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文作者功勞分配難?他們有絕招!

既然作者署名排序不能說明一切,那麼,該如何正確估計一位作者在合著論文中的真正功勞呢?

作者:政見觀察員 馬亮

如今,科學研究已進入合作時代。科學論文寫作 「多作者合署」 的模式,也不斷取代著 「一人獨著」 模式的地位,逐漸成為主流。在 1900 年,只有 12% 的科學論文是合著完成的,而到了 2012 年,這一比率已經躍升至 90%。像歐洲電子對撞機這樣的大型科學工程,相關論文寫作的署名作者數量甚至創造了超過千人的記錄。

論文作者這麼多,每個人都應當根據其貢獻獲得相應的榮譽和獎勵。不過,如何從這麼多署名作者中判斷出誰的貢獻最大呢?

按照排序進行斷定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比如,200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篇論文的第三作者和另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但是 2012 年則頒給了獲獎論文的最後一名作者。

在一些自然科學學科領域,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干苦力的學生或 「青椒」,最後的通訊作者是 「老闆」,中間的都是 「打醬油」 的;在經濟學領域,論文作者是根據姓氏拼音排序的,可謂 「見者有份」,每人平分貢獻;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的作者順序至關重要,排名第一的貢獻最大,次而次之;還有一些領域是一視同仁,所有作者都等於發表一篇論文。但是這會導致學術界的 「通貨膨脹」,特別是對數十位作者合寫一篇論文的研究更是如此。

儘管一些期刊要求作者說明署名作者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但是 「小字輩」 們可能懾於 「老闆」 的淫威而不敢邀功,致使作者陳述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此,這一方法可信度不夠,而且不利於快速識別。與此同時,學術界對如何創新的關注程度更多,但對如何更公平地進行功勞分配的問題關注不夠。

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好辦法,能判斷出不同作者的貢獻,並據此分配功勞呢?

中國科學院沈華偉與美國東北大學的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在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自動判別法,命中率接近 90%。

科學研究不是 「一鎚子買賣」

科學界有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矩,會對科學家的貢獻進行判定。對於局外人而言,多位作者誰的貢獻大很難說清,但對行內人來說卻是一目了然。研究人員基於這種非正式的行規,開發了一套演算法。

這個方法的思路是,對論文作者的貢獻判斷,不能只看一篇論文的質量,而是要看後續多篇論文的引用情況。

如果一個作者對某項研究的貢獻最大,並且持續開展相關研究,那麼行內人會一眼識別並持續關注他或她的相關研究。因此,如果其中一位作者後續單獨開展了大量同主題研究,並被他人反覆引用,那麼就可以說這位作者的貢獻最大。

反之,如果一個作者只是 「掛名」 或 「亂入」,他或她就不會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久而久之就被人遺忘了。

據此,學術界會識別和界定誰是某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因為這種差別就會表現在主要作者同主題研究被引用的總體情況,所以綜合他們的其他論文引用率,就可以輕鬆判定誰的貢獻大。

諾貝爾獎 「猜一猜」

為了檢驗這個方法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收集了過去 20 年諾貝爾獎的得主資料,涉及學科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和經濟學。因為不同學科的諾貝爾獎從不同年份開始公布得獎者的主要著作,所以上述學科的數據取自不同年份。

研究顯示,與得獎論文的其他作者相比,得獎人後來發表的同類論文得到了更多的引用。當然,這是建立在得獎論文作者都健在的情況,否則作古的話就沒有資格獲獎了。

對 63 篇得獎的合著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其中 51 篇都 「預測」 準確,準確性高達 81%。獨著論文的獲獎作者顯而易見的,如果將此考慮在內,則 「預測」 的準確率提高到 86%。 與基於作者順序 「瞎猜」 的正確率相比,這項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判定準確性方面表現出眾,正確率更高。該方法判斷錯誤的,也是較為異常的情形。其中一例是 2011 年物理學獎,Filippenko 在兩篇得獎論文都有署名,但都不是主要貢獻者,所以沒有得獎。

另一例是 1997 年物理學獎,Ashkinn在與朱棣文合作前就發表了高影響的論文,所以獲獎呼聲很大。但是二人合作以後,朱棣文後來發表的論文影響更大,因此最終勝出。因此,科學界固然存在富者愈富的 「馬太效應」,但創新是年輕人的世界,只要持之以恆,仍然有翻身的機會。

此外,對於同屬一個研究領域卻沒有合作關係的科學家,該方法也可以評估他們對該領域的貢獻大小。只要有論文同時引用他們的研究,就可以採取類似方法予以判斷。比如,201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對希格斯粒子發現者的認可,就同該方法的判斷較一致。

研究者還使用美國物理學會 1893-2009 年發表的所有期刊論文,以及科學網 1955-2012 年收錄的所有期刊論文,對該方法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這個演算法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等於開發了一款功勞分配的自動識別系統,有助於揭開論文署名的奧秘,並為準確快速判斷作者的功勞提供依據。但是,要想更準確地評估科學家的相對貢獻,還需要輔之以其他信息,如是否屬於通訊作者。

此外,它也有助於激勵科學家持之以恆地專註某個方向開展研究。「搞一篇」 後 「躺在功勞簿」 是不行的,因為會被合作者趕超和替代。要知道,想要得到科學界的認可,除了活得足夠久,還要比合作者寫得更多更好。

參考文獻

Shen, H.-W., & Barabási, A.-L. (2014).nCollective credit allocation in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nSciences, 111(34), 12325-12330.

推薦閱讀:

你們研究方向的鼻祖來了!近年材料研究熱點的「開山」文章匯總
法學論文可能被量產嗎?

TAG:学术 |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