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了的黑客雜誌

文 / 包子

隨著《黑客防線》的電子雜誌在2015年6月停刊,那些伴隨著中國第一代黑客成長的刊物正式走出歷史舞台,這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黑客雜誌如今大都已被束之高閣,但是黑客精神仍然以別的形式延續著。

《黑客防線》、《黑客x檔案》、《黑客手冊》是黑客圈子裡最早的一批雜誌,它們引領著第一代黑客們在黑暗中一步步摸索,它們也最先將一批如今在安全圈熟悉的名字「冰河」、「洗劍」、「認真的雪」帶到大眾面前。

黑客雜誌的輝煌時期是在2001至2005年,同一時期也是中國出版業的一段巔峰時間,文化氣氛相對寬鬆,互聯網尚未普及,紙質印刷品相對價格低廉,可以說,黑客雜誌是中國很多早期黑客能夠接觸到的第一手學習資料了。

我們為什麼要回顧這三本雜誌?正如餘弦評價這類雜誌為中國黑客歷史的瑰寶一樣,若是想要真正了解黑客的文化在中國是如何傳遞和發展的,這三本雜誌的故事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章節。

故事的開端

1999,親歷過三本雜誌出版的媒體人土豆還是《家庭實用電腦世界》的一名編輯,他當時負責「黑客防線」這個版面,也就是《黑客防線》這本雜誌的前身。每天的工作很輕鬆,只需要摘錄排版已有的文章就可以了,當時這本雜誌是月刊,售價十塊,銷售量相當平淡。2001年,《黑客防線》獨立成刊,一個月後,bbs也上線了。

彼時,Coolfire(林正隆)的八篇經典文章業已開闢鴻蒙,Goodwell建立的綠色兵團也經歷了最輝煌的時期,中國第一代黑客正書寫著一種嶄新的文化篇章。

同一時期,riusksk和江金濤還在學校讀書,他們對於黑客這個行業還一無所知,更不會預想到,自己的人生與這些雜誌將會產生什麼樣的關聯。

《黑客防線》:被一本雜誌改變的人生

像許多人一樣,riusksk第一次接觸到黑客文化是在學生時代,他那時在福建的一所大學學醫,不出意外,他的人生將會穿著白大褂聞著消毒藥水在醫院中度過。可是他無意中看到了網路小說《指尖的黑客》後被男主角的黑客技術所吸引,轉而投身於虛擬世界之中,開始學習起了代碼,找起了web漏洞。

當問到他為什麼想要成為黑客時,Riusksk不好意思的笑了:「也許就是覺得在虛擬世界中創造的感覺很美好」,原因就是這麼單純。

一開始,他只能在圖書館尋找技術書籍學習,看到不懂的內容就去上網搜索資料,後來,技術有了一定功底了,他就翹課借用同學的電腦研究代碼,給《黑客防線》投稿。「至於讀書嘛,只要分數及格就行」。

慢慢地,他就能夠靠《黑客防線》的稿費解決自己的生活費用,那時候稿費不高,一篇普通的文章大概兩三百,寫上上萬字可能拿到近千塊,對學生來說足夠, riusksk靠這些錢在大學買了電腦,也買了信息安全方面的書繼續深造,大三那年,他毅然決然決定轉行。

畢業那年,他參加了「微軟杯」exploitme調試技術大賽,獲得了二等獎。去了北京,參加完頒獎典禮,第一件事就是被當時的《黑客防線》的編輯矯若龍帶著參觀《黑客防線》辦公室。

《黑客防線》編輯部的辦公室很小,環境相對逼仄,角落裡堆著一堆電腦,電腦上的標籤寫著系統環境用來測試軟體,書架上擺滿了每期的雜誌。

畢業前夕,riusksk拿到了騰訊面試的邀請,《黑客防線》提前給他支付了稿費,讓他得以去深圳參加面試,從此,他開始在騰訊紮根,一直干到了現在。

值得一提的是,riusksk離開北京後,下一期《黑客防線》導語就是他參加騰訊面試的故事,對此,他一直對《黑客防線》心存感激,「某種意義上,是這本雜誌改變了我的人生。」他說。

黑客x檔案》:一群黑客的堅守

2001年,土豆離開了當時的《家庭實用電腦世界》,也就是《黑客防線》的前身,加入了一家圖書雜誌,因為老闆的一個idea:黑客雜誌很新鮮,有搞頭,於是誕生了另外一本黑客雜誌《黑客x檔案》。

相比《黑客防線》的高端技術路線,《黑客x檔案》走的是差異化路線,他們將目光對準了小白用戶,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是很多大學生愛看的入門讀物。

《X檔案》編輯部為了節省費用,辦公室租在一間地下室,陰冷不太見光,人多,工位少,非常擁擠,每到出刊前他們還要集中加班,創刊人土豆經常和大家一起睡在編輯部里。

隨後,《X檔案》建立了官網,官網的前身是圈子裡的 iceyes自己搞的一個小站 caiker.net,當時只有幾個朋友在裡面玩,某天土豆和一群人討論後拍板決定將 caiker.net 轉型為《X檔案》官網,後來,註冊用戶超過十萬,同時在線最高接近5000人。

iceyes不僅將自己製作的小站轉給了《黑客x檔案》,還和當時的雜誌作者「空氣」(網站id)承擔起了網站主要的工作,他負責上線,數據遷移,空氣負責網站的運維,這群作者編輯們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管理著繁瑣的日常工作,除了日常雜誌的稿費,其他分文未取。

雜誌的運營,除了日常的編輯工作,也要面對很多無法預料的事情,彼時的黑客圈子與今天相比,還處於半地下的狀態,圈子裡魚龍混雜,土豆經常會接到一些電話,扛著不少壓力,當筆者問到什麼樣的壓力時,土豆只是長嘆一口氣說太敏感了。

2003年後,紙媒衰落,網路開始興起,雜誌的盈利已經不像之前那麼輕鬆,各家都有不小的困難,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堅持著態度做這麼敏感的網站和雜誌,難度可想而知。

那時候也經常有人會勸說他們去做技術培訓,輕鬆又賺錢,《x檔案》的聯合創刊人python(筆名)說,那樣一個時代,黑客文化剛剛萌芽不久,「地下交易」就開始應運而生了,瘋狂的出現了一批黑客教學的網站和組織,到處都是「一小時學會拿shell,馬上就有人來找你收shell」的課程。

苦苦支撐的他們聽到、看到,並沒有為之所動。

其間,還發生了一件對《黑客x檔案》影響重大的事,央視法制新聞記者卧底網路黑產時,無意中拍到了犯罪分子家裡放的《黑客x檔案》,一下子,這本黑客雜誌銷量火爆了到了四萬多冊。

這樣的結果卻不是土豆想看到的,雖然土豆和編輯們堅持著《黑客x檔案》不走歪路,努力平衡著技術和道德,但是仍然無法避免有人利用技術作惡,對於此土豆說:技術是一個工具,而如何使用工具則是靠自己,他可以成為傷人利器,也可以成為救人工具。

《黑客手冊》:買光碟送雜誌

2004年,土豆離開了《黑客x檔案》,開始創辦《非安全 黑客手冊》(nohack),當問到名字中為什麼有no這個詞,土豆說no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不被妖魔化,勇於說no,不為惡的黑客精神,更是一種期望對真正意義的黑客有所捍衛而絕不向世俗目光妥協的態度。

《黑客手冊》的定位於《黑客x檔案》和《黑客防線》之間,主要投稿者是學生,sobug的創始人江金濤(冷焰)當時就是這群作者之一,他說第一次看到《黑客手冊》的時候很吃驚,居然還有這樣賣雜誌的。

後來他才知道,雜誌沒有雜誌號是不能出版的,所以只能變通,因為每期雜誌都附有光碟,所以《黑客手冊》是買光碟送雜誌。

江金濤給黑客手冊供稿了幾年,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騙了」幾年稿費,他不知道的是,因為不賺錢,雜誌一直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全是靠著一幫人一股子信念在撐著做下去。

後來,還在念書的冷焰通過《黑客手冊》,有了和黑客教父goodwell(龔蔚)一起共事的機會,他逐漸也將自己這個看似業餘的愛好走向了職業化的道路。

互聯網尚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裡,黑客們沒有什麼圈子,更不像現在,每年有各種信息安全論壇、技術比賽,當年的黑客們猶如在大海中孤獨遊走的小船,天海茫茫,沒有人知道還有誰和自己一起在這條路上遊走著。

而這些黑客雜誌的出現,作者群的建立,滋養出了那一代黑客緊密的社交圈。

他們聚集到一起,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一行業的人,這群人身上共同的特質除了熱愛技術,有無窮的學習興趣和對世界保持好奇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精神。

「做這件事的目的很簡單,那時候信息安全不被重視,沒有商業化,來雜誌投稿的黑客們,都抱著質樸的目的,我們只是想分享出來,讓大家知道。」

黑客們之間彼此認可唯一靠的就是技術,因為信賴技術,黑客們一個個以彼此信譽做擔保互相認證,這一群人靠著對知識的分享和交流慢慢的形成最初的黑客圈。

於是,這一本本印刷並不精美,出身低微的雜誌,它們不僅啟蒙了最早一批的黑客,更是鏈接了那一代黑客人和發展和職業化的道路。

當問起riusksk是否還記得當年黑客圈的夥伴時,riusksk說聯繫不多了,當年和他一起投稿的作者現在很多都消失在人海中了,有人改行,有人堅守,有人沉淪。

當年花錢包了路費請riusksk去北京參加頒獎典禮的王清,今年給riusksk的書寫了序,江金濤創立了sobug,見證了三本雜誌歷史的土豆,投身去做了電商。也有人沒有把握好方向,如今身陷囹圄。

但是,更多的人在信息安全的這條道路上始終沒忘初心, 正如那本啟蒙了riusksk的小說《指尖的黑客》在開頭的題記所言:

」通往電腦的路不止一條,所有的信息都應當是免費的。打破電腦集權,在電腦上創造藝術和美,計算機將使生活更美好「。


推薦閱讀:

甜蜜的夢
怎麼看《萌芽》從80頁改版120頁?
《彭博商業周刊》封面設計的背後有哪些人或事?
怎麼評價改版後的《商業周刊/中文版》?
雜誌居然可以裝進口袋裡?

TAG:黑客Hacker | 杂志 | 网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