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我們都健忘?

1.

周末見本科同學,聊起自己另一個剛見過不久的本科同學,卻張口結舌在當場,死活想不起對方叫什麼,甚至連姓什麼都想不起來你說神不神。只記得是兩個字,但那名字分明在唇邊卻說不出。

又譬如早晨起來我想去廚房取一個勺子,走到廚房子就徹底忘了自己要幹啥,跟個傻子似的轉了三圈出來了,走到客廳又恍然大悟。

還比如今天早晨,我在地鐵上看一本書。每一段都很理解,每一處都頗認同,點頭稱是的看了大概15頁,我想回頭捋一下思緒時,卻渾然發覺自己完全不記得兩頁之前說了什麼。

2.

這太可怕了,信息像流水一樣流過我的腦子,不作停留。大腦跟相機的監視器一樣,瀏覽各種風景卻不按快門、不感光。

我以為是年紀大了,腦子不夠用了,記性不好,但最近跟很多人交流,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連年紀青蔥的90後也跟我說很健忘。

我意識到,可能這不是年紀的問題。每天的信息太多了,我們類人猿目得人類小腦袋根本裝不下。不得已,遺忘成了保護機制。如同電腦,定時清空緩衝才能運行更快。

打開微信,幾百條群消息和數個未回復的關鍵人物信息;打開朋友圈,你的上千個朋友在傳授雞湯勵志,頹廢朋克,琴棋書畫,吃喝玩樂;打開今日頭條(還好我沒有裝),滿屏的新聞,等著你批閱,迫不及待七嘴八舌想告訴你昨天發生了什麼,一個晚上怎麼就tm能發生這麼多事情;你只是打開淘寶想買一條圍巾,滿屏的商品向你招手,大爺(二聲),到這來看看唄,大爺,我今天可便宜了,大爺,這裡面都是你喜歡的哦,你不點開看看嗎?你忍著誘惑直接在搜索框里搜索大衣(什麼,我是要買圍巾嗎?),瞬間出現了幾百條商品信息,花花綠綠五花八門,有經濟平民的京浙滬包郵,也有高大上的歐美英代購,有純色條紋千鳥格,有韓版歐美文藝范,經過了兩個小時的挑選,你終於買了兩條裙子和一雙鞋,然後心滿意足的關上淘寶打開微信,根本不記得你是想買一條裙子。

3.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候,所有內容撲面而來,想擠進你0.22平米的小腦瓜。他們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用各種新穎暴力的方式強姦你的注意力,生怕被你錯過。

記得上大學時我還是對信息求知若渴的,路上接的傳單都饒有興緻的看半天,趕上去廁所看得更仔細,而現在,誰還會去接街上的小廣告。

信息過載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讓篩選變的困難,你周圍的信息越多,你獲取你想要信息的難度越大,何況還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紙質媒體時代,因為紙張和印刷昂貴,我們對知識是做減法,只把最有價值的信息印在書本上,在羊皮紙和龜背時代,任何一本書上的信息都是同時代最有價值的信息。而互聯網時代,是在做加法,它希望給你呈現所有細枝末節,核心期刊並不比小道消息更具有傳播力,而且往往更差。這就帶來了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篩選和辨別變的困難,普通人會非常容易在其中完全喪失判斷力,被信息裹挾著前行,今天想讓你關注林丹出軌就滿屏婚姻倫理,明天想讓你關注羅一笑就全網網路慈善。

在互聯網時代,權威和普通人享有同樣的話語權和表決權,比如你手裡的點贊,只要你的表達更暴力、更偏激,就有機會被點贊送上更多人的屏幕。

人們發泄憤怒,伸張正義,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然後感嘆,聽了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這些道理從來沒有在你腦中停留過,看過就忘了。另外道理太多了,知識太少了;道理很多自相矛盾,知識邏輯框架嚴密;道理主觀,知識客觀。道理獲得容易,知識獲得困難。你點擊一下就是看到五旬老太產兩女,卻需要點十下才能找到BP原油泄漏事故根源,當然也許你不想知道。達爾文當年花7年研究藤壺是不是甲殼綱生物,才敢寫出一本書,而現在出去旅遊一趟就能寫一本書。

4.

說到旅遊,周末我花了一整天來確定一個目的地的酒店,因為即使我設定了8分以上,市中心,0-500元,24小時check in之後,還是出來上百條信息。

對抗信息過載,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要有獨立意志,提高品位和注意力,時刻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很重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自助三百種,只挑自己愛吃的。

你問我為什麼今天才更新,因為我一度忘了自己還有一個公眾號來著…………

對了,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麼來著?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 | Breaking News:又一篇國產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信息是如何促進階級固化的
當你開始做一個以前未接觸過的設計/項目/產品時,你是怎麼查找相關信息的?
Scalers:如何處理社群里的海量消息?
三星智能攝像頭再爆遠程命令執行漏洞

TAG:心理学 | 信息 | 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