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為何命途多舛?氣候衝擊與暴力迫害

這篇文章是林展老師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在工業化之前的時期,少數族群總是成為被迫害的對象,即使在今天,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對在人口或宗教信仰上佔少數的族群的暴力迫害現象仍然存在。但這一現象在發達國家已經極為罕見。如何解釋這些歷史現象呢?

Anderson、Johnson、Koyama三位作者在2013年的工作論文「Jewish Persecutions and Weather Shocks: 1100-1800」通過考察猶太人被驅逐和被暴力襲擊的歷史,認為氣候衝擊所帶來的收入衝擊,是造成猶太人這一少數族群經常受到迫害的重要原因。

在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主要從事商業和金融業。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推動經濟發展,鼓勵猶太人定居,猶太人逐步轉向專門從事放貸。猶太人的放貸業務常常被基督教教會譴責,但是卻得到統治者的保護,因為放貸活動對於中世紀的經濟以及統治者的稅收都非常重要。因此,保護猶太人群體有益於統治者的長期利益。但在大眾的暴亂和反猶運動中,統治者常常沒有能力保護猶太人,甚至還會由於無法抗拒短期利益的誘惑而驅逐猶太人。猶太人被當作了社會和經濟狀況惡化的替罪羊。

為了梳理收入衝擊、政治穩定與驅逐猶太人之間的關係,作者首先建立一個簡單的統治者決策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經濟被劃分為兩部門,農業和商業。農業產量由土地數量、土地質量、勞動力數量、氣候條件等決定,在給定的土地數量和勞動力數量下,土地質量越差,農業產量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越大,反之,則影響越小。商業部門由少數族群(猶太人)所主導。統治者在這兩個部門收稅,其可以選擇是保護還是驅逐猶太人。

當氣溫降低導致的農業產量下降到維持生存線的水平以下時,社會將發生動亂。而一旦發生動亂,實力更為強大的統治者更有可能抵制或鎮壓動亂,比如通過向農民發放糧食,但發放的數量以少數族群掌握的資源(商業稅和少數族群的財產)為限。

統治者在面對氣溫下降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需要決定是否驅逐猶太人。如果產量下降沒有引起社會動亂,或者發生了統治者可以應對和鎮壓的動亂,那麼,為了自己的長期利益,他們不會驅逐和迫害猶太人。如果統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應對動亂,那麼,即使保護猶太人對統治者長期更加有利,但他們還是不得不先應對短期的危機,通過驅逐猶太人並剝奪他們的財產的方式來應對危機。

在建立模型進行理論分析之後,作者收集了1100-1800年間歐洲936個城市的數據。在這700年間,這些城市一共發生了1366次迫害猶太人的事件。作者使用生長季(四月至八月)的氣溫作為主要的解釋變數,發現生長季氣溫下降與猶太人被迫害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

具體來說,作者發現,在控制住眾多可能影響猶太人被迫害的變數之後,在生長季氣溫平均下降一個標準差(大約三分之一攝氏度),一個城市發生迫害猶太人事件的概率將從2%增加到2.5%-3%。而在氣溫持續偏低的50年中,一個城市中猶太人面臨驅逐或其他暴力攻擊的比重在18%-26%之間。作者隨後對基準的回歸結果進行了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仍然支持了上述結論。

他們接著討論氣候變化引起猶太人迫害的作用機制,即氣候變化引起了哪些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進而導致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基於前面的理論模型,作者將土地質量和國家能力的變數加入到回歸模型中。土地質量使用的是每個城市周圍地區的土地質量,加入回歸模型之後發現,當一個城市周圍的土地越不適合農業生產,那麼迫害猶太人的概率將越高,這一機制在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猶太人迫害中的作用大概佔到一半。

同時,作者檢驗了國家能力這一作用機制,分別使用了國家能力指數和該城市是否屬於統一的國家這一虛擬變數,發現國家能力越強,對猶太人的迫害概率更低,這一影響機制的作用在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猶太人迫害中的作用大概也佔到一半。

另外,作者還發現,對猶太人的迫害在15世紀之後逐漸下降(見下圖),作者根據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數據,認為可能有四種原因:一是17世紀能夠被驅逐的猶太人社區大為減少,這是由於在16世紀進行了大規模的猶太人驅逐,剩餘的猶太人社區數量已經下降了很多,使得以後能夠被驅逐的猶太人社區存量下降。二是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降低了氣候衝擊的脆弱性。三是國家能力的增強,使得對少數族群的保護更加有效。四是惡劣的氣候衝擊減少。

本文的分析與眾多研究氣候影響的文獻的邏輯是一致的,即氣候風險造成的收入衝擊,引發了人們相應的行為反應,這些反應包括殺巫、農民起義、外族入侵、政權更迭等(參見原文文獻綜述部分)。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傳統社會眾多方面都容易受到氣候這一風險事件的衝擊,對氣候風險及人們應對這一風險的方式的量化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釋傳統社會的運轉機制,發現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動因。

文章來源:Warren Anderson, Noel D. Johnson, Mark Koyama, 2013,「Jewish Persecutions and Weather Shocks: 1100-1800」,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No. 13-06.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量化歷史研究所組織,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是如何超過英國的?
駁@滴滴出行:網約車有沒有給城市「添堵」?
偶開天眼覷紅塵——衛星數據的經濟學應用
殖民的長期經濟影響——來自中國東北的證據
扣小米的知乎 Live —— 經濟學家是如何影響政策的?

TAG:经济史 | 经济学 | 犹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