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未來的你,把現在的你,變得異常強大

我們每個人都同時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準確的說,現在我,是過去我和未來的我之間的交集。過去的我,來自記憶,未來的我,來自想像。不同的人,過去和未來的比例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過去和未來的比例也不同。這個不同的比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其核心就在於你當下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1. 三個極端思維模式

面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依次有三種極端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沉湎於過去。或者為失敗、悲傷的經歷所累,或者沉湎於往昔的榮光。這樣的人生活在過去。為失敗和悲傷所累的人,消耗了大量的情感和生命力,對於當下行動,缺乏力量。沉湎於往昔榮光的人,容易被時代拋棄。

第二種,沉湎於當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活在當下」,成為了一句流行語。活在當下,原本針對的是對未來患得患失的胡思亂想,但卻成為許多人的借口。他們不敢於想像未來。或者因為想像是費力的,或者因為害怕想像難以成真。

第三種,沉湎於未來。也就是白日夢。這樣的人天生愛做夢,他們把未來想像的惟妙惟肖,似乎想要達成的目標、實現的夢想,已然實現了。此時此刻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悅,而忘記了當下該做什麼。這樣的人,有未來,但卻透支了未來。

前兩種思維模式喪失未來,第三種思維模式錯用未來。我們需要「未來自己」的正確打開方式。

2.未來的你如何改變現在的你

在《意志力:如何自我控制,為什麼它很重要,怎樣才能得到更多》這本書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介紹了一個實驗。

實驗中,宅男宅女們需要想像兩個未來的自己。第一個是他們希望成為的自己。那個人能堅持鍛煉,身體健康,充滿能量。第二個是他們害怕成為的自己。那個人懶散度日,毫無活力,體弱多病。這兩種想像都能讓他們離開椅子,和沒有想像未來自己的對照組相比,這些人在兩個月後提高了鍛煉頻率。

這個研究表明,想像未來的自己能增強你現在的意志力。

這個實驗裡面的重要信息是,只要你想像未來的自己,就必然能夠對當下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就是產生更強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想像希望成為的自己,給你力量;想像害怕成為的自己,讓你改變行動。

想像希望成為的自己,問題不大。而想像害怕成為的自己,其作用,被大大低估了。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想像害怕成為的自己,有多大力量。

傅盛是獵豹的CEO。傅盛在360工作期間,工作強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當時是沒日沒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們有一天倒下了怎麼辦?傅盛回答說倒下就倒下吧!這是傅盛在獵豹公司的一次內部演講里說的一段人生經歷。他那次演講的題目是《我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

那麼他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

當年傅盛大學畢業之後在四線城市工作,工作兩年之後,他決定到北京見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經濟比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時候,他臨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

有一天這位病友出院了,傅盛問他為什麼還沒治好就出院了。這位病友回答說,治這個病要花四十多萬,我負擔不起。這件事兒,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卻捉摸了半天。它給傅盛造成了強大的心理衝擊。他想到的是:如果說我有一天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然後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結果他發現很難!所以他只能是苦幹了,在工作崗位上苦幹。

害怕未來的自己會看不起病,害怕未來的自己會讓父母看不起病。正是這種恐懼,帶給傅盛克服疲憊的意志力。當然,恐懼,不是一切。一個人做成一件事兒,需要許多因素。但在關鍵的時期,哪怕是因為恐懼讓自己堅持了下來,或者作出了正確的決策,這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想像與幻想有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關鍵是這個問題:

「未來的自己會因為現在的自己做了什麼而表示感激?」

幻想讓「未來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脫離,彷彿想像的是另外一個人,而想像則拉近了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之間的距離,並且對當下行為產生積極改變。幻想近乎是非理性,而想像則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

3.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對話

上一個實驗告訴我們。只要能想像未來的你,就能夠增強你的意志力。有人居然把這做成了生意。他們做的更進一步。

FutureMe.org的創始人發明了一種給未來的自己發郵件的方法。從2003年起,他們就收了大量人們寫給未來自己的電子郵件。他們會按作者選擇的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把這些郵件再發送給他們。

當人們在給未來的自己寫郵件的時候。他們必然會想到。未來的自己在做什麼。未來的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現在作出的選擇呢。他們會向未來的自己描述一下自己現在將要做什麼,從而有助於自己實現長期目標。心理學家海爾·厄斯納-荷什費德說,即使你只是想一想要在這封電子郵件里寫點什麼,你就會覺得和未來的自己聯繫更緊了。也就是說,你不但想像了未來的自己,而且已經讓未來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產生了更深入的作用。

4.想像未來的場景作用於當下的行為

德國漢堡-埃普多夫中心醫科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想像未來可以讓人延遲滿足感。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遲滿足感帶給未來的回報,只要設想一下未來就行。比如,如果你正面臨一個抉擇,是現在就開始一個項目,還是推遲一下再開始,那麼,想像一下你下周在雜貨店裡購物,或者想像一下你正在開預定的會議。當你想像未來的圖景時,大腦就會更具體、更直接地思考你現在選擇的結果。

你想像的未來圖景越真實、越生動,你做的決定就越不會讓你在未來後悔。

所以,如果你想不清楚未來自己的樣子,但可以想像未來自己在什麼場景下,做什麼事情。

這讓我想起,一到寒暑假,許多中小學夏令營組織許多孩子們到北大和清華的校園裡參觀。這是一個很紅火的生意。各有所需。但其背後,是有著心理學依據的。

初中時代的孫正義跟團去了一趟美國,讓他下決心去美國求學。初中剛剛畢業,他真的就啟程了,克服了重重困難。美國的求學改變了孫正義的一生,也改變了日本的商業格局,以及阿里巴巴的命運。

對於那些沒有條件到未來的學習、工作場所參觀的人來說,也不必難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傳記、以及看相關的視頻,也可以達到效果。

我高中時代閱讀量不大。但是有一類閱讀,我印象很清晰。那就是對國內各個大學的描述。其中一部分內容在學習雜誌上偶爾看到的。後來我在書店裡看到有專門的書籍,於是買回來看。閱讀這些東西,一方面通過對大學生活的想像,增加了我的學習動力。另外對後來學校的選擇,專業的選擇,增強了判斷力。

5.被未來牽引的孫正義

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孫正義大量閱讀了幾個日本偉人的傳記。比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坂本龍馬等等。初中三年級他遇到了描寫坂本龍馬的長篇小說《龍馬來了》,這部八卷的長篇小說,他一口氣讀完。他被開朗而渴望自由生活的坂本龍馬傾倒。他發誓,「要做一些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他決定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

顯然,孫正義對未來的自己的想像是清晰的。不但是成為企業家,而且是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對未來的這個想像,產生了他此後的一系列重大決定。

孫忠義初中剛剛畢業就克服困難跑到美國讀書。他用了2個月自學了美國高中4年的全部課程,並通過全部考試,入讀聖名學院。來到聖名學院。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傢具店,買了一扇沒有門把手的門,這是一扇直通到天花板的大傢伙。他把這扇門搬回房間,放到兩張鋼質的柜子上,做成了一張特大號的書桌。上面到處擺放著教科書、字典、參考書,另外還在三個地方裝上燈,照亮桌子。他的棉褲經過了自己動手改造,是特質的。他在褲子上縫了個大口袋,裡面插上15支筆,尺子乃至袖珍計算器也全都塞在裡面。他平均每天只睡3小時,最多也不超過5小時,「我全力以赴,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就是他的名言。兩年後,他入學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經濟學。

在這個片段中,能看到,未來的孫正義如何對當下的孫正義產生影響。那就是意志力,自控力和強大的學習熱情。

進入伯克利大學後的孫正義,不但保持了學業上的瘋狂與專註,而且也開始涉足發明與創業。19歲的時候,他發明了一個有聲電子翻譯機。收穫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桶金」。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個故事很長,以後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孫正義賺第一桶金,並不是因為偶然。而完全是設計的結果。他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如果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那麼就必須在大學畢業之後成立自己的公司。如果要成立公里,必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另外一個是必須的資金。學習上的努力已經說過了。資金必須自己創造,他選擇的方式就是像松下幸之助那樣搞發明創造,迅速積累第一筆財富。他做到了。而所有上述的推理,設計,以及執行力,都來自他對未來的想像——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即便這個願望不能成真,它產生的效果已經足夠好。

在世界商業史上,孫正義是把未來運用的最充分、最成功的人之一。在加上「之一」這兩個字的時候,我是很猶豫的。實際上就我所知,他是之最,沒有之一。

19歲那年,孫正義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50年的規劃。實際上就是想像未來50年不同階段的自己。

「無論如何,20多歲的時候,正式開創事業、揚名立業的大好時光」;「30多歲的時候,至少要賺到1000億日元」;「40歲的時候,一決勝負,為干出一番大事業,開始出擊」;「50多歲的時候,成就大業;60多歲,交棒給下任管理者。」

這些目標他都實現了。比孫正義大10歲的作家井上篤夫談起這事兒,忍不住感慨,「20多年來我一直以一個歷史記錄者的身份在關注他。他所說過的話,儘管枝節部分會有所出入,但根本的部分卻是樣樣都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想像未來的力量。

6.想像未來救了弗蘭克的命

維克多·弗蘭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1905年3月26日,弗蘭克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然而,弗蘭克把一個概念深深的植入了人類文化。這個概念就是「人生意義」,他開創了解救許多人種種精神痛苦的意義療法。這是,弗蘭克在悲慘的命運中提煉出來的精神之光。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不知拯救了多少絕望的生命。

《活出意義來》

1942 年,37歲的,精神治療師弗蘭克與未婚妻舉行了婚禮。同年 9 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納粹逮捕,關押在捷克波希米亞地區北部的特萊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納粹集中營,他的父親不久就因為飢餓死於波希米亞。

1944 年弗蘭克和妻子一同被送往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不久,弗蘭克的母親也被送到這裡,並死於毒氣室。弗蘭克,後來又輾轉至德國考夫囹(Kaufering)集中營、圖克海姆(Türkheim)集中營。

弗蘭克的母親和兄弟在 1944 年被納粹殘酷地殺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則於納粹投降前死於德國伯根-拜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1945 年 4 月 27 日他被美國陸軍解救。

弗蘭克活了下來。這並不是一個顯然的事實。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概率的思維,輕描淡寫的能夠給予解釋。例如,有一些人活下來了,弗蘭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思維不但是敷衍的,而且是冷酷的。

雖然我是學理工科的,但是對於概率統計數字,一直保持警惕。例如,聽到平均收入多少多少,平均收入增加了多少多少的時候。我可能會想到,有多少人在窮奢極欲,又有多少人在生活中掙扎。

有些真相,只有站在個體的角度上才能洞悉。

戈登·歐伯教授在《活出意義來》的序言中寫道,

「弗蘭克博士現身說法,詳述他如何由親身經驗,發現到[意義治療法]。他曾是集中營中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全都死了,僅剩下他和妹妹。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麼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親身經歷過這種慘絕人寰遭遇的精神醫學家,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他這種人,必然能夠以睿智和悲憫的眼光來盱衡人類的處境。」

原因只有一個,他對未來的想像,他對未來的有意義的想像。弗蘭克在被納粹關入集中營之前,曾經想把自己的心理學思想寫成一本書,名字都已經想好了,叫做《醫生與心靈》,並寫了部分計劃。厄運終止了這一切,納粹讓他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境地。然而,弗蘭克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卻拯救了自己。

維克多·弗蘭克

在《弗蘭克爾自傳》中,他寫道:

「我始終堅信,自己能夠活著走出集中營,首先要歸功於我想把丟失的書稿重新寫下來的信念。我開始有這個想法是我染上斑疹傷寒的時候,那時,我不得不整夜保持清醒,以防止自己死於血管閉鎖。」

「在我40歲生日時,我的朋友送我一小截鉛筆頭,並且神奇地為我搞到幾張小小的黨衛隊表格紙片,於是,我發著高燒,在這些紙片的背面潦草地塗畫出一些關鍵詞——是的,我想藉助這些關鍵詞將《醫生與心靈》重新撰寫出來。」

「我曾多次試圖通過將痛苦客觀化的方法,使自己與眼前困厄的處境割離開來。我還記得,有一天早晨,我們被拉出營地幹活,天寒地凍,在去往工地的路上,我凍得瑟瑟發抖,腹中飢餓浮腫得穿不上鞋子,智能勉強塞進一雙滿是破洞的鞋子里,滿是凍瘡的腳踝露在寒風中,疼痛難忍。這時,我開始想像自己置身於一間寬敞、漂亮、溫暖、明亮的禮堂,站在講壇上,面對著全場凝神靜氣的聽眾發表演說,演說的題目就是《集中營的心理治療經驗》,而演講的內容,正是我此時此地的經歷」。

弗蘭克就是這樣熬過了苦難。而他設想的場景,實現了。他不但發表了演講,發表了與他想像中的同名演講,而且這樣的演講,這樣的思想,傳遍了世界。

《弗蘭克爾自傳》

7.冠軍運動員如何運用未來的力量

當年我在國家隊當教練的時候。在起初,我剛剛當教練的時候。我的運動員經常問我,「教練咱們這次比賽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記住,任何一次比賽,無論是全國比賽,亞錦賽,還是世界盃、世錦賽,乃至奧運會,你的目標都是冠軍。」「如果不是為了拿冠軍,我們付出的所有努力是為了什麼?」

那次回答之後,運動員再也不問我比賽目標的問題了。

召喚未來的你幫你戰鬥

後來,國家隊在不同的時期,請了幾位外國顧問。其中有一位德國教練叫奧利佛。他曾經是奧運會冠軍。

有一次,我們一起跟一位運動員聊天的時候。奧利佛跟運動員說,「你不但要想著拿冠軍。而且你要想像自己拿冠軍的情境。而且越生動越好,越逼真越好。」他的意思是說,要把拿冠軍的自己深深的植入到自己的意識中,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奧利佛把這個思想用到了,我當時已知的極致。有一次,我們在德國訓練。那時,出國前,因為工作原因,我的腳感染了。在德國訓練場地,奧利佛看見我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專門跟我有一次聊天。他告訴我,你要想像你的腳已經好了,而且你還要想像,傷口癒合的過程。他跟我展開了大量的細節。可惜當時我並不了解其中蘊含的原理。我還以為,那是他久居夏威夷,受到了夏威夷土著文化的影響產生的思想。結果,直到轉戰布拉格,我不得不去醫院處理傷口。

8.想像和未來的力量

想像和未來一樣,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虛無縹緲的事情。

例如,當我們聽到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我們會感到莫名其妙。因為知識可以感知,或者在書本里,或者在對話中,或者已經付諸於我們的行動。但想像力,就顯得遙遠,模糊。

甚至,在我們動用想像力,忍不住想像未來,想想未來的自己的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荒唐。尤其是在起伏不定的命運之中。

如今,我們知道,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想像未來的自己能增強你現在的意志力,從而讓現在的你變得強大,甚至異常強大。無論這看起來多麼難以置信。

一旦你接受了這個事實,想想未來能夠讓你強大,那麼,你就增加了一把增強意志力的有力武器——想想未來。

而意志力和自控力,對於一個人來說,幾乎意味著一切。

當遇到種種的困苦,記得提醒自己。

讓未來的你把現在的你變得異常強大。

參考資料:

凱利·麥格尼格爾(Kelly McGonigal),《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

相關文章

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4、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5、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6、學到欲罷不能:我的史詩般的英語逆襲路

7、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8、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世界正在懲罰那些將就的人
讀者問答2:少華,你是怎樣做規劃和目標的

TAG:自制力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