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員到獨立理財師,她活的比樊勝美更美
文 | 魚樂
一位前輩曾打趣的說,自我入行後,國內A股暴跌,萬科被群狼圍咬,王石被拔掉了光鮮的外衣;國際上油價暴跌,英國脫歐,英鎊閃崩,川普當選。很多人十幾年才能一遇的精彩,讓我一年之內全碰上了……幸與不幸,對一位獨立理財師來說,全是帶血的經驗。
緣起29歲那年,跟樊勝美差不多的年紀,我決定轉行金融業。
在完成了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大事後,考慮換份工作是件比較自然的事情。但於我而言,則需要極大的勇氣。從原先安穩的國企出來,頭頂研究員的光環,在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尷尬年紀轉行到完全陌生的領域,要在家庭和新工作之間不斷尋求平衡,容易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至今,我的手機上仍保存著那份招聘信息:校友財富管理創業公司誠聘理財師助理:1-2年以上金融相關行業經驗,AFP或CFP證書持有人,以及有理財客戶經理經驗者優先考慮。看完心立馬就涼了,沒有一條符合要求,但招聘信息中有兩句話太吸引我了:「公司是面向高凈值家庭(可投現金2000萬元以上)的獨立投資顧問,為客戶提供全面投資諮詢服務,採用理財客戶付費模式」。雖然當時還不是很能理解「理財師」這一職業,但隱隱覺得,這或許就是今後國內財富管理領域的發展方向。不管怎樣,是騙子還是專家,無論如何都要見上一面。當晚,就將求職簡歷投了出去。
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了現在老大的電話,一個浙大校友,十年的一線財富管理從業者。
面試過程只有老大一人,確切的說,當時整個公司只有老大一人。
我精心準備了一晚的Q&A,到最後一條都沒有用上,我安靜的聽完了老大對自己、對公司、對財富管理領域毫無保留的做法和設想。一個小時的面試,我大概只聽懂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原先整天研究農民、糧食的我,畢竟離金融有點遠。
面試最後,老大說:只要你跟著我學習一年,我保證你以後到任何機構都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句話到現在我都歷歷在目,並在這一年多來反覆驗證。
後來,老大對我說,當初在幾位面試者中(其中不乏職業理財師)一眼相中,只因為我有研究員的底子,沒做過銷售,白紙一張,他一直想嘗試看看,能否從零開始培養出一位真正的獨立理財師。
磨鍊2015年5月4日入職時,工作室有16位年費客戶。與大多數理財師不同的是,我沒有業績壓力,不用費力去開拓客戶,這讓我有足夠時間沉下心來學習。老大對我只有兩個要求:一是誠實,二是專業。
入職第一天,老大交給我一摞合同,讓我認認真真看完每份合同的條款,理出每個項目的要素,並丟下一句:「不會看合同的理財師不是好理財師」。那摞合同裡面,大部分就是契約型基金合同,其中也有少部分的固定收益信託及資管計劃。
都是格式條款,「回撤、預警、止損、計提、開放、分配」,碰到不理解的專有名詞,不斷的百度再百度,看了3份合同後,昏昏欲睡。老大依舊在思考,打電話…思考,打電話…沒的一刻空閑。
晚上6點,老大喝了口水,終於意識到了我的存在,「看的怎麼樣了」,「嗯,還可以」,顯然沒什麼底氣。
老大隨手抄起一本合同:「這個產品,業績提成的計提方法是怎樣的,管理費何時收取,封閉期從產品成立日還是合同生效日開始計算,到達止損線、預警線基金如何操作?」這……明明是將合同從頭到尾、從裡到外仔仔細細看過一遍,可我愣是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
老大還是一句話:全部重新再看過。
自此以後,每看到一份新合同,我就會近乎強迫症的偏執,去一段段的摳細節:合同釋義,主體,要素,分配順序,費用,估值,信息披露條款,受益人大會等一個都不會放過,來一遍遍確認合同與推介書描述是否一致、是否有額外增加重要條款(例外描述)、條款之間是否有歧義矛盾之處……
第一天上班,晚上近12點才到家,到家後,還是激動的整晚睡不著覺,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全新的知識體系構建,這件事本身太令人著迷了。
幾天後,老大陸陸續續開始帶我去見一些客戶,對於不同的客戶,老大的聊天方式總能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在拉家常、談市場看法和解讀產品中遊刃有餘。老大總是強調,在客戶面前,一定要學會傾聽,在聽的過程中了解客戶的訴求,到該你講話的時候,一定要一語中的,戳中客戶的心。
在客戶面前,你必須為你講的每句話負責,理財師最怕的是不懂裝懂,在某些領域,客戶比你專業。
在老大的熏陶下,我開始自己操作股票、買基金,為自己理財,「你自己都沒了解過、買過的產品,如何讓客戶理解、接受,並進而認購呢?」痛苦著客戶的痛苦、快樂著客戶的快樂,才能做到將心比心。
也是在那個時候,每逢金融和產品方面的講座和路演,我必報名參加;開始沒日沒夜的研究WIND、彭博資料庫,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查找數據,翻看研報,做一些基礎研究;不錯過老大和客戶的每次溝通,電話也好,面談也罷,都值得一遍一遍的細細琢磨,一些話術和溝通技巧,要在心裡反覆演練。
一個月後,在老大的號召下,我去報名了金融理財師(AFP)的培訓。上下班的公交車上,我總是掛著耳機,手裡拿著課件,聽著線上培訓平台的視頻課程。
那段時間,累並快樂著。
思考入職後的5月份,正趕上A股市場的火熱,客戶們配置二級市場的熱情高漲,對收益預期十分樂觀。
我們的客戶大部分在14年年底至15年4月底期間完成了對二級市場的配置,其中包括淡水泉、展搏、和聚、睿策、源樂晟、巨杉等等…也不乏一哥王亞偉、一姐王茹遠這些大佬的產品。也正因為當初選擇了這些大機構,避免了之後股災的慘烈損失,在風控方面,活得久的機構,總是有一定的話語權。
當時,我每周會給客戶更新一遍產品凈值,眼見著數據一直蹭蹭往上漲,市場情緒一片大好,黑暗前的狂歡。當時和客戶溝通時,大家的收益預期普遍較高。當大盤一舉衝上5000點時,大家甚至都覺得,突破6000點、甚至是10000點,完全沒有問題。滬指達到5178點後,股指開始暴跌。起初,大家不以為意,短期的震蕩是為了後期更強勁的突破,沒有人把這次下跌當一回事。
第一波下跌的當晚,老大出差回來,坐在辦公司里,臉色十分難看。經歷過07年那波股災的人,總是對市場存著一份敬畏。短暫的不安後,老大立刻給十幾家資產管理人打去了電話,一一了解他們目前的持倉情況、下跌造成的影響及後續的應對措施。
這波股災過後,客戶認購的私募產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回撤,但因為溝通及時,客戶都表示能夠接受,而且客戶的大比例資產配置在固定或類固定收益產品上,所以對整體的收益影響並不大。
這件事,對老大和我的衝擊都挺大的,於獨立理財師工作室來說,口碑、名聲和客戶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也及時做了總結:一是充分的投前風險揭示,二是極致的投後管理,必須貫穿客戶認購產品的始終。這也是我們工作室一直以來堅守的準則。之後,每次接觸新的策略、新的產品,我們都十分謹慎,一年多來,我們審查了1000多個產品,最後只參與了其中的109個產品,十里挑一,是我們對客戶的承諾。
所幸,我們活下來了。
沉澱還記得第一次和老大去客戶那簽合同,那是一個機構客戶,當時緊張的心情,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在合同上填寫資料時,手抖的字變了形,生怕寫錯一個字,漏掉一處簽名,到最後,還是漏寫了一處開戶行信息。這樣的低級錯誤,現在想來還是覺得可笑,雖已沒了當初的青澀,多了一份從容和淡定,但碰到一些新情況時,還是會有些許的慌張。
在工作中,還是偶爾會犯錯,偶爾會彷徨,老大經常會說,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一錯再錯。
一年半過去了,離一位真正的「獨立理財師」還很遠,每次拜訪客戶、打電話之前,還是要花很長時間做好功課。客戶諮詢我的問題,發給我看的資料,即使再忙,也要讓自己做到實時回復。現在,有了幾個聊得來的客戶,當客戶和合作夥伴,說一句「你很專業」的時候,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位前輩曾說:「財富管理邏輯反周期、反人性,還要求學無止境,只有執著的修葺自我並堅定的和理性之光對話,才有機會守候到為道德、為智慧、為勤勉溢價的時代。」
讓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時代的到來。
(文章來源公眾號「麥策家」)
推薦閱讀:
※人人都說要做「有用之人」,但我用10年證明「無用」也是一種歸宿
※整「死」理財師操作指南
※金鑽理財師要說件嚴肅的事
※中資美元債的波動是泡沫還是機遇?
※投資移民,這個冬天有點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