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給家長的一封信——《華人育兒百科》前言
親愛的家長:
您好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這句話,除了您自己之外,最有體會的就是我們兒科醫生了。孩子生病,哪怕只是一點低燒、輕微的精神倦怠或是食慾減退,都會引起父母莫大的焦慮。因此,身為兒科醫生的我們,除了肩負「孩子健康的守護者」這一使命,盡心儘力為患兒診治外,也希望能成為您與孩子的好朋友,幫助您了解預防兒童疾病的方法,並促進孩子身心正常成長發育。
對兒科醫生來說,「視病猶親」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熱忱。為小朋友診治疾病時,我們會把每個孩子當作自己的兒女與孫兒來看待,以尋求最適當的醫療方式,但是同時,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也懇請身為家長的您做好以下這些功課:
豐富自己的保健知識:閱讀聲譽良好的育兒書刊,以獲得正確的兒童保健知識,避免聽信人云亦云的謠言或是網路上流傳的種種沒有根據的說法。
以身作則,幫孩子養成有益身心的生活習慣:例如,家長們自己就要規律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等,因為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裡,在未來就會演變成他們自己的習慣與行為。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除了定期做視力檢查、定時進行戶外活動外,近距離用眼30分鐘,就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並不要過度使用數碼產品,不要讓2歲以下的幼兒看屏幕,2歲以上兒童每天看屏幕的時間不要超過 1小時。
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1~4歲兒童可能遭遇的事故傷害以交通事故和意外溺水為主,家長要特別小心預防車禍和溺水。
孩子要定期接受預防接種:疫苗是已知的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有些另類醫療人士散布「疫苗有害論」,這些都經不起現代科學的推敲。試問,在沒有疫苗的年代,為何兒童夭折的比例那麼高?歷史上那些可怕致命的疾病——天花、小兒麻痹、白喉,現在都到哪裡去了?
孩子要定期接受生長發育評估和營養諮詢:兒童生長或發育緩慢有時是正常現象,有時卻是潛藏疾病的表現。反之,因為新陳代謝異常或營養不良而生長發育較緩慢的兒童,也可能更容易受到病魔的侵襲。不可不謹慎!
要隨時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孩子在生病時變化很快,年紀越小變化越快,尤其是幼兒,如果有持續性劇烈嘔吐、眼神渙散獃滯、活力欠佳、呼吸急促等現象,應馬上送醫,即使半夜也要送急診。
學會正確、有組織地敘述孩子的病史:從關鍵癥狀開頭,告訴醫生癥狀是何時開始的,是否越來越嚴重,伴隨著哪些事件(或是否有其他癥狀),過去是否有類似癥狀,用過哪些藥物,等等。如有發熱情況,一定要量體溫。
找一位固定的、能傾聽病史並仔細檢查的兒科醫生:嬰幼兒疾病大多為傷風感冒,很多常用感冒藥在孩子身上並未被證實有效,或只能短暫改善癥狀,所以正確診斷和花時間解釋病情可能比開一大堆葯更重要。
善用數碼產品錄像或錄音:有些不定時出現的癥狀,如腹股溝斜疝(俗稱墜腸),當腹壓降低時,移位的腸道又會回到腹腔內,癥狀會消失,導致醫生無法確診,所以當腸移位到腹股溝處形成腫塊時,最好能錄像或拍照給醫生參考;有些皮疹、腹瀉時的糞便也可以拍下來給醫生看,孩子呼吸或咳嗽時發出的奇怪聲音也可以錄下來,給醫生提供參考。
家長想做檢查或認為某些藥物更好時,可以坦率地和醫生討論,但最終要尊重醫生的專業決定:例如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大部分也都不需要影像檢查,有些家長愛子心切,要求醫生開抗生素或是胸部 X線檢查,其實大部分是不必要的,因為抗生素多少都有副作用,並會造成細菌的耐藥性,而胸部 X線檢查雖然放射線劑量極其微小,還是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遵從醫囑服藥與回診:如孩子的恢復不如預期、有新癥狀出現或服藥後有副作用,都應該再和醫生討論。
「神醫」只存在於小說與戲劇中。就算醫術再高明,醫生也不是神,不能代替您承擔疾病的後果。孩子生病了,比起選擇一位鼎鼎大名的醫生,排很久的隊,看診兩分鐘,不如選擇一位有醫德、能認真為孩子詳細檢查並與您解釋與討論的醫生。最後,我們建議您多關心保健常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善於與醫生溝通,繼續回診追蹤,這些才是讓孩子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華人育兒百科》兒科醫生團隊
推薦閱讀:
※寶寶十大餵養誤區,到底哪些東西寶寶不該吃?
※兩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郭靖與黃蓉
※看完這5條,你也能布置出「別人家的嬰兒房」
※宜家柜子已奪走6名兒童生命!你應該知道的傢具安全知識
※你懂遊戲對於孩子的意義嗎?
TAG: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