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中國城

停滯的中國城

很有趣,是在我居住的二線城市裡最新最潮的商業街上,我有了關於停滯的感觸。我在這條街上找地方吃飯,走過一家又一家韓國料理、日本料理,竟然發現了一家茶餐廳,打復古牌,特意裝修成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茶檔的風格。漆綠漆的鐵皮門窗,下半截是鐵,上半截是鑲在鐵框里的玻璃窗。烤鴨烤鵝吊在窗前。進門之後,門內的裝飾倒是不那麼復古,而是美式loft風格和70年代香港茶檔風格的複合物。最有七十年代風情的不是硬裝飾,而是店內懸掛的招貼畫和牆貼。

只是那個大門,那個店的外觀,令我難忘,屢屢回頭凝視。它不只是像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而實在是太像在美國的中國城了。當國內的人把七十年代香港茶檔的風格當作復古特意引進的時候,美國的中國城中,很多商店真的停留在了七十年代的時光。近四十年過去,它們「巍然挺立」,在同樣的街頭。

問題是,它們何以停滯?為何在故國經歷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2010年這好幾十年,經歷了各式各樣新潮蓋過舊潮的無窮盡的變化之後,它們還停滯在原先的時光中?

我個人覺得,海外中國城的停滯,有幾層原因。

首先,美國作為發達社會已發達多年了,幾十年前他們的生活品質就很高了,所以和今天相比,差異並不大,社會變化相對小。n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顯出來的進步肯定不如我們這種三十年前才起步的社會看著大。

準確來講,按照收入的購買力計算,今天的普通美國人過得還不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普通美國人——那時候美國國力昌盛、物產豐饒、人民富裕,獨秀於世界之林。一個家庭只需要一個人出去工作就足夠養一家人,全美婦女幾乎都是家庭主婦,無需進入勞動市場掙錢。幾十年前的美國人就住在郊區帶花園的獨棟大宅子里,家家戶戶有車,生活富足。那是人家幾十年前的水平。如果看老電影,我們會有很直觀的感受——不單是汽車、花園、別墅;那時美國家庭已經普遍配備了今天我們只有部分中產以上階層才有的新奇玩意、現代生活設備,比如廚房攪碎機之類。

故而在那片土地上的中國城,也不怎麼變。本來嘛,一下子從相當不發達的社會移民了最發達的社會生活,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日子上了高台階。這不就夠了么?荷包充足,生活安逸,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老弱病殘孕有福利保障,生活中沒有危機或者顯著缺陷。「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那還有什麼必要趕潮流呢,怎麼舒服就怎麼過日子了。

其次,中國城本質上是民族聚居區,是亞文化,不屬於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潮流變化,很難傳導到中國城這樣自成一體的邊緣社區上。一個文明、社區如果不和外界交流,靠自身其實很難產生創新、變革。文明的進步來自彼此接觸、彼此影響、彼此融合。不論是主動隔絕還是被動被主流文化隔絕——我覺得兩個原因都有——中國城裡的人們關門閉戶,過著自己的日子,和外界互動不多、交流不多,自然也就沒啥變化。

最後一個原因,是美國社會包容性很強,容許各種各樣的人群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去美國之前,我就在大學課堂上了解到了阿米什人的故事——一群德裔荷蘭裔的白人,祖先於約十九世紀建立了獨特的小教派,為了逃避歐陸的宗教迫害,跨洋過海來到美國賓州定居。從那時起一直到如今,他們不用電、拒絕現代化生活設施,基本上按照十九世紀古人的方式生活在美國。出行靠馬車,點燈靠煤油,穿傳統服裝,不去外界的學校上學,篤信上帝,信仰和平,拒絕戰爭、兵役,與世無爭。剛剛知道這群人的存在時,我覺得很難以想像。世界頭號強國,生活著這樣的族群。

後來我自己去一個阿米什人定居地看了看,那真是一種詭異的感覺。太詭異了。

容我細細道來。

我們中國人屬於亞洲,一百年前還被列強欺負,大家都知道「落後就要挨打」,明白自己落後了很多年,被西方欺壓很久。西方就是白人,東方就是黃人——白人發達,黃人不發達。(順帶提一下,黃種人這個概念學界早已廢棄不用)所以,當我們看到金髮碧眼的白人的時候,下意識就把他和「發達」聯繫起來;當我們看到落後、原始、傳統的社會的時候,下意識就覺得這屬於亞非拉第三世界,白人的世界不會如此落後。

因此,去參觀阿米什聚居區才讓我覺得那麼荒謬。白人,不是應該很發達嗎?怎麼竟然在用古人的方式守舊生活。

坐遊覽車走在路上,路上並行的是阿米什人的馬車。汽車當然速度快些——當遊覽車超過阿米什人的馬車時,我回頭看車裡坐著的人,和一個阿米什姑娘目光相碰。真是好詭異的感覺——她金髮碧眼。阿米什人幾乎都是德裔等等白人特徵純正明顯的人。看到一個金髮碧眼的女性,戴著頭巾,穿著十九世紀的服裝,坐在馬車裡面,表情淳樸,眼神平靜——我覺得我穿越了,我覺得我不是在二十一世紀。我這是到十九世紀來了嗎?你不是白人嗎?你們不是發達嗎?你們怎麼會用古人的方式在美國生活二三百年???

啊,詭異!地球外飛的是人類的衛星,天上可見的是波音空客大飛機,人們手裡是iPhone網際網路,這都是白人造的。可你們這群白人,在最發達的國家裡過著古人的原始生活……啊,你們怎麼就能做到對同類的巨大成就無動於衷的?

好希望有機會去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生活。

不過,話說回來,他們可以這樣生活,是因為美國社會包容他們。那片土地允許他們這樣生活。

「交給我!那些疲憊的和窮苦的渴望呼吸自由的人們,在彼岸被遺棄受壓迫的可憐的人們,那些沒有歸宿飽經風霜的人們,把你們交給我,我站在自由的門口,高舉著自由的燈火,照亮你回家的路。」

上面是自由女神像的銘文。啊, 不愧是包容的新大陸。能包容一群獨特教派的信徒按照古人的方式生活,也能包容美國大陸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聚族而居,形成自己的民族聚居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論中國城、義大利城、南亞城,中東城,它們都能自成一體,在美國的自由之地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存在。

主流社會是白人,這沒錯;但是非主流,也被允許自成一體,過自己的日子。

最後,「中國城為什麼停滯」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反著問:為什麼國內變得這麼多、這麼快呢?

生於改革開放後,活於信息時代中,我們年輕一代習慣了世界天天在變。幾十年前,世界上有了手機,不到十年前,世界上出現了iPhone。可你想不到這才是多短時間內出現的事——用iPhone已經變的天經地義,好像我們生下來就習慣了網際網路和智能手機似的。年長的一代也在習慣城市天天的變遷,離家三個月回來,道路大變樣。這十幾二十年下來,我們都習慣了生活的巨大變化了。人的適應能力真是驚人。

但是,其實,飛速變化是我們這個現代社會獨有的特徵。過去的幾千年來,傳統的人類社會變動得相當緩慢。古人過的,是緩慢的、寧靜的,農耕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在土地上的生活。

不論在哪裡的土地上,農耕的傳統生活,也代代不變。焦慮是屬於城市的,屬於現代,屬於工業時代,屬於信息時代。一切在傳播、在變化,社會飛速向前,每個個體都被催著向前。而貼近土地的生活,棲息於大地的生活,每天看到太陽升起、霞光四射的生活,沒有這樣的感覺。從前的人們有的是自然流淌的生活,缺乏我們今日工業社會中「時間焦慮」的概念和感受。

我們為什麼要不斷變化?為什麼要不斷更新?為什麼要棄用過去的事物?為什麼不斷升級換代手中的東西?

為什麼社會一直在變?為什麼餐廳的裝修風格一直在變?從70年代的茶檔蒼蠅館子,到國營大飯店,到各色私營餐飲,到快餐廳,到西餐廳,到和風韓風,到現在連鎖餐飲花樣百出的裝修風格,就在吃飯這一件事上,我們怎麼變的這麼多、這麼快?

因為我們在被生活追趕。我們在被迫使著追逐生活。誰敢不追逐潮流,就將被社會淘汰。餐廳不時髦,就落伍於時代。行動起來!為焦慮驅馳。行動起來!追趕潮流。行動起來!當你追上當季的潮流,就可以暫時脫離焦慮,喘一口氣……然後,潮流又回超過你。

超過了沒關係,把原先的裝修砸掉,按照時新的潮流,翻修去。

至於寧靜的、緩緩流淌的、貼近大地和天空的生活呢?不焦慮,不匆忙,自如的生活呢?

啊,想過!貼近天空和大地。


推薦閱讀:

聽力爆炸難,上海考場又崩潰,6.25托福考情回顧
看數理化內容除外的世界名校公開課,有沒有網站可以推薦?
商人主導的早期中美關係
President Trump!
「窮游錦囊系列知乎 Live」—— 最後的極光年,當歐若拉遇見阿拉斯加

TAG:美国 | 社会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