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我有話要說
什麼是閱讀?眼球盯著連貫的文句,可以用邏輯把它接受,這個叫閱讀。
為什麼閱讀?是為了開闊眼界,擴充經驗;是為了增進知識,獲得智慧;是為了陶冶情感,享受情趣。所有這些,最終又可以概括為、歸結為一點――閱讀,有助於使閱讀者達到人的價值的最大化實現,成為一個有趣味和內涵的人,一個豐富和深刻的人。
閱讀可以極大地填補經驗的不足。一個人,哪怕生活閱歷再豐富,也總是有限的、相對意義上的,對於紛紜複雜的現象世界而言,他所擁有的經驗永遠只是九牛一毛。這種缺憾,正好可以經由閱讀而獲得某種彌補。
讀書能讓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讓你在思考過程中體會到由心的孤獨卻不會寂寞,讓你對世間萬物的存在充滿好奇與敬畏,讓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懂得體恤共情,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義所在。
拿著放大鏡看書的老者 攝影:豆豆
上圖是之前回西安的時候和女友去鐘樓書店買書,碰見一位帶著小凳子、拿著放大鏡在那邊認真看書的老者,深受感動。
最近聽了一個電台節目講閱讀的,讓我對閱讀又有了新的認識,節目裡面提到兩點對我深有啟發。一、閱讀一定要跨領域,各個方面的書都要有所涉獵。二、年輕的時候一定要過量閱讀。
我提倡的讀書方式是多看不同類型的書,涉獵要廣,要跨領域。如果你是醫生,只看醫學方面的書,那恐怕不能叫讀書,只能說是查資料。只看單一種類型的話,那可能難以擁有寬豁的心境與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區分閱讀的界限與個人的狹隘。我曾經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立下一個不小的志向,就是看完當時圖書館所有設計相關的書,但是很顯然是沒有實現的。現在來看當時的這個想法是幼稚、狹隘的,讀的太單一了。讀書應該是博覽群書,不管是文學的、歷史的、傳記的、藝術的……
關於年輕時候過量閱讀的理由,大概是由於年輕的時候腦子、眼睛都比較好使,生活中的瑣事比較少,有大量的時間和心思來閱讀,而且大量閱讀可以反哺你的視野和經歷。我目前用來閱讀的時間是比較碎片化的,主要是早上地鐵、午休、晚上下班地鐵、睡前的一段時間,一共能有個兩個小時左右。
最後想說的是:讀完一本書後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所輸出,有所反饋。不能是讀完就完了,重點是讀完後整理筆記和想法。
還記得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神奇隊長》。講的是: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深處,與世隔絕,一位慈愛的父親全心全意地試圖將自己六個年幼的孩子培養成出色的成年人。電影中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率領孩子們在叢林深處狩獵、格鬥、攀岩、解剖。言傳身教生存技能。夜晚,他們在篝火旁聆聽古典樂,學習樂器,聽父親講解歷史、哲學、醫學、社會法律,開放式熱烈討論所思所得。有一個細節就是父親每天都會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給孩子們安排相應的閱讀內容,在固定時間集體進行閱讀,然後會提問,主要是對書中內容的看法,這樣讓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極其豐富。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來閱讀/以及閱讀完反饋的重要性。
電影中孩子們閱讀的畫面
最後一碗毒雞湯:如果說 80% 的書是你可能用不上的,你還會讀書嗎?但是正是因為你不知道哪 20% 有用的,才會激勵你讀更多的書。
所以,好好讀書吧,少年。
推薦閱讀:
※如何靜下心來閱讀?有些什麼好方法能讓自己靜下心來並保持高集中力?
※閱讀原版書籍和翻譯版書籍的閱讀體驗及收穫意義有何差距?
※沒有用R.A.C.E.策略,憑什麼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會閱讀寫作?
※如何制定【家庭閱讀計劃】,幫助孩子有效提高閱讀及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