」

你只關心新科技,可你知道我們連基本的「製造精度」都做不好嗎?

新科技的光環是耀眼的,我們能從最新科技中預見未來的美好;但有時候我們要停下來想想,這種美好,以現在的製造能力,國內能實現嗎?關注並發展新科技是可喜的,怕就怕再好大喜空。

「製造精度」在大家的意識中還比較模糊,但汽車作為機械產品,精度越高就指示運動能力越強、使用壽命越高、準確性越高、美觀性更好等優點。

國內汽車製造精度控制難度大已經不是新鮮事,光從「精度」上被國外企業撈走的資金不計其數。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全方面的:

1)機械設備加工能力有限;

2)更高精度意味著級數增長的資金投入比;

3)設計能力帶來的製造瓶頸;

4)生產過程中對精度控制的漠視;

5)標準在哪裡,精度就在哪裡,標準低了,精度自然上不去;

6)加工以及被加工的材料質量差;

7)高產量、高生產節拍大大提升了精度控制難度。

逃離:製造業的文化荒漠

汽車製造文化的定義各有說法,但從整個大行業來說,我以為應是理性嚴謹、務實專註、恪守標準、追求完美這四條。

文化雖然無形,卻把控著汽車製造的命脈,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文化的流動。我們都說三歲看老,汽車製造亦是如此。從製造文化中,我們能預見汽車產品的水平以及企業的命數。

遺憾的是,我們不止一次聽到汽車企業通過降低製造標準來獲得更高的產量以及更低的成本。在眼下這片逐利的荒漠中,文化可能終究不過是一潭死水。

偶爾有一些產品和企業,讓我們感到或許還存在綠洲;可嘆的是,更多人都倒在了確認是蜃樓還是活源的路上。

逃離:互聯網造車的衝擊

互聯網造車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各種新生企業開展地如火如荼,好不熱鬧。也許是嗅到了汽車這塊蛋糕帶來的巨大魅力,其它行業的龍頭也或多或少入駐互聯網造車的行列。

且不談互聯網造車的可能性,在資本經濟盛行的時代,概念比實際的製造力來得更吸引人。民眾的目光在哪裡,資金就在哪裡,這句話可能把個中邏輯概括地過於粗暴露骨,卻並無大錯。

那麼,這個現狀會好轉嗎?

在我看來,短時間內並不會,或許還會更糟。

一來,出於新興汽車創業公司對人才的急需,汽車製造業人才的流失出口將越來越大;

二來,出於國家對基礎製造技術的漠視,以振興汽車工業為目標的汽車人很可能繼續被冷漠下去,這一代汽車人或許最終會被成為「有心無力」的一代;

再來,能力、精力投入比在金錢至上的生態中被「新概念」汽車秒成了渣,「快錢」時代真正能給基礎製造業帶來什麼,值得我們反思。

此外,隨著汽車市場的逐漸成熟,汽車價值將逐漸向產業鏈後端移動,過去主機廠是收益的主力,可現在由於後市場的火熱、汽車售價被壓縮等原因,甚至有部分車企會為搶佔市場而零回報造車,汽車人遠離前線奔向後市場的情形已不陌生。

結語

這可能是一篇負能量滿滿的文章,但自我麻痹是更不可取的行為。汽車製造作為高密集型產業,涉及到多種學科人才,它可以映射出整個國家的製造業水平。短期的人才流失或許只是小內傷,但非要等到千瘡百孔才追悔莫及嗎?

中國汽車市場火熱的外在下,暗地裡的洪流早已激起千層浪。這種緊張感在汽車人間逐漸蔓延開來,最怕的是,他們什麼都沒帶走,卻還是選擇了離開。

附:本文首發於autocarweekly

推薦閱讀:

非誇大,以下均事實,老百姓有台車也是件挺慘的事
【泡芙車評】打嘴炮的霍頓?汽車圈的霍頓行之將死
1-5月車市銷量微增0.25%,乘聯會:車企半年任務恐難達成
下一個風口:國產自動駕駛車
火爆過後猛降溫 國內SUV市場已變天?

TAG:汽车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