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車到航行,「它」來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會漲價嗎?訪談之世界觀察專家帶你一「碳」究竟(上)

馬海兵先生正在接受採訪(攝影:朱子悅|可道)

訪談人:鄭雪萌

受訪人:馬海龍先生

馬海兵先生簡介

海兵先生是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中國項目經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同時關注中國綠色經濟的潛力和影響力。馬先生及世界觀察研究所在中國參與了很多項目的研究,如探討頁岩氣的作用,並在省和地方層面啟動可再生能源測繪計劃。馬先生的經歷包括在清潔空氣政策中心(CCAP)擔任國際政策助理,在管理幾個與中國有關的項目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參與制定了中國電力、鋼鐵和水泥行業的減排模擬和實施計劃,電力部門建模項目,並為交通部起草了一個低碳發展計劃。馬海兵先生畢業於中國浙江大學公共管理系,並取得了北京大學公共政策分析碩士學位。他目前在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完成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的電氣和電子設備管理問題。

背景

2016年11月對於氣候變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月,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11月18日聯合國氣候大會發表《馬拉喀什行動宣言》,表示將進入就氣候變化「履約和採取行動的新時代」:針對一個變暖的星球,國際社會具有責任採取緊急行動,使溫度的升高控制在兩攝氏度以下。

中國的碳排放量目前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0%,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我國政府採取了非常積極的應對策略,主動出擊,向國際社會傳遞了明確了低碳轉型信號。在經歷了為期近三年的七個碳市場試點之後,2017年我國將全面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碳市場到底是什麼呢?碳市場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可道有幸請到了美國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中國項目經理馬海兵先生帶我們一一解答心中的疑問。

1.

雪萌: 中國的碳市場建設從早起的CDM清潔發展機制,到2013年的7個碳交易市場試點,再到2017年的全國性碳市場建設,我國的碳交易機制歷經多個階段的發展。您是如何評價這樣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在碳市場方面的大力建設對於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馬海兵先生: 中國碳市場建設的特點是「快」。國際同行認為在中國體制下,一旦中央有決策,地方的執行力比西方所謂的民主國家要快很多。中國從2011年開始有這個創意布局,到2013年這七個試點開始執行,到2015年,有的試點完成了第二個履約期,有的完成了第一個,確實非常快。看西方歐美具體運行才十多年,光之前討論了很多年。中國在碳市場建設方面,其實和改革開放以來所有政策一樣,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形式。政策雛形從建立到完善速度非常快。當然,具體實施方面也遇到一些問題,不過這也是建立試點的目標之一。這樣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方便高層決策人員有的放矢的去尋找適應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為明年開始的全國性碳市場打好更多的基礎。

中國的碳市場對全球來說,第一是放出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表明我們真的在做這個事情.中國在減排方面是很認真的,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制度建設來推進這件事,這是一個高層的政策舉動。另外也說明市場機制是將來推動減排的一個很重要手段,值得各個國家借鑒。第三是使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上贏得一定國際地位,因為很多國家,比如美國,對於要不要做這件事爭論了很多年,但是中國很快的就實施起來了,對爭取第三世界同盟很有幫助。

可道小講堂1:清潔發展機制(CDM)

清潔發展機制(CDM)、排放交易(ET)和聯合履約(JI)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三種碳交易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leann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議定書下面唯一一個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彈性機制。清潔發展機制允許發達國家通過幫助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有利於減排或者吸收大氣溫室氣體的項目,作為本國達到減排指標的一部分。

可道小講堂2:七個碳交易試點

2011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為落實「十二五」規劃關於逐步建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4年,7個試點市場全部啟動上線交易,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截至2015年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近8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

2.

雪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至今已運行11年,在設計制度和運行系統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在諸多關鍵問題上都為中國建立碳排放市場交易體系提供了幫助。中國建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與歐盟ETS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中國在面對不同國情,是怎樣考量的呢?

馬海兵先生: 從制度建設來說,所有的主題建設都是和歐盟ETS的經驗一脈相承的,包括配額的分配方式,但中國在七個城市試點的時候也稍微做了一些變體。這都是在歐盟的既定框架之下做出的適合中國本土的嘗試。比如說在規定哪些企業可以包括進去的時候,中國採取的是用每年能源消耗超過一萬噸標準煤這樣一個一刀切的標準,不像歐盟整個產業範圍內的企業都要包括進去。在配額分配方面,中國目前仍然是以免費的發放為主。比如湖北已經把拍賣這個機制寫進去了,但是具體執行方面是很小很小一個範圍。一個方面講中國政策執行方面很快,但很多在政策設計方面設計好的東西目前還沒達到完全的效果。

雪萌:那您覺得具體執行的效果,能及時反饋到中央,讓我們進行及時的調試么?

馬海兵先生: 這個是經常調試,我和大多數試點,比如深圳、北京、上海,包括碳市場制度具體設計者,還有交易所的代表都有比較多的接觸。從他們的反饋的情況來看,他們和國家發改委交流的渠道是非常暢通的,一旦有情況就能及時反饋,他們可以及時調整。2011年決定試點之後,地方政府基本處於主導地位,中央包括發改委處於宏觀把控的位置,讓地方盡量去做,遇到問題中央再來解決,各自有什麼特色都有當地地方政府來決定。

3.

雪萌:在十月份剛剛結束的國家民航大會上,大會剛剛通過了建設碳交易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快航空行業的減排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您對此有什麼看法?這會對全球碳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馬海兵先生: 這對國際氣候談判和全球碳市場都有很好的激勵作用,航空業達成的協議定規定2020年引入市場機制,。要用市場機制促進各個運營商達成減排行動方案。它的初衷是設定好循序漸進的逐漸降的減排目標,限制這個行業的高碳發展。同時在確定下總體目標的同時,讓各個主體(運營商)選擇最有利於自己運營成本的方式達成各自的減排成果。這個目標正好和中國的長遠的碳市場目標相比較契合。

我國最近剛剛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6年年度報告,其中就涉及到碳市場。解振華(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在發布會上說,到了2020年預計中國的全國性碳市場處於比較完備的狀態,同時會加入碳稅。其中因為碳市場覆蓋了一部分行業和一部分行業里的高排放企業,還而剩下那部分行業的低排放企業和很多沒有被覆蓋的行業,將來的碳稅會用來覆蓋這些產業中的企業主體。所以碳市場和碳稅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組成我國比較完善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法。

2020年,航空業也又正好包括在這全國定好的二十多個這些行業之中。,中國航空業目前是在全球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而航空業會成為將來減排的很重要目標和主體。目前全球範圍來看,航空業碳排放只佔2%,預計2020-2030年會佔到5%左右,因此在增加的這些排量中,中國會佔到很大的部分。,如果中國航空業也從明年開始參與到國內碳市場,經過未來三四年實踐,可以形成比較完善的通過碳市場來減排的措施,這對2020年開始的全球航空業減排利用市場機制減排將形成很多經驗和教訓,是個很好的事情。

雪萌:也就是說我國航空業將會領先一步,成為航空業實踐碳市場的先驅,可以給其他國家航空業以及運營商做一個先導,可謂咱們也是走在了世界前列。那您看全球航空業既然有這樣的意識,會不會帶動其他行業,比如說遠洋,做出相應的減排計劃呢?

馬海兵先生: 像海運等行業也是應該做出類似的舉措,而有國際遠洋組織也正在積極努力推進這樣的措施。不過就交通業來說,74%的碳排放是來自陸上交通,比如我們平常用的汽車,就沒有國際性的組織來進行管理,完全只能依賴於各國國內的法律和政策。

(擴展閱讀:「綠色航空「已真正「起飛」? 知乎專欄 )

4.

雪萌:您認為碳交易和碳稅會對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羊毛出在羊身上,碳稅會不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成本, 會不會使小到生活用品,醫療用品,大到汽油,汽車等我們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品都漲價呢?

馬海兵先生: 從市場運作機制來看,絕對是有影響的。因為無論是碳稅還是碳減排方案,最終著眼的主體都是企業,而企業最終都會把成本追加到消費者身上。關鍵是在於影響有多大,中國現在還沒有做過相關報告,美國做過相關理論性的研究,我看到一個數據說如果在美國實行全國性的碳排放減排交易,每一位美國國民每年的生活成本大概會增加在5美元以內,相對來說不是很高。在中國的話,我認為只要制度設計的恰當,對普通公民生活成本的增加應該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而且只要制度設計合理,不應該只由終端消費者承擔,而且近幾年我國民眾已經經歷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還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

雪萌: 確實,我們生活成本的漲幅主要和通貨膨脹還有經濟上行等多方面都有關係,那您的意思是只要制度設計的合理,成本會分攤到政府、企業和個人中嗎?

馬海兵先生: 對的,應該是整個社會均攤這個成本。這個制度設計很重要,一方面也是要有候補的政策去彌補這個政策可能造成的一些當下的群體的利益損失。比如說對傳統化石行業的員工本身,他們不需要去承擔這個責任,受到太多利益損失。因為人類的認識是在增長過程中,過去從事一些行業的從業者人不應該為這個產業負責,他們受到的損失應該還是需要受到一些彌補。比如後期碳市場取得一定收益,是不是可以考慮部分拿出來去補貼這一部分從事相關行業而受到利益損失的員工,幫助他們做一些人力建設,儘快適應其他新的工作,這些是政策設計者需要考量的一些問題。比如美國加州現在在執行的碳交易方案,也有設計這方面的政策。我們對中國的明年中國明年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看看全國性的方案是不是有這樣的內容。

制度設計其實是碳市場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最讓我擔心的。因為現在中國一來缺少相關經驗,二來在政策制定方面有時可能一刀切,還有就是執行過程中,特別是在試點執行過程中,會有很多方面數據的失衡。因為試點為全國市場提供基礎性數據,目前在我國整體信用體制沒有經驗的情況下,配額的分配和彙報、核查都由地方政府彙報;而地方政府又和企業之間存在一些利益掛鉤的狀況,所以很難說目前獲得的價格、成交量信息是100%精確的。如果這方面的精確度有限,那給全國性市場提供的參考價值也是有限的,在這個信息基礎上的制度建設可能也會有一些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假設當前執行下去可以之後我們可以用一些補救措施,這樣即使將來發生一定問題,我們也可以及時來糾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歡迎聯繫我們:contact@kedao.info

---------------------------------------------------------------------------------------

訪談人:鄭雪萌,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

現為審計師

對環保一直有濃厚興趣

問題整理:楊驛昉、常雪羽、陳思佳、鄭雪萌

後期整理:鄭雪萌、蔣明凱

-----------------------------------------------------------------------------------------

責任編輯:陳舒逸

可道

是致力於中國環境觀察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網路,歡迎您加入我們。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可道官網

kedao.org.cn

微信公眾號/WeChat:kedaogreenpath

weixin.qq.com/r/kTni_r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北京·上海·廣州·倫敦·悉尼·巴黎·華盛頓·洛杉磯·紐約·費城·波士頓·多倫多·蒙特利爾


推薦閱讀:

螺紋鋼也能瘋漲,中國式炒作真是毫無理智可言
被切斷經濟輸血以後的台灣,真的會哭著喊著要求回歸嗎?
不Care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是自欺欺人
淺談新經濟政策 (三 對於商業的改造上)
如何看待上海靜安區和閘北區合併?

TAG:环境保护 | 经济 | 碳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