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了孩子生命,所以孩子應當無條件服從父母」、「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對的」之類的思想是對的嗎?

我從小到大家裡人都一直和我說:「爸媽生你養你,你應當聽他們的,因為他們是你的爸媽。」以及「就算父母說錯了你也不要頂嘴,因為他們是你的爸媽。」諸如此類的話

但是大約在高一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這些觀點產生了懷疑,而且這個問題我在高一之後就一直在思考,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答案。

我很想知道,我對爸媽是不是應當無條件服從?以及是否因為父母對我有養育之恩我就該對他們百依百順?


養育之恩是荒謬的,因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必然是一種享樂,是先有了享樂的父母自我選擇之後才有受苦的兒女,倘若他們厭於將人養育那受苦的兒女便不會誕生。

有中途變卦的說法。那是源於自身的誤解決定使受苦的兒女誕生了,但親身養育之時發覺這是一種受苦。這是不足以為道的,一如所有的契約,只要簽下了名字就需要承擔法律上的後果。

從倫理上來說,為了自己的歡愉強塞了人受苦的生命與強奪了人享樂的生命有多大的差異呢?

假若受苦的活人的生命是因為享樂的活人才擁有的話有兩種情況:

1.享樂的活人賦予了苦以生命承受

2.享樂的活人造就了生命以苦賦予

前者可憎,後者可悲。

在受苦的兒女面前享樂的父母是道德上的低其一等的,以兒女的受苦而享樂的父母則是人格上的下賤。

這是明顯的道理,更加明顯的則是這種道理被掩蓋的原因:受苦的兒女多是成了享樂的父母,用這個曾經在未成熟的年紀欺騙自己的玩意去欺騙那些未成熟的人群。

後面那個問題不值得回答。

如果你的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對的那他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預言家。

如果你的父母只說對的一切那他們是會走的百科全書。

如果你的父母只說自己所知的對的一切那他們就是妄自尊大的偏執狂。

如果你的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別人說對的那幹嘛不直接聽別人的話?


是錯誤的。儒家最原本的孝不是這樣的。

「齊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中記載: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孟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解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之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

董子認為「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

反正孔孟的意思總結為當爹的先做好當爹的責任。

董仲舒意思是凡物必有對立面,陰陽指對立,不是哪個高哪個低。也是講互動關係的。

無條件聽從爹媽的思想是哪家的思想呢?

韓非子忠孝說:上法而不上賢

意思是皇帝無能,大臣依法不能取代之。聽從法律的,不是聽從賢能的。

韓非舉了 堯舜這個例子,點名道姓說孔子不懂孝。正因為堯舜禪讓,到後來才出了這麼多亂子。如果聽從法,那麼天下太平。

於是有了後世所謂的三綱,且認為三綱是儒家思想。

這是被閹割的儒家思想,到後來發展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老一輩處於特殊的歷史時代,觀念很難改變,尤其一部分愚昧,觀念落後(無貶義)的父母,他們自己一輩子接受並信仰[無條件服從父母]這個概念,但是得不到兒女的絕對服從,心理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其實很可悲。

我們以後不要做這樣的父母,也不要給孩子植入這樣的概念。

做子女也不能[凡是父母提倡的,我都反對]。

如果真的無法改變父母的價值觀,從儒家角度,除了孝,還有恕。寬恕父母,不是你的義務或者責任,但是是仁的體現。

除了仁,禮也很重要。傳統儒家思想其實非常非常先進。


推薦閱讀:

治癒缺愛先正視父母的愛
當你的孩子遭到傷害之後
土登翁修堪布: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
父母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獨生子女)?
父母給的壓力太大,要怎麼承受?

TAG:父母 | 家長權威 | 父母與孩子 | 與父母相處 | 中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