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門向:深深淺淺說景深
那麼,景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教科書上這樣解釋景深的: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圖像的成像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說得直白些,我們基本可以解釋為相機完成對焦時,被攝物體在感光元件上的清楚、銳利範圍。
一般來說,景深的變化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 感光元件大小
2. 光圈大小
3. 鏡頭焦距長短
4. 攝影距離的遠近
我們如何控制景深的大小呢?
感光元件大小對景深的影響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相機的感光元件的面積越大,模糊的效果亦愈明顯。小DC難拍出景深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感光元件太細所致。aps-c畫幅和全畫幅相比其實並沒有形成讓人影響深刻的對比,如果我們把對比對象放得更寬泛一些,用普通智能手機差不多1/3英寸的感光元件和全畫幅cmos相比,高下立判。這一點也說明了我們為什麼很難用手機拍攝出具有非常明顯的景深效果的照片。
光圈大小無疑是我們控制景深最為得力的元素了。我們借用一組使用50mm f1.8示例圖片來看一下景深的作用效果:
景深不會一下子突然由銳利變成朦糊,而是逐漸趨向模糊的。事實上,由照片中的焦點開始,前面或後面的焦距已漸漸開始朦朧,只是我們的肉眼,要去到一定距離才開始察覺到有關變化。
相機與被攝物體的遠近也是影響景深大小的重要元素。在光圈相對較大的前提下,被攝物距離鏡頭越近,將會產生較淺的景深。站在同一個地方,主體的距離越接近,也會越容易做出淺景深。
當我們拍攝一叢花中的一朵時,如果我們離想要突出的主體較遠,照片的景深就會相對較大。
拉近了和被攝主體的距離後,同樣的鏡頭焦段和光圈值,我們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鏡頭焦距的長短同樣也左右著景深的效果。焦距較短的廣角鏡頭能提供較深的景深及很大的後景深,這對我們拍攝風景照片很有幫助。而焦距較長的鏡頭能提供較淺的景深及較大的前景深,這可以更加特顯出焦點的部份,因為散景的模糊部份經己被擴大。
以鬱金香為例,我們使用70-200mm焦段的鏡頭,分別用近攝端和遠攝端拍攝。當焦距較短時,鏡頭為我們提供了較深的景深。同樣的,焦距較長時,景深明顯地變淺了。對景深的把控一直是攝影中的重要環節。入坑多年,對景深的合理控制依然是讓我覺得經常需要反覆揣摩和學習的東西。在現在的數碼相機中,我們已然無需每次都精確計算景深,但為了在捏快門時更合乎自己的心意,了解和學習景深依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
※炎炎夏日,小清新人像這麼拍才帶感!
※從今天開始,戒了你的「隨手拍」毛病!學攝影思路
※夏天到了,一起來拍星空——星野攝影簡介及教程
※攝影入門之快門
※【小野傑西攝影課堂】教你用手機拍出剪影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