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2017展望:行業變局中的黑天鵝及真假風口

作者:薛洪言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新的一年開始了,又到了辭舊迎新的時候。從一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就孕育在過去之中,是沒法談所謂的舊與新的。就支付行業而言,2016年有著不同的意義,使得2017年也變得撲朔迷離,既有潛在的黑天鵝,也有真真假假的風口。

如果要用一個詞總結支付行業的2016,筆者願意用「驚變」二字;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展望2017,筆者願意用「未知」二字。如果你對支付行業感興趣或者是從業人士,不妨讀讀本文吧。

幾個視角下的支付2016

對支付行業而言,2016年有著不同的意義。從行業的角度,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三類賬戶確立、網聯框架出台、掃碼支付合規、收單業務費改以及手機Pay的短暫興衰……這些事情的發生又衍生出很多現象,比如巨額罰單、續展延期、牌照併購潮、巨頭提現收費、傳統金融布局新興支付等等,這些變革均對行業有著重大影響,一年出來一個就夠行業消化,更何況是一年之內的密集出台。在此,筆者不想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想重複重點事件的觀點解讀,不妨截取幾個視角,簡單勾勒下2016年支付行業的變局。

市場份額:第三方支付「攻勢」兇猛

市場份額是會說話的。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1-3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共處理網路支付業務1111.42億筆,合計金額68.27萬億元;而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991.32億筆,合計金額1884.61萬億元。在筆數上,第三方支付已經實現了超越,金額上的差距雖然很大,但一直保持著縮小的趨勢。

從市場份額(第三方支付網路支付業務量/(第三方支付網路支付業務量+銀行電子支付業務量)上看,2016年2季度開始,第三方支付在網路支付筆數上實現了逆襲,金額佔比觸底回升,且在第3季度延續了升勢。可見,從市場份額變遷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在2016年依然處於「攻勢」,高速發展的朝氣仍在。困難和問題雖多,但增長依舊,這大概可算作第三方支付2016年最讓人欣慰的地方。

競爭環境:銀聯反擊與銀行覺醒

在大數據金融時代,支付的目的雖然沒有實質改變,但支付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支付本身。支付不再僅僅是交易雙方為完成交易而進行的貨幣債權轉移的工具,支付活動所掌握的客戶信息、交易信息等各類數據經由大數據金融的開發利用,成為智能營銷和大數據風控的重要支撐。對互聯網金融而言,第三方支付的存在更是使得其得以建立獨立於銀行之外的賬戶體系,大大加速了其「脫媒」的進程,與銀行的關係從依附到獨立甚至競爭。

支付一直是銀聯的主業,銀聯在2016年先後通過雲閃付(發行閃付卡、閃付POS、手機Pay等)、掃碼支付等,對第三方支付展開反擊,戰局剛剛拉開。同時,意識到支付價值本身的蛻變,銀行也不再把支付視作創造中間業務收入的普通業務,而是開始將其視作內部信息整合、客戶整合以及各類銀行業務開展的基石,真正開始覺醒,並作出反應。關於這一點,大家不妨從以下幾個跡象感受一下。

作為最主要的服務窗口,目前各大銀行的手機銀行越來越有互金範兒,支付轉賬開始被放在黃金位置。前幾日中國銀行APP改版,其展現風格和蘇寧金融APP簡直如出一轍,風格轉變的背後是思路的轉變。此外,掃碼付的鬆綁、銀行三類賬戶新規等,也為銀行在支付業務上發力掃清了障礙。

巨頭覺醒,註定2017年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第三方支付的從業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對消費者而言,倒是好消息來了,不出意外,支付補貼的紅利期馬上就到了。

政策環境:普惠定位與套利空間消失

2016年作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政策環境的確是最大的變數,支付行業也是如此,不過筆者已經有很多解讀,這裡不再贅述。對第三方支付而言,最大的影響在於普惠金融定位的確立和政策套利空間的消失。前者體現在賬戶限額控制和不得為金融機構開立支付賬戶上,後者則表現為央行開始在轉接清算、反洗錢、賬戶實名等各方面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一視同仁。

在新的政策環境下,單純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本身已經很難給行業帶來額外的紅利,面對巨頭的覺醒,第三方支付需要找到新的風口和發力點。

2017年的兩隻黑天鵝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提到2017年的5隻黑天鵝,雖然有網友指出此「黑天鵝」非彼「黑天鵝」(可以被預測的不能稱之為黑天鵝),筆者也不妨沿用羅老師的黑天鵝定義,來談談第三方支付在2017年將要遭遇的兩隻黑天鵝。

網聯上線,影響幾何?

對已經習慣銀行直連模式的第三方支付行業而言,網聯平台的上線絕對稱得上是足以改變行業格局的大事,關鍵還在於上線後的運行規則未定,如銀行直連模式有沒有過渡期?過渡期多久?網聯轉接清算如何收費?除為銀行賬戶和第三方支付賬戶提供清算服務,網聯能否為第三方支付賬戶間提供清算服務?等等。而這些規則本身,才是決定網聯上線對行業影響大小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這些規則的未確定,筆者才將其視作2017年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第一個黑天鵝。

清算牌照放開,誰是受益者?

從2015年開始,清算牌照放開就已經被提上日程。前幾日,央行等十四部門發布《關於促進銀行卡清算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銀髮〔2016〕324號),明確了銀行卡清算市場的使命和一些基本規則,也許意味著銀行卡清算牌照的放開申請已經臨近。

清算牌照放開後,市場中會出現一家或數家與銀聯直接競爭的清算機構,對整個支付行業而言,選擇開始多樣化,是選邊站隊還是多頭押寶,將影響市場格局的演變。不出意外的話,網聯有極大可能獲得一張清算牌照,除了網聯外,國有銀行、第三方支付巨頭有沒有機會?若是有機會,巨頭的戰場將集中在清算牌照的申請上,網聯本身是否會演變成為中小支付機構抱團取暖的避難所並逐步邊緣化?基於此,筆者將清算牌照的放開視作行業的第二隻黑天鵝。

第三方支付的真假風口

黑天鵝的存在使得行業發展充滿變數,難以看得真切,但並不妨礙我們站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行業本身的前景,即所謂的風口。大家之所以關心風口,無非是想知道機會在哪裡?陷阱又在哪裡?前者是風口,而後者則是偽風口。

聚合支付可能死於清算牌照放開

近期,聚合支付莫名地火了一把,有人將之視作支付行業的顛覆者,對此筆者並不認同,聚合支付只是個階段性過渡產品,僅此而已。

聚合支付做的事情,是打通主流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通道,在商戶端實現一點接入、多工具連接的功能,的確有很大的便利性。但問題在於,聚合支付工具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獲得清算牌照後的網聯平台的基礎功能,所以,在網聯上線前,聚合支付有發展的空間,網聯上線後,聚合支付首先就面臨合規問題,即沒有清算牌照但做著類似的事情;而且,有了網聯,商戶直接接入網聯POS就可以實現對所有第三方支付工具支持,聚合支付自然沒了空間。

物聯網支付將成為行業破局的新風口

就第三方支付而言,面對銀行等巨頭的覺醒,正面的硬碰硬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差異化、顛覆性重大創新可以突圍,在筆者看來,物聯網支付可堪大任。

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手機成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載體,推動了第三方支付行業開啟了第一波繁榮發展階段。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普及,支付領域有望進入「萬物皆載體」的新階段,智能手環、手錶、汽車、空氣凈化器、冰箱、空調、電視等都可以成為支付的「賬戶載體」和「受理終端」。作為貨幣電子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支付清算在更廣泛範圍內實現數字化和虛擬化,引領行業發展再上新台階。

對第三方支付行業而言,抓住物聯網支付大發展的契機,才能在與傳統銀行的競爭中繼續領先半個身位,持續享受市場開拓者的紅利。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一文讀懂什麼是第三方支付
2015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筆記
你正在忽略的,正是別人渴求的
2017 年支付行業的涅槃重生
「收單第三方機構繞過銀聯」是怎麼做到的?在獲得收單資格的最初,收單機構不就必須接入銀聯繫統嗎?

TAG:第三方支付 | 支付结算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