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尊重內心的行動,總好過踟躕不前
王穎:女,利群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擅長耳鳴耳聾,鼻竇炎,鼾症,聲帶息肉手術等。20多年臨床經驗,帶領科室開展鼾症等離子手術,倡導中西結合治療耳鼻喉科頑疾。
採訪筆記
我要說的是一個出走的故事,出埃及記,找到內心的自己,不管是風燭殘年,還是豆蔻年華。
利群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王穎,是一個慣用手術刀的女子,動手能力強的她手裡擺弄的是各種遊刃有餘的器械。急診拔魚刺一晚上常常不下七八個。她坦言,二級醫院重症手術不多,但基礎性的治療少不了,她一天的門診量總要六七十個,「很多大醫院已經不屑做的治療,社區醫院也做不了,比如咽鼓管吹張,五塊錢一次,誰干?但對於病人病情治療卻十分有效,我調到利群醫院後,還有老病人從滴水湖趕來找我做治療,單程路上就要三個多小時,他說值,我也甚感欣慰。」
她說,二級醫院雖然沒有三級醫院的光鮮,但是有時間思考,有時間調整,有時間溝通,「設身處地,許多病人只是來配藥,說起在其他醫院的折騰和無奈,我就試探著說,用我們這個方法試試,治了一下果然有效了,病人信任了,也就留住了。其實,都在上海,一樣的學習背景和學習曲線,二級醫院的醫生不至於比三級醫院差到哪裡去。」
在一個熟悉的如同左手摸右手這樣的環境里待過二十年後,沒幾個人願意離開了,尤其是一個已經過了不惑的中年女子。但是,她做出了一個令人詫異的選擇,離開了靜安中心醫院,一年前來到利群醫院,「只是想多做點事,被更多人需要。我不想到頭來,就在看似的喧嘩騷動中沉默寡言。」
她透露,明年,上海中醫耳鼻喉科的年會,由利群醫院主辦。「從中醫的智慧里,找到適宜技術,讓抗生素少一點,手術刀少一點,最大限度造福於患者。」
她的處事方式令我欣賞,她說,不要總想著改變過去,那會把你困在原地,甚至你的未來也會變成你的過去。「簡化關係,規律生活;不糾結過去,遺憾和失敗都無法改變;給自己設定目標,去努力達成,不要擔心自己會犯錯。」
我點頭,其實,再大的錯誤和洋相都會被時間沖淡。問問自己,小學體育課你褲子裂開那會是不是想死?現在是不是想笑?
我對她說,恭喜你。你的情緒正處於非常好的狀態。「我們都要相信現在的自己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好,而且,經過了改變,我們的未來也會越來越好。」
採訪在她的汽車裡進行,收音機里傳來李宗盛,旁白是:等到對天命逐漸洞察,慢慢也學會接受,「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而「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也還是要「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她微笑,「這些都是李宗盛的創作,但抽離出來,又好像是我們自己的人生領悟與愛情宣言。」
從醫之路
王穎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骨子裡帶著老上海人那種務實而聰明,豁達而樂觀、謹慎又不失激情。小時候的王穎整天病怏怏,扁桃體發炎怎麼也好不了,四年級把扁桃體切除了,這是她第一次接觸耳鼻喉科的手術,她沒想到,幾十年後,她會給無數病人摘除扁桃體。「其實,我很小就對醫學有興趣了,爺爺高血壓,小小年紀的我拿著血壓計,給爺爺測量血壓、讀血壓數,還監督爺爺要注意血壓升高,像模像樣一個小醫生,沒想到這一體驗竟然培養了自己讀醫學的興趣。」
高考時,王穎毫不猶豫地報了醫學專業。「當時是喜歡理科的,擅長物理、數學,但是上了大學發現有太多需要背的內容,自己好像選錯方向了,推理的東西少了,我在學校成績一般,死記硬背實在燃不起興趣。」
這一代人都是隨遇而安的性格,畢業後的王穎被分配到靜安區中心醫院。雖然很多同學都想辦法進了三甲醫院,但她並沒有過多考慮,反正在哪裡都是做醫生。王穎在靜安區中心醫院一呆就是二十年,直到兩年前才離開,前往普陀區利群醫院。
王穎說自己一直想做小科,特別是眼科——眼科精細,動手能力要求很高,也有手術,符合自己的性格。但是因為眼科沒有名額,所以到了耳鼻喉科。
當時的耳鼻喉科手術方式只有傳統手術,而且不像外科手術能全敞開操作,老師也無法一邊讓你操作一邊指點。「都是在小小的洞里操作,有時候只能靠悟性,有點瞎子摸象的感覺。自己手術的時候老師其實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做完了,我會跟老師交流,覺得哪個地方和老師指導的不一樣,一點一滴,經驗就這樣日積月累。做醫生,必須是一萬個小時的訓練。」她還記得自己的第一次獨立手術,那是一個扁桃體摘除,第一刀下去的時候並不慌張,已經想好了1、2、3如何動手,腦子裡很冷靜,一切順利。「從此對自己很有信心,耳鼻喉科手術本來就很精細,心態不好不能上手術台。」
王穎有個習慣,觀察入微,能感知病人最細微的緊張或者不悅,此時,她會想辦法化解這種情緒。「有的病人一緊張,嘴都張不開了,這就要求醫生不僅手術專業,還要會溝通。比如最常見的扁桃體摘除,病人做手術的時候蒙著眼睛,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想想是很恐怖的。於是,安撫病人的情緒,讓他配合手術十分重要。」
撿來的病人
在二級醫院工作的醫生,往往會遇到信任問題。「現在80%的病人都是附近的,也有一些是口碑介紹來的。不過坦率說,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有個光環效應。雖然不管在二級醫院還是三級醫院,手術誰都不能保證。但是如果有什麼意外,要是在二級醫院,病人首先懷疑的就是二級醫院醫生水平不行。如果是在三級醫院,這種情況會好很多,病人會想,已經在最好的醫院治療了,沒有治好,是自己的病情很嚴重。」王穎坦言。
有一次,一個病人晚上9點衝進急診室,說自己被魚刺卡住了。給病人做了各種檢查後,並無魚刺,當時急診室值班只有她一個醫生,只能讓病人去附近華山醫院,病人特別惱火,在急診室內咆哮:掛了號為什麼沒有把魚刺拿出來?要是華山醫院早就檢查出來了,明天就回來算賬!「有些病人來的時候就抱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這裡不行再去三級醫院看,但有時候不管病人去哪,事實就是那樣。她的喉嚨里真的沒有魚刺,有的只是輕微損傷的疼痛感。」
有過委屈,其實更有欣慰和喜悅。
有個鼻炎病人在各大醫院都跑遍了,一直耳朵悶悶的,聽不清聲音,檢查都說是中耳炎,病人自己也失去信心,覺得山窮水盡。他本來只是來配藥,但是王穎還是仔細地做了檢查。檢查後告知:這個病的根本不是耳朵,是鼻子。鼻子不好好用藥,三個月後肯定會複發。王穎給病人做了咽鼓管吹張治療,一個星期兩次,做了一個多月,效果很好。後來病人搬家去了滴水湖後繼續來找她治療,「病人說說去別的醫院一看就說要開刀,還不如來這裡,做幾次,起碼可以維持半年。這種最基礎的治療,非常講究手感,別的地方很少有人願意做了,打氣擴張,收費五元,誰還願意做?年輕的醫生都不會做了。這麼好的辦法逐漸淡出了,真是可惜。」
王穎說,這是在靜安區中心醫院跟專職護士學的。「當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就有了主動性,把病人治好了,自己充滿成就感,喜歡這種感覺。」
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小病人,當時只有5歲,小學上游泳課,得了鼻炎,很嚴重,鼓膜內陷,裡面有積液,醫生讓開刀。當時媽媽很擔心,她家住在靜安中心醫院附近,媽媽帶孩子來開個假條,王穎當時多說了一句「小孩子太小了,怕會鬧,不然做個吹張治療試試。」媽媽一聽就說,我家小孩子可乖了,試試吧,於是就用這個法子避免了手術,現在,這個孩子已經是17歲的大小伙了。
還有一位老先生,總是來配各種藥物,王穎問了一下緣由,老先生說耳朵流膿,總是好不了。檢查之後,王穎告訴他,把所有的葯都停了,用酒精擦拭,實在難受了就來這,幫他把耳朵里的積液清理乾淨,究其原因是真菌感染。老先生來了五六次,耳朵里的積液越來越少,情況慢慢好轉。老人家感謝萬分,最近過來非要送她一個小禮物,王穎執意不收。「做醫生不就該做好這些嗎?其實這些辦法大醫院的醫生當然也能做,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這個病人耳道非常狹小,分泌物堵在裡面又看不清,清理一次就要十分鐘。這種病不危及生命,但病人也會感到痛苦,醫生也要想辦法解決。」
王穎說自己很多病人是從其他地方「撿來」的。「其實病人看病,除非是疑難雜症,一般的病更多取決於醫生的認真負責態度,願意對你負責的醫生就是好醫生。」
科室發展
王穎引進來利群醫院沒到兩年。提及未來科室發展,她信心滿滿。
她表示,耳鼻喉科在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路子,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鼻喉疾病,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效果明顯。「利群醫院的中醫科本是上海市重點學科,關於耳鳴、腦鳴,這種全身性的問題,中醫擅長解決,我們科里也有一位西學中的醫生。所以,條件具備。其實不管中醫、西醫,只要能治病就好。有時候我們請外面的專家來會診,請進來教我們,走出去跟人家學習,鼓勵年輕的醫生多寫文章,也讓他們學習耳鼻咽喉科的常見操作治療,這些都是一個醫生將來安身立命的本事。」
王穎希望建立一個梯隊,在業務上形成特色——耳鳴,過敏性鼻炎等,希望在這些頑疾上有所突破。「之前利群醫院沒有做過肥大性鼻炎、鼾症等離子手術,現在引進這台機器後,已經做了幾十例了。」
利群醫院耳鼻喉科去年一天差不多50個病人,現在有100多人,她說是口碑傳播。「病人都相互認識,他們會說這邊挺好的,時間長了,慢慢積累口碑。醫院也大力支持,在提升業務量的同時,現在開始抓課題了,要在科研項目上實現0突破。科室新的大樓也快建好了,明年上海中醫耳鼻喉科的年會將由利群醫院主辦。」
一個中年女性,到了這個年紀還準備拼搏一把,這是對內心足夠的尊重,看到臨床的病人,千方百計要解決病人的痛苦。就像解一道數學題,總想要找到答案。有人說,王穎心裡始終裝著病人,是一種天生的善。
口述實錄
唐曄:你現在門診情況怎樣?
王穎:我現在是周一和周四專家門診,有時候也在病房,科室有6張病床。我看門診的態度就是你來了就是我的了,我要想辦法給你看好,我渴望治癒病人,治好了,我就高興。我知道,沒有一個醫生能治好所有的病,也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治癒,我自己治不好會推薦病人去別的醫院,甚至打電話幫病人聯繫更好的醫生。但哪怕是推薦到別的醫生那裡去,治癒了,我都很高興。
唐曄:這麼多年來堅持做臨床醫生,為什麼呢?
王穎:我1992年畢業,當時很多同學做了醫藥代表、醫療器械銷售,不少人發了大財,有同學問我為什麼一直在做醫生,我其實內心是喜歡當醫生的,錢夠用就好。我來到利群醫院的時候,院長問了一個問題:那邊做了那麼久為什麼願意來這裡?我想了想說,還是願意有一個更大的平台。我要在一個能發揮臨床作用的地方,做我喜歡做的醫生。
唐曄:你理解的醫者仁心是什麼呢?
王穎:做醫生20多年,最起碼要做個有良心的人。有些外來務工人員經濟條件差,省吃儉用的,遇到這樣的病人,我總是不忍心。比如有民工扁桃腺化膿,我先讓他去做皮試,如果沒有反應就用青黴素,又便宜,又可以治好,打三天也就20塊錢,如果是直接用抗生素,起碼兩三百塊。還有,和病人溝通交流也十分重要。有一種病人是咽喉臆想症,仔細問他,最近有什麼不順心的嗎,病人可能就會說出最近遇到的事情,這種病人大都不會給他開很多葯,而是會開導他,慢慢交流。其實,很多病不是身體引起的,是情緒引起的。這方面做到了,就是仁心。
唐曄:有什麼是讓你比較反感的嗎?
王穎:現在社會風氣惡劣,大家都想賺錢,缺乏互相信任。但是我相信很多醫生還是有底線的,卻不被理解。給病人用了20塊的葯,病人會說怎麼用這麼便宜的葯,這要是治好了就算了,如果沒有治好病人就開始找茬了——為病人好,但是不一定得到病人的理解。看病又不是買東西,不見得錢花得越多越好。
唐曄:遇到不理解的病人,你會怎樣做?
王穎:我一般五分鐘、十分鐘就把一件事情過掉了,遇到這種病人我就當自己運氣不好。我相信運氣,性格開朗,不會糾結,我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包括家裡的事情,我認為是對的,就去做——可能也會是錯的,但至少當時我認為是對的,那真的錯了怎麼辦,再改過就行了,行動總比一直苦想不前好。
唐曄:如果不做醫生,你會做什麼?
王穎:如果有來生,我想做法官,我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
唐曄:平時有什麼消遣嗎?
王穎:我喜歡喝茶,和朋友聊天,旅遊。做醫生沒有太長的假期,就去附近的地方走走。
唐曄:有特別喜歡的書籍或電影嗎?
王穎:我喜歡龍應台的文字,直白,不華麗,對人性有很多思考,對孩子的教育也值得參考。我女兒初中畢業就去外國讀書了,很多人說我怎麼放心,我是想孩子願意去就放手讓她去,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的。這麼大的孩子說世界觀太早了點,但是是非曲折她明白了,每次回來都覺得她長大了。
唐曄:有人說,手術做到足夠多了就不用思考了,你覺得是這樣嗎?
王穎:不是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手術中會遇到的狀況不一樣。同樣一台手術,有的難做,有的很容易。我不會因為重複做一樣的手術感到厭倦。每台手術都是一台新的手術,沒有大小之分,病人躺在那裡,一次手術做得不到位,沒有完全根治,對病人來說就是100%。
推薦閱讀:
※陳列平:傑出科學家的「非主流」人生
※十九世紀的貝爺,雜食主義者之光
※權健公司背後的勢力財力從何而來?
※器官移植可不可以來自死囚?
※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脂奶油是不是比動物性淡奶油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