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的Live 講義(第十二期第一部分)

說明:這篇講義是為12月17日的Live「:那些看不懂的作品到底說了什麼?」準備的資料,供聽眾參考。

Fg.1 Robert Adams 羅伯特亞當斯

對於風景的重新闡釋與定義,也是對人的拷問

Fg.2 RobertAdams, Pikes Peak Park, Colorado Springs,Colorado,1970,Gelatin silver print, 5 15/16 x 5 13/16" (15.2 x 14.8 cm)

從過去到現在,攝影可以逐漸變的平淡和脆弱。

Fg.3 Robert Adams,From Lookout Mountain, Colorado,1970, Gelatin silver print, 5 3/4 x 5 15/16" (14.7 x 15.2 cm)

「人們遷移到西部,原以為能夠享受自然,卻發現自己其實依然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城鎮中,只有在周末才能夠外出接近自然。」

(羅伯特亞當斯關於新西部的自述)

Fg.4 Bernd and Hilla Becher 貝歇夫婦

杜塞爾多夫學派代表了德國攝影嚴謹的態度。德國人的性格深深的紮根在他們的圖像中,透視,細節,驚人的尺寸,嚴謹的構成是德國攝影的標誌性元素。

嚴格的紀實與概念的生成,「工業考古學」,類型學和拓撲學的紀實文本

Fg. 5 Bernd Becher, Hilla Becher,Framework Houses,1959-1973, 21 gelatin silver prints, each 16 1/4 x 12" (41.2 x 30.5 cm)

Fg.6 Bernd Becher, Hilla Becher,Water Towers,1988, Gelatin silver prints, 67 11/16 x 55 1/8" (172 x 140cm)

For over forty years, German artists Bernd and Hilla Becher have photographed water towers, blast furnaces, silos, cooling towers, gas tanks, grain elevators, oil refineries, and the like—all examples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that has begun to disappea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n industrial to 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ir works typically present each structure frontally against flat, evenly gray backgrounds. By using large–format cameras and finely grained black-and-white film, they ensure that the motifs they photograph are render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precision and clarity.

The Bechers organize the images into groupings assembled in a grid, classified by function into types. In this strict layout, each structure may easily b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s. The nine separate pictures in Water Towers together transform the specificity of the individual towers into a variation on an ideal form and, conversely, preserve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a typology.

Fg. 7 貝歇夫婦與杜塞爾多夫學派,師生關係

Fg. 8 Andreas Gursky 安德烈亞斯 古斯基

Fg.9 Andreas Gursky, Rhine II, 1999,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61 1/4" x 10 1 1/2" (155.6 x 308.6 cm)

Fg.10Andreas Gursky, Kathedrale, 2007, C-Print, 237 x 333 x 6,2 cm

去偽存真,以偽求真,攝影的功能與意義

Fg.11 Andreas Gursky, Super-Kamiokande,C-Print

超級神岡探測器

Fg.12 Andreas Gursky, Factories, and Floors, C-Print

中國某食品食品加工廠,同樣出現在Ron Frankie的紀錄片《輪迴》中

Fg.13 Candida H?fer, Palacio de Bellas Artes Ciudad de México I I, 2015, C-print, 180 x 212.5 cm. (70.9 x 83.7 in.)

Fg. 14 Thomas Struth

托馬斯 施特魯斯

Fg. 15 Thomas Struth, Paradise 9, Xi Shuang Banna, China, 1999, C-Print, 269.4x339.4cm

天堂9號,拍攝於中國西雙版納

Fg. 16 Thomas Struth, Paradise 36, Florida, 2007, C-Print, 168x207cm

天堂36號,拍攝於佛羅里達

Fg. 17 Thomas Struth, Paradise 15, Yakushima, Japan, 1999, C-print, 181x290

天堂15號,屋久島,日本

Fg. 18 Thomas Struth, Paradise 24, Sao Francisco de Xavier, 2001, C-print, 218x279

天堂24號,弗朗西斯科-德沙維爾,巴西

是否能通過簡單的信息去分析圖像所表達的內容?

最初,由於受到瑪雅文化以及它跟自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的啟發與影響,施特魯斯在1982年開始計劃一些深入雨林的冒險。因為某些政治原因1993年的一次以墨西哥為目的地的探索沒有達成。大約在1996年,施特魯斯在一些已有作品的基礎上,構想了一個「天堂」圖像的計劃。 他開始研究世界各地的森林,並旅行至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並且試圖尋找更多有可能實施拍攝的地點。前八張天堂系列的照片在1998年拍攝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雨林中,此後施特魯斯在1999年分別到訪了中國雲南,日本的屋久島,以及德國巴伐利亞的森林。

---翻譯自施特魯斯官網的描述

Fg. 19 Thomas Struth, JiangHan Lu, Wuhan, 1995, 124 x 148cm

施特魯斯鏡頭中的中國,1995年的武漢江漢路。

Fg. 20 Thomas Struth, Wangfujing Dong Lu, Shanghai, 1997, 117x134cm

上海 1997 年,王府井東路

Fg. 21 Thomas Struth, Chong Wen Men Dong, Beijing, 1996, 138 x 159

北京,1996年,崇文門東

我們最常見的東西,最不起眼的東西,就是最容易丟失的,也是最難尋回的。

Fg. 22, Paul Graham.

保羅 格雷厄姆

當代攝影中畫風最謎的一位

Fg. 23, Paul Graham,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一丟丟可能性」

Fg. 24,25, Paul Graham,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on Exhibition,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rchives, New York

"格雷厄姆的作品會導致觀眾有很多問題。」

(某個策展人對於保羅 格雷厄姆作品簡短扼要的評價。)

Fg. 26,27,28, Paul Graham,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books, pages.

我們對於看到什麼並沒有選擇,但是我們可以對我們所展示的東西有所選擇。

在Graham的作品中你會看到這些平淡無奇但是卻又莫名讓人在意的場景。很多地方表現出Graham對於時間的複雜解釋。

但是一提到時間,我往回看,看到最初的攝影,想到的是這張圖:

Fg.29 Eadweard Muybridge, Sequence of a race horse galloping. 1887

如果你從這個遠點開始思考,無論是Paul Graham對時間的把玩,還是杜塞爾多夫學派對於類型的處理,都會變成一些燒腦子的問題。

這也正是這些作品的價值所在。

另外一部作品:

Fg. 30, Paul Graham, Does Yellow Run Forever, book.

Fg. 31, Paul Graham, Does Yellow Run Forever, pages.

以下圖片為書中部分作品摘選,來自Paul Graham的主頁:

Paul Graham Archive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Fg. 32-47, Paul Graham, Does Yellow Run Forever.

這些作品是Graham在2011年到2014年拍攝的一些小場景,猶如一系列看似簡短而具有節奏的問題,試圖探尋一些我們在生命中不斷尋找,珍重,但轉瞬即逝的東西,我們甚至無法定義這個模糊的東西:可能是愛、財富、美貌,也可能是肉眼可及的現實,或是看不到的夢境。你可以認為是「幸福」或是「快樂」,但那似乎只是這個模糊的的東西的一小部分。

全書96頁,30張圖片,除了題目,署名以及印刷信息外沒有任何文字敘述。整個作品由三組情景交織而成:西愛爾蘭的彩虹,做夢的人,美國的街頭黃金商店。這些情景互相糾纏,婉轉前行,將我們從現實帶入夢境,身處於真實和幻象之間。

這部作品並不直白,沒有通過一些顯而易見的或是帶有共識的內容去呈現主題,而是拋出了一些啞謎一樣的問題。所以,我們絲毫不能找到單純的意義或是直接的答案。

總之有一些問題我們暫時無法回答也無法描述,也許是因為語言文字還不夠發達,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還尚未完全了解這些東西,你有一個模糊的感覺,但是無法說出來。就好像一群分不清方向,不辨東西南北的人試圖描述一個方向,其實知道要去的地方在哪兒。這時不必絞盡腦汁去思考哪邊是北,抬手一指就能一目了然,甚至,一個目光也能表明意圖。

推薦閱讀:

索尼A6300新配色「摩登銀」以及全新18-135mm鏡頭髮布
?? 一言不合就開書單
從零開始學後期(5) | HSL工具全解析(二)
富士全球簽約攝影師,手把手教你拍風光

TAG:知乎Live | 摄影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