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

【文章已授權丁香園刊載並申請微信原創保護,其他公眾號轉載須經丁香園同意。】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關於女生適不適合做外科醫生的。

給大家說一位女性,她叫做Elizabeth Blackwell。

Elizabeth Blackwell,1821年出生於英國Bristol,她是美國第一位從醫學院畢業的女性,也是英國和美國第一位女醫生。她和來自波蘭的Marie Zakrzewska醫生,以及她的妹妹Emily Blackwell醫生共同努力,於1857年創辦了全美、也可能是全球第一個全部由女性經營的醫院——紐約貧困婦女和兒童醫院( 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今天的下曼哈頓醫院)。

(Dr. Elizabeth Blackwell. 1821-1910.)

1895年,Blackwell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Pioneer Work in Open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 to Women》,描述她作為女性為進入醫療行業所進行努力和抗爭。直到1910年去世前,Blackwell都在致力於推動女性在醫學領域的平權化,順便提一句,當她28歲從紐約的日內瓦醫學院畢業時,在151名同班同學中(男女比例150:1),她的成績是全班第一。

在外科系統,女性醫生做了很多傑出的工作,很多人的成就並不比同時代的男醫生黯淡。

Zora Jan?ekovi?,斯諾維尼亞整形外科醫生,在燒傷領域提出了革命性的治療方法,她認為應該移除燒傷形成的結痂並進行皮瓣移植,這樣有助於皮膚新生組織的形成。 Zora Jan?ekovi?在1968年創立燒傷治療金標準,如今仍然在全世界廣泛使用。

(Dr. Zora Jan?ekovi?. 1918-2015. )

Virginia Apgar,美國麻醉科醫生,她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對於醫生和醫學生來說,一定知道的是全球通用的阿普加評分——通過新生兒膚色、脈搏、反應、活動和呼吸的簡易判斷,進行出生後快速健康評估。而阿普加評分(Apgar score),正是Virginia Apgar於1952年創立的。

(Dr. Virginia Apgar. 1909-1974.)

林巧稚,中國婦產科醫生,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28歲時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屆唯一一名女院士,一生接生了5萬多名新生兒。林巧稚在胎兒宮內呼吸、新生兒溶血症、女性盆腔疾病和婦科腫瘤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她領導編寫《林巧稚婦科腫瘤學》,如今仍是中國婦科腫瘤領域的經典著作。

(林巧稚醫生. 1901-1983)

決定是否一個人能否從事某些專業工作的因素中,從來就沒有性別這一選項,而是一個人的稟賦和勤奮。從1970年到2010年,美國從事專業工作的女性比例已經大幅上升了,律師和法官中女性比例從5%上升至33%,藥劑師從12%上升至52%,會計師從25%上升至60%。

我的女朋友就是一名整形外科醫生,我們在醫學院上外科基本技能課時,她的打結、縫合都做得比我好,如今她做的整形手術並不遜色於一些比她資歷深得多的男醫生。當年我們班上綜合成績排名前10的同學當中,有9名都是女生。

我並不相信職業可以規劃,人生有很多機緣巧合,也有很多十字路口,大家只不過在合適的時間點選擇了覺得適合自己的方向罷了。大學時參加的那些職業規劃大賽,後來大都成為聚會時同學間揶揄的談資。

我相信在這一刻,有家長在怒斥孩子「你一個男孩子/女孩子幹嘛選擇XX專業」,有前輩告訴晚輩「XX工作不適合你」,有朋友/同事勸解單身青年「我覺得我們單位XX挺適合你的」,還有像最上面的知乎問題那樣,有人告訴這位女同學「改行吧」、「學醫是坑」、「女生不要干外科」、「你幹嘛不去學眼科」

關於女性不適合從事外科的偏見有很多因素,比如認為女性體力不行、女性有生理周期、女性要照顧家庭、女性未來的職業成就不如男性等等——如果以上因素成立的話,那麼女性應該不適合從事很多專業領域,畢竟很多職業都需要高強度的腦力和體力付出。實際上在外科領域的女性比例越來越多,她們向外界傳遞一種信息,那就是即便在外科這種傳統上被認為是男人世界的專業領域,她們也能做得非常出色。

2011年,美國外科醫生中女性的比例從上世紀70年代的12%提高到19%; 在2000年,女性選擇從事外科住院醫師的比例是27%,2005年提高到了33%。

干外科的確很辛苦,其實幹哪行都辛苦,最難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

幾年前,我曾在記錄我申請赴日留學經歷的文章《從廣州到北海道有多遠》中寫道:

【很多時候人會有萬劫不復的感覺,自己能做的只有卑微的掙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憂心與不安,很多都是極其幼稚的。有一些挫折會把你的自信心擊得粉碎,可你只能站起來,然後繼續走下去。以前師兄師姐告訴我國外不承認中國的醫學學歷;中介告訴我去日本讀研必須先從讀一年研究生(日本的「研究生」意思是預科生,正式的graduate school student叫大學院生);朋友告訴我我的GPA申好學校很難。

我花了五年的光陰,證明了他們都在扯淡罷了。很多人告訴你不可能做得到,只因為他們自己失敗了。有人給過我非常有用的箴言,也有人給了我一堆扯淡的建議,最後我發現能相信的只有自己。所有人都可以給你建議,但沒有人會為你的未來負責。路在當下,怎麼走,自己選。】

幾年過去了,我拿到了日本的碩士學位,拿到了中國的執業醫師資格認證,從事自己非常喜歡的工作。縱然這些年裡也有很多無比艱難的時刻,但我仍然堅信,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的路,而不是盲從別人的意見。

勿忘初心。

在女性能不能從事外科、在考慮未來從事什麼職業這些重大問題上,請聽從你內心深處的想法。

就在三天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腫瘤學會——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宣布了下一任的主席人選,是來自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FCI)的外科學教授Monica M. Bertagnolli。

Dr. Bertagnolli, 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終身教授;

Dr. Bertagnoll,是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

Dr. Bertagnolli, 也是

她。

(Monica M. Bertagnolli, M.D. ASCO President for 2018-2019 )


推薦閱讀:

血液凈化治療的隱形冠軍
觸電如何急救?
甲亢治癒之後有複發的可能性嗎?
對於老師對醫生的過激言論,該如何為醫生正名?
鼻涕、鼻水、痰是同一回事嗎?它們如何產生,含有什麼成分?

TAG:医学 | 职业选择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