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人回到地球後,整個一生都在推翻「被選擇」的命運

這個男人回到地球後,整個一生都在推翻「被選擇」的命運

文 | 龜途慢慢

更多內容可見極客公園微信號: geekpark

2002 年的一天,在洛杉磯一家酒店的門口,一個 72 歲的老人被一個年輕人圍住,不停地質問:「你敢發誓說你登上了月球嗎?」「你因為沒有真正做過的事但收了錢」「你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懦夫!」

老人顯然對此非常憤怒,他一邊不停地與年輕人辯論,一邊想要擺脫他的糾纏。終於,年輕人出格的語言和不停的騷擾徹底激怒了這位體面的老人,他撇開身邊人攙扶的手,猛地回身,舉起右手對著年輕人的臉就是一拳。

鏡頭到此戛然而止,但老人憤怒的表情和犀利的身手卻傳到了全世界。

【果殼搬運】鐵拳無敵奧爾德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5ODgxMTg4.html

奧爾德林憤怒回擊的視頻

這位老人就是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世界上第二個踏上其他星球的人類、登上別的星球後返回地球的第一人、以及那個著名月球腳印的主人。

是的,你沒有看錯,那個腳印的主人不是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而是奧爾德林。

圖片來自 NASA 官網

這位人類的太空英雄今年 86 歲了,但與自己已經去世的同伴阿姆斯特朗不同——這位第一個踏上月球的英雄宇航員在 1969 年之後低調地過完了餘下的 43 年人生,奧爾德林仍然在積極地參加著各種社會活動。打開他自己的官方網站,能發現他的活動日程已經排到了明年九月。今年年初,他甚至又出版了一本新書——《No Dream Is Too High: Life Lessons From a Man Who Walked on the Moon》——一本向年輕人傳授人生經驗的新作。

打開奧爾德林的官網,你能在事件列表的第三個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是的,這次在 2017 年 1 月 13-15 號,這位譽滿全球的前 NASA 宇航員、阿波羅 11 號首次登月成員將會來到北京,來到極客公園創新大會(GIF 2017)的舞台上。你沒有任何理由錯過他。

四十多年之後,我們會發現,當阿姆斯特朗駕鶴西去、Michael Collins 隱退不問世事之時,這位當年的「第二英雄」還在繼續自己的冒險之旅。就像有評論所說,尼爾·阿姆斯特朗替人類邁出了一大步,但奧爾德林還活躍在 Twitter 上,甚至還有了自己在 iOS 平台上的 App。

86 歲還在探索的老人

上網搜尋「奧爾德林」,你會發現最近他又登上了很多媒體的頭條,原因是這位今年 86 歲的老人家剛剛去南極進行了一場探索之旅。雖然最終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回到了紐西蘭修養,但即使躺在病床上,他還在抱怨「沒有得到和科學家一樣長的時間讓他來研究地球上最像火星的自然環境」。

這就是奧爾德林,一個因為代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而被載入史冊的前空軍飛行員、MIT 航空學博士、以及傑出的宇航員。你對他的名字可能不夠熟悉,但卻絕不會對他一無所知。

有關 1969 年的那次歷史性飛行的各種細節都早已被時間翻了個底朝天,不管你想問他「第一次在月球上回看地球是什麼感覺?」、「踏上月球表面的觸感如何?」亦或想知道「你們當年在太空中如何大小便?」,你都能找到答案。

人們談起他時,似乎總因為他的「月球」身份而對他施加特殊眼光。比如:「待在月球上是什麼感覺?」、「你回來之後有感覺不一樣嗎?」…人們總希望能從他身上獲得「來自月球的特殊智慧」,但事實上,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也會因為聽到普通粉絲給他提的奇怪問題而發笑;他也愛穿著印有自己著名腳印的夾克衫和記者見面;他喜歡的科幻電影也與我們差不多:《2001:太空漫遊》以及《地心引力》;他也會因為被無理地懷疑而憤怒,比如上文中的那一拳。

《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的原型也就是奧爾德林。

回顧人生,他也會有遺憾的事。沒能第一個登月也許是一件,但最遺憾的事情卻是有關「雙子星號」任務的,當時他還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生。在訓練中,他發明了懸浮水下訓練(neutrally-buoyant underwater training)的新式訓練方式,並成為了第一個採用這個方法的宇航員。作為第一個使用這個方法的人,他對此很有信心,但很不幸,NASA 取消了這個方案。對於還是太空探索領域的新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打擊,儘管這個訓練方法至今仍然在被使用。

不過沒關係,雖然在雙子座 9 號任務中,奧爾德林還是替補成員,但五個月之後,他就在雙子座 12 號中成為了正式的兩位執行成員之一,並在三年後成功登陸月球。

但毫無疑問,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都明白,1969 年的 7 月才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而且會像星辰一樣永恆閃耀在人類史冊中。

巔峰 1969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 47 年,但阿波羅 11 號的光輝旅程仍然在全世界各個角落被反覆重現。

1969 年 7 月 16 日,裝載著阿波羅 11 號的土星 5 號火箭從地球起飛;在幾天之後的 1969 年 7 月 21 日,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成功降落在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依次走下了登月艙,成為了前兩位到達月球的人類。

阿姆斯特朗率先走下登月艙,在查看了基本的狀況後,說出了那句彪炳史冊的「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兩分鐘之後,奧爾德林也走了下來,面對著這個人類之前從未近距離觀察過的星球,他發出了「壯麗的荒涼(Magnificent desolation)」的感慨,而這也成了人類對月球最著名的描述。

精心設計過的經典語錄和個人最真實的直觀體驗——這種差異也反映出了奧爾德林直率的性格特徵。

但整個過程中最驚心動魄的時刻卻發生在返回地球的路上。

在月球上完成了兩個半小時的提取標本、拍攝照片等任務之後,他們要離開月球表面,和在月球軌道上指揮艙中的 Michael Collins 會合。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奧爾德林在兩艙連接時做出了與標準作業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平台被鎖,無法使用主推進器啟動飛船。但幸運的是,宇航員都隨身攜帶著一支氈頭筆(圖中這把筆是 Michael Collins 的),如果沒有這種筆,他們就沒法回家了。在剛剛出版的新書中,奧爾德林清晰地回憶了下面的過程:

「因為那是電氣設備,我決定不把自己的手指放進去,或者使用任何末端帶金屬的東西。我的制服的肩膀口袋中有一隻氈頭筆,為了防止我的嘗試失敗,我把倒計時程序提早了數小時。我把筆插入斷路器開關原來所在的小開口中,我確信這把筆可以充當臨時開關,我們將離開月球了。」

最終,阿波羅 11 號成功地回到了地球,而奧爾德林也成為了全世界的英雄。

成為永載史冊的「第二個」

然而,「第二個」畢竟還是第二,就像那個著名的「喬格里峰」的段子一樣,人們只有在談起那個「第二」的身份時才會想起他。不過,江湖中對於他流傳最廣的事迹也與此有關:

在回到地球之後的慶祝登陸月球成功記者會上,一個記者突然問了奧爾德林一個特別的問題:「在當時,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在全場尷尬的注視下,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

當然,除去這種消除尷尬的小機智,人們還是會不斷地問起:為什麼第一個踏上月球土地的不是奧爾德林,而是阿姆斯特朗?

從歷史懷疑論的角度來說,我們永遠無法知曉當年的真相。事實上,對這個歷史的細節,已經有太多的戲劇化的處理。在當時選擇出艙順序的時候,奧爾德林究竟有沒有想要「爭奪」這個「第一」的資格?

當老友去世兩年之後,來看看奧爾德林自己回憶當年的選擇過程:

「首先,我們要知道留在指揮艙內的指揮員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因此,在之前的任務中,都是「新人」出艙活動,而指揮員留在艙內。NASA 最初覺得也應該這樣,讓新人(也就是我)出艙,但因為登月的巨大歷史象徵性意義,有更多的人覺得應該要讓指揮員來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而阿姆斯特朗正是這次任務的指揮員,並且比奧爾德林更加資深)。最終做出決定的不是我,也不是阿姆斯特朗,而是 NASA 的高層。」

你可能相信,也可能不信,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類成功地踏出了這一步。事實上,雖然奧爾德林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第二個」的稱號,但對他來說,47 年過去了,還把目光放在這些陳年舊事上純粹就是浪費時間,在與記者見面時,他時常會穿著自己設計的那件「Get Your Ass to Mars」的 T 恤。

「現在,是到了該把注意力放到火星上的時候了。」

走出低谷,向火星進發

事實上,從月球回來之後,奧爾德林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潮期。這位登月英雄好像在 30 多歲的時候就完成了自己全部的人生使命,NASA 不會給他在太空中更多的任務了,他的工作似乎變成了公關:在 45 天內接受 24 個國家的媒體採訪。

即使在 1971 年從 NASA 退役回到空軍部門,人們似乎也不清楚該讓這位從月球回來的「special one」做些什麼。他成了一個邊緣人。於是他開始酗酒,然後和自己三個孩子的母親離婚;然後再結婚,一年之後再次離婚,之後繼續酗酒。從空軍退役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一度他只能去靠推銷汽車謀生。

當然,最終,因為遇見了 Lois——這位陪伴了奧爾德林二十餘年的女人成為了他的第三任妻子,並與他生了兩個孩子,他終於慢慢走出了抑鬱症與酒精的陰影,回歸社會。

恢復之後的奧爾德林很快展現了自己不同於阿姆斯特朗的性格特徵:他熱衷於參加社會活動,喜歡與媒體打交道,一共出版了 8 本書籍,還不遺餘力地繼續推進著太空探索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而如果要我們用一個詞來總結奧爾德林這些年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努力,那就是:火星。僅在他自己出版的 8 本書中,就有《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Welcome to Mars: Making a Home on the Red Planet》這兩本專門討論火星的,同時在其他不同書籍中都有不少篇幅涉及火星。可以說,與馬斯克相似,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火星愛好者。

從他在 MIT 研究軌道力學時,他就將目光對準了火星。在 1985 年,他就曾經想學界提出過一個方程,展示我們如何能夠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樣「彈射」到火星。從某種程度上說,他一直將自己看作是向外界推廣火星計劃的代言人。

在之前回答網友的提問中,奧爾德林曾經說過:「在我看來,人類的下一個巨大成就將是我們在火星上的第一次登陸。」他預測人類將會在登月成功 50 周年之後的二十年內登上火星,也就是說,他認為我們能在 2039 年之內登上火星。需要注意的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給出的時間是在 2020 年代的後半段將人類送上火星。

與馬斯克、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將個人的太空探索野心寄託於商業市場不同,出身於軍隊及 NASA 的奧爾德林一直寄希望於美國政府能完成這項任務。然而經過了這些年的等待,他也開始對政府的「不作為」失去了信心,他開始不斷質疑美國政府的太空決策。

儘管在 2010 年,奧巴馬提出了要在 2040 年之前讓人類登上火星的目標,但幾年時間過去了,有關火星的實質性舉措仍然如空中樓閣未見蹤影。這種缺乏動力與想像力的實際情況讓奧爾德林非常急迫,他總在媒體面前直接地表達對美國政府的不滿。

「奧巴馬總是用一種很『悠閑』的方式來談這件事。他們不在乎細節,他們在乎的都是『它要多少錢?你的火箭有多大?』。」

這種對美國政府的不滿讓奧爾德林開始呼籲和支持外部的太空探索力量。而他重點關注的最重要的對象就是商業化的私人力量。

為數不多支持馬斯克的宇航員

毫無疑問,即使是我們這些非太空航天領域的「吃瓜群眾」也能從今年的各種動態中了解到一個事實:私人化的商業航空正在崛起。其中以幾位科技精英最為引人矚目: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以及尤里?米爾納 (Yuri Milner) 等等。

而奧爾德林自然也不會忽視這一股力量。在他的很多宇航員同伴都對此表示懷疑和批評的時候,奧爾德林成了其中為數不多的堅定支持者。

「我期待我們能在第一次登月 50 年後的 20 年內登上火星。有人將希望放在 Elon 身上,我也認為他可以利用他成立的 SpaceX 對國際活動做出相當大的貢獻,不僅在月球上,而且是在火星上。」

同時,和馬斯克一樣,奧爾德林也同意人類應該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每 26 個月進行一次地火之間的運送。」

當然,雙方在計劃的具體細節方面還有不少分歧,比如奧爾德林就對馬斯克這樣的私人企業能否自己在火星上著陸表示懷疑,他認為如果想要「殖民」火星,我們必須先建立「定居點」,而這種工程需要長時間巨大的投入。

但他始終對馬斯克在降低太空探索成本方面做出的努力印象深刻。就在今年年中馬斯克的火箭發射爆炸事故之前,奧爾德林還稱讚其「火箭比政府的要便宜」。而他也始終認為,商業公司在此方面要領先於政府,而這也是未來人類征服火星的必備條件。

不老的宇航員和永不消逝的探索精神

當然,今年已經 86 歲的奧爾德林覺得自己肯定沒辦法親眼見到人類踏上火星的土地了,「除非我能活到 110 歲。」但他一直在為推動火星探索事業盡著自己最後的力量。

就拿很敏感的「中美」問題為例,他也一直主張美國應該和中國進行合作,「我們有很多專有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扔掉這些東西呢?我們可以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易,比如中國。我們給他們這些東西幫助他們登上月球,他們也給我們需要的東西。如此,你知道十年後會發生什麼嗎?」

對於這位出生在 1930 年的老人來說,他的人生已經經歷過了人類從「上天」到「登月」的兩大歷史階段,而他清晰地意識到了,此刻我們正處在人類向火星進發的新階段。

「讓 NASA 的宇航員們重回月球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奧爾德林如此說道,「因為我們的資源應該被用到超越月球意外的地方,比如去火星表面建立居住地和實驗室。」

翻開他最近的採訪報道,你會看到這樣的意見比比皆是。可以說,對於奧爾德林來說,雖然他人生的「頂峰」定格在了月球表面,但他的探索精神早已超出了太陽系。

今年,當商業太空探索領域的東風又起,這位可能是在世最偉大的宇航員將會來到中國,他的落腳點就是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的舞台。

作為迄今為止飛得最遠的人類之一,奧爾德林將會在這個太空探索逐漸走入一個新階段的節點,來到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太空大國,為我們闡釋他心目中太空探索能對社會、對科技帶來的新變革。而這次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就能給你這樣一個和奧爾德林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在這裡,你會看到機器新物種的誕生,看到虛擬與現實的融合,看到「創新」不只是科技圈的專屬,「變革」不再只被程序員所引領。

推薦閱讀:

馬斯克將集中所有資源研發BFR,逐步淘汰獵鷹火箭和龍飛船
《火星救援》種土豆很靠譜!太空生長很驚人
火星綠卡
他們開始給火星人設計房屋了,還建議多種竹子

TAG:登月 | 火星 | 阿波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