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一生: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想寫這篇文章是在看完《地球之鹽》後新生如此想法的,這個紀錄片就是圍繞著他來進行闡述的,片中展出了許多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在看到這些作品時我就為之著迷,如此細節豐富的明暗過渡,有如此詩意的展現了這個地球上的苦難和美麗,我不由的想:他是怎樣的人,又有怎樣的經歷呢?在好奇心驅動下我試圖去了解他,但是我卻失望了,我看到的都是前篇一律的東西,馬格南大師/人文大師/轉拍風光又拍出《創世紀》這樣鴻篇巨製。顯然我不滿足,我希望能看到一個真實的攝影大師。
1944年2月8日:生於巴西。
1968―1969年(24―25歲):在巴西聖保羅大學和美國Vanderbilt大學獲經濟碩士學位。供職於巴西政府的經濟部門。
1969―1971年(25―27歲):在英國倫敦,為國際咖啡組織工作。
1973年(29歲);開始從事攝影報道工作,報道作洲撒哈拉地區的大旱。
1974年(30歲):為巴黎的西格瑪(Sygma)圖片社進行攝影採訪,到過葡萄牙和非洲。
1975―1979年(31―35歲):參加法國伽瑪(Gamma)圖片社,到過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十幾個國家進行攝影採訪。
1977―1983年(33―39歲):數次到拉丁美洲拍攝農民生活紀實照片,為編輯出版畫冊《別的美洲人》積累素材。
1979年(35歲):參加瑪格納(Maguum)圖片社(至今仍為該社成員)。在世界各地進行攝影採訪。1979年起,大量拍攝在法國的外國移民。
1981年(37歲):在美國華盛頓採訪時拍攝到里根遇刺照片,用所獲稿酬在巴黎購置一套住宅。
1992年(38歲):所獲的尤金·史密斯人道本義攝影獎使他得以繼續實現對拉丁美洲的採訪。同年他的成果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攝影獎。
1984―1995年(40―41歲)在法國人道主義醫療團體協助下對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旱災進行攝影報道。
1984年(40歲):《別的美洲人》(AutresAmeriques)獲柯達和巴黎城市獎。
1985―1986年(41―42歲):撒哈拉的旱災報道圖片獲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人道主義報道攝影獎。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推舉他為1986最佳攝影師。獲法國阿萊斯國際攝影節獎。開始到c西帕拉達山區拍攝金礦專題。
1987年(43歲):開始對即將消失的體力勞動進行大規模的攝影採訪,為此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被美國雜誌攝影家協會推舉為1987最佳攝影師。
1988年(44歲):獲「西班牙之王」攝影獎和德國埃里克沙洛蒙攝影獎。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再次推舉他為1988最佳攝影師。
1989年(45歲):「薩爾加多個人影展」在瑞典戈德堡展出,並獲瑞典維克多哈斯勃萊德攝影獎。《別的美洲人》和《撒哈拉――災難中的人群》分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青年宮展出。
1990年(46歲):薩爾加多的個人影集《沒有確定的魅力》在美國出版。
1993年(49歲):大型個人影集《勞動者》在英國出版。
1998年(54歲):為完成「人類家庭的遷移」攝影專題,到上海進行了26天攝影採訪。
以上就是我找到的關於薩爾加多的一生的時間表,但是全篇大部分是對一些獎項以及出版的介紹,但是對於一個攝影大師來講,如果有一個攝影項目為主線的攝影介紹無疑是最好的。
我根據《地球之鹽》紀錄片,以攝影項目為時間線來進行列表
1944-1969年
巴西出生,完成求學以及遇到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莉莉亞,拿到經濟學碩士和莉莉亞結婚『1969-1972年
來到巴黎接觸攝影后加入國際咖啡組織到倫敦工作。1973-1976年 從事攝影報道工作,期間加入多家圖片社工作,拍攝的片子得到過重要的雜誌社報道。1977-1984年 因為之前的圖片得到重要的雜誌報道,開始籌備第一個大型拍攝項目《另一個美洲》,對南美洲大陸上的民族已經文化進行深入的拍攝記錄。1984-1986年 跟隨MFS國際醫生組織來到薩赫勒地帶拍攝,完成《悲傷的人類》的拍攝項目,對當地人民在乾旱造成的苦難環境下的遭遇完整的記錄。在此期間開始到巴西西帕拉達山區拍攝金礦專題。1986-1991年 外出三十幾個國家,開始第三個拍攝項目《人類之手》,該項目記錄了全球各個地區的勞動人民,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東西。
1991-1993年 期間阿富汗發生油田大爆炸,全世界的消防員都趕往該地進行滅火工作,薩爾加多數次在一線記錄現場以及當地人民的處境和趕赴當地的消防員。1993-1999年 拍攝慘絕人寰的盧安達種族屠殺事件以及南斯拉夫的暴力衝突,此次的拍攝對薩爾加多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第一次對自己的拍攝感到了質疑,也對人類本身產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期間拍攝了第四個項目《人口的遷移》。1995-2004年 自1994年完成盧安達的拍攝,薩爾加多感覺自己病了,心靈的疲憊讓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開始為期十年的植樹,以期望恢復而是的模樣。2004-2013年 看過太多人類所製造的悲慘,對人類失去信心的薩爾加多轉向動物攝影和風光攝影,發掘這顆藍色心情還未曾被人所改變的美麗事物,也是第五個攝影項目《創世紀》的拍攝,此次項目無疑是薩爾加多最為偉大的項目,懷著希望能夠喚醒整個人類的崇高理想去拍攝這個地球上出去人類以外的物種。
作為馬格南圖片社成員,薩爾加多的拍攝方式和前輩布列松等人一脈相承,但卻又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相對之處是決定性瞬間的追求理念。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走馬觀花式的浮光掠影拍出來的多數照片是缺乏深度的,他寧願和所拍的人員相處一段時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故此在拍攝項目的時候經常在某一個地方呆很久,在《另一個美洲》的拍攝中拍攝薩拉古羅人的時候,他和他們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他們彼此熟悉成為朋友,才拍攝出外人未曾見到過的模樣。
薩爾加多常用的相機多是黑萊卡,他隨身攜帶多部相機,分辨裝配28 35和60定焦鏡頭,這樣方便在拍攝過程中不用更換鏡頭快速的捕捉畫面,數碼攝影的興起,薩爾加多也開始逐漸的使用數碼相機,canon贊助了他主要的拍攝。雖然器材在不斷地變,但是薩爾加多卻一直堅持拍攝黑白照片,薩爾加多並不排斥彩色,只是認為黑白照片有更強的概括能力,彩色片容易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中去。
刨除所有的東西,薩爾加多之所以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並不是他的技術多麼好,一線多麼的奮不顧身,而是他所獨有的人文關懷驅使下,去看待我們整個人類,去記錄這顆星球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平凡的人。最後甚至升華到平等看待這地球上每一個物種。
薩爾加多說:「我只是希望人們更近得感受到我們的地球。我們都無法觸摸它,我們不再覺得自己是這個星球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把時光逆轉去親近自然。我們必須找回我們的本能,去更多地了解自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