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展望未來 —— 獨立道路上的命運錘鍊

全文轉載自 哈薩克國際通訊社 中文版

原文鏈接:銘記歷史 展望未來 —— 獨立道路上的命運錘鍊

銘記歷史 展望未來 —— 獨立道路上的命運錘鍊

哈通社阿斯塔納 – 12月16日——哈薩克共和國獨立日。1991年12月16日哈薩克議會通過《哈薩克國家獨立法案》,正式宣布獨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生活在偉大草原之國的哈薩克人,有著崇尚自由的崇高天性。對自由的渴望,鐫刻在每一個哈薩克人血液當中。

在追尋自由的道路上,哈薩克亞大草原上的哈薩克人民經歷了命運的殘酷錘鍊。

無數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為了至高無上的自由而奮鬥不止,乃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為了自由,哈薩克人稱得上千死千生。

今天,在哈薩克迎來獨立25周年的偉大時刻,我們希望同讀者們一起,回顧歷史上哈薩克人民所走過的坎坷道路,了解命運曾經為哈薩克人民安排了怎樣的艱辛與險阻。

沙俄統治下的哈薩克

沙皇俄國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對哈薩克人的社會經濟模式和傳統文化習俗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貪婪的殖民者大肆搜刮哈薩克大地上的財富,並不斷壓縮著哈薩克人的生存空間。哈薩克亞草原上的原住民們,在不斷緊逼的殖民者威脅下,只能放棄固有的土地,不斷後退。

沙俄帝國在驅逐了哈薩克亞草原上的哈薩克人口之後,開始從本土遷移來俄羅斯人和哥薩克人,佔據那些原本屬於哈薩克人的肥沃土地,並想法設法的剷除原住民的痕迹。

在殖民主義政策下,哈薩克人民遭受了生產資料與精神文明的雙重損失。尤其是沙俄的俄羅斯化政策,加速了哈薩克本土文化的大量遺失。

沙俄帝國政權在推行俄羅斯化教育政策的同時,並沒有打算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哈薩克人,而僅打算瓦解哈薩克人的固有文化,使哈薩克人保持愚昧的同時對俄羅斯的文化產生欽慕、依賴和嚮往。

其教育政策,始終以保證哈薩克人服從沙俄統治,消滅哈薩克母語和文化為宗旨。

民族解放運動與大起義

沙俄的殖民主義政策,最終激化了哈薩克人與帝國政府之間的矛盾。

18-20世紀期間,哈薩克草原上發生了多次針對沙俄帝國政府的民族解放運動和起義。

由斯熱姆·達特吾勒(Сырым Дат?лы)、伊薩泰·泰曼吾勒(ИсатайnТайман?лы)、馬哈姆別特·沃帖慕斯吾勒(Махамбет ?тем?с?лы)及哈薩克汗國最後一任可汗——科捏薩熱·哈斯木吾勒(Кенесары ?асым?лы)所領導的起義運動,沉痛的打擊了殖民者的反動統治。

1916年席捲哈薩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起義中,有超過3000多哈薩克人犧牲。

此次起義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托爾蓋和杰特蘇地區。

在民族解放運動期間,阿里汗·博凱汗諾夫、阿赫梅特·巴依吐爾遜諾夫、米爾扎赫普·杜拉托夫等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學者、領袖人物,通過興辦報紙、出版書籍等方式,為運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並將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新思想、新知識傳播給了廣大的人民。

但無一例外的,這些起義和解放運動,均遭到了殖民政府的殘酷鎮壓。

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人造大饑荒

蘇聯建立並統治哈薩剋期間,哈薩克大地上出現了兩次大範圍饑荒。

其中,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饑荒最為令人髮指。

哈薩克大地上的第一次人造饑荒發生在1921-1922年。歷史學家瑪納什·闊茲巴耶夫(Манаш ?озыбаев)稱,此次饑荒導致了極為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據悉,1922年哈薩克西部和北部有超過235萬人陷入饑荒,其中絕大部分人口因飢餓走向死亡。當局的救災措施僅針對城市居民,而當時因政策原因,僅2%的哈薩克人居住在城市當中。

歷史學者們認為,這一次饑荒並非自然氣候的變動所導致,而是因布爾什維克的錯誤政策造成的。

1931年-1933年的第二次大饑荒,是哈薩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

根據1928年出台的反富農法案,蘇聯當局強行收繳了包括中農在內的,幾乎所有哈薩克牧民的生產資料。當時的執政當局甚至有一個口號:「不放過一個敵人,不遺漏一隻羊羔」。

人造大饑荒導致哈薩克人口驟減三分之二

根據1992年哈薩克議會所做出的調查顯示,20世紀30年代的人造大饑荒,導致哈薩克非正常死亡人口超過220萬人,占當時哈薩克人口總數的48%。

而部分學者則認為,饑荒導致的死亡人口超過了300萬人。

當時,還有近150萬哈薩克人因失去了所有生產資料,無力應對饑荒而選擇了逃荒,逃荒至中國、蒙古、中亞其他國家、阿富汗、伊朗乃至土耳其等國。

如此巨大的人口損失,在哈薩克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

政治清洗與迫害

哈薩克人中的學者、政治家、社會活動人士以及黨員幹部等精英階層,在1926-1930年間的政治大清洗中遭到了重創。

1937-1938年間,超過13萬哈薩克族知識分子再次遭到清洗和迫害。

這些學者不僅是哈薩克人中最優秀的人才,而且大多數人都曾經為民族解放運動貢獻過力量。

包括阿赫梅特·巴依吐爾遜諾夫(Ахмет Байт?рсынов)、馬赫詹·朱瑪巴耶夫( Ма?жан Ж?мабаев)、貝伊姆貝特·邁林(Бей?мбетnМайлин)等一大批學者、知識分子和領袖人物在大清洗中罹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哈薩克人

對於衛國戰爭期間哈薩克人口的損失,有著多種不同的觀點。

官方統計稱,衛國戰爭中,有120萬哈薩克軍人奔赴前線,而僅有半數平安歸國。

以人口規模計算,哈薩克人在戰爭中的損失要高於烏茲別克、韃靼斯坦、亞塞拜然和喬治亞,而與淪為戰場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相仿。

阿拉木圖十二月事件

1986年12月,發生在阿拉木圖的哈薩克青年學子針對蘇維埃政權的和平抗議活動,最終成為了哈薩克人奔向自由的號角。

迄今為止,這起事件中的許多疑點仍然沒有完全解開。

當天,因不滿原蘇聯當局違反憲法,強行撤換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導人,阿拉木圖市大學生及部分群眾走上街頭進行遊行抗議。抗議活動隨後遭武裝軍警襲擊,造成抗議者多人死亡,200人受傷。

蘇聯當局隨後還逮捕並審判了99名參與抗議的大學生,264名哈薩克大學生因參與遊行而被開除。

此次事件後來被稱之為"傑勒托克桑事件"(即十二月事件)。

親愛的讀者們,如今,經歷過無數艱險的哈薩克,重新擁有主權獨立與民族自由已有整整25年,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哈薩克人民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了一個富強、民主、和諧的國家,並充滿希望的走在繁榮發展的光明大道之上。

銘記歷史,展望未來,讓我們為哈薩克的獨立而自豪!

哈通社向全體哈薩克人民,以及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致以獨立日的問候!

【編譯、整理:木合塔爾·木拉提】

推薦閱讀:

19歲的烈士多斯波利以及他再也無法完成的夢想
【一則新聞】走訪《哈薩克汗國》取景地--充滿濃郁「中國風」的加爾肯特清真寺
一則新聞:阿特勞少女因戴「希賈布」上學被校方拒絕入校

TAG:哈萨克斯坦 | 哈萨克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