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媒體:做好音頻自媒體,需要知道哪些方法?

 早上晨跑中,聲音讓我們能帶走節奏跑;中午閑暇時,聲音讓我們放鬆心情午睡;晚上回家後,聲音讓我們回味腦海中的畫面。所以音頻讓我們在已經夠充實的腦海中開闢出一個新的空間,以此來房入我們安靜、美好的回念。

  說偏了點哈,不過音頻確實是無處不在的,可是要怎樣去做好一個音頻創作者呢,小編在這兒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聲音是最重要的

  如果單從自身而不去考慮技術層面的話,聲音的好壞決定了用戶的對你的第一印象,不過你的聲音是否受歡迎是靠用戶的主觀感受來評定的,就比如我比較喜歡聽偏方言版的的音頻,所以我就主要是關注有這種聲音特質的節目。

  當然現在是可以靠技術來改變你的聲音的,比如音頻媒體的三維化處理:

  人類感知聲源的位置的最基本的理論是雙工理論,這種理論基於兩種因素:兩耳間聲音的到達時間差和兩耳間聲音的強度差。時間差是由於距離的原因造成,當聲音從正面傳來,距離相等,所以沒有時間差,但若偏右三度則到達右耳的時間就要比左耳約少三十微秒,而正是這三十微秒,使得我們辨別出了聲源的位置。強度差是由於信號的衰減造成,信號的衰減是因為距離而自然產生的,或是因為人的頭部遮擋,使聲音衰減,產生了強度的差別,使得靠近聲源一側的耳朵聽到的聲音強度要大於另一耳。

  基於雙工理論,同樣地,只要把一個普通的雙聲道音頻在兩個聲道之間進行相互混合,便可以使普通雙聲道聲音聽起來具有三維音場的效果。這涉及到以下有關音場的兩個概念:音場的寬度和深度。

  音場的寬度利用時間差的原理完成,由於是對普通立體聲音頻進行擴展,所以音源的位置始終在音場的中間不變,這樣就簡化了我們的工作。要處理的就只有把兩個聲道的聲音進行適當的延時和強度減弱後相互混合。由於這樣的擴展是有局限性的,即延時不能太長,否則就會變為迴音。

  音場的深度利用強度差的原理完成,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回聲.音場越深,則迴音的延時就越長.所以在迴音的設置中應至少提供三個參數:迴音的衰減率、迴音的深度和迴音之間的延時。同時,還應該提供用於設置另一通道混進來的聲音深度的多少的選項。

  這個說得有點偏深奧了,不過只要你運用好三維化處理,那你的音頻的質感是很不錯的。

  二、內容精簡

  現在的快餐時代,用戶的時間已經不具連貫性了,大多都是碎片化的,所以對於一個音頻來說,要做到恰如其分,並且我們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構思這個內容,我們的目的主要是在用戶傾心聆聽的同時把自己想要說的東西清晰的說出來。 所以內容一定要精簡,但必須得條條是道,讓用戶建立起「此音不妄我聽」的心態,於是這種簡單明了的聲音循環下,用戶是不會感受到累的。

  三、段子思維

  這個就不多說,畢竟幽默是人類都喜歡的一種特質,你要讓用戶對你的音頻有這「意猶未盡」的心態,那麼你就要好好的運用好段子思維。

  四、適當的帶節奏

  我記得以前學「瘋狂英語」時,那場面一直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退:一大群人跟著那誰一起喊著「enjoy、enjoy」並不且還不會感覺自己傻傻的。不過帶節奏是門兒技術活,節奏帶的好,是你在牽引著用戶走,節奏若帶的不好,那就準備拖鋪蓋走人吧(可以借鑒打LOL時的節奏狗是個什麼下場)

  五、放音樂

  我覺得現在的《百家論壇》就缺少這個,你不聽很久還感覺不到,若你聽久了就會感覺又回到了告終時代歷史老師喋喋不休的在你耳邊嘮叨。音樂在你的音頻內容中起到了調節氛圍的作用,就比如我關注的一個美文式音頻節目「十點讀書」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它裡面的那些委婉安靜的音樂和主播輕柔緩和的聲音總是給我帶來了心靈的放鬆。

  總之這些只是我對怎樣做好音頻自媒體的一些看法,當然肯定還有比我好的,畢竟我也是從別人那兒學來之後自己再擴展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的。不過一直學習肯定是會受益無窮的。


推薦閱讀:

自媒體在古代叫百家爭鳴,在現代叫萬家爭名
自媒體:自媒體平台真的是在壓榨自媒體人嗎?
做人少嘆氣,嘆氣小心「一嘆窮三年」
自媒體:五個最適合做軟文推廣的自媒體平台

TAG: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