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其實沒有那麼難

本文原載於「青禾旅讀」微信公眾號,請勿擅自轉載。

今天的家庭中,「立規矩」是個難事。

要民主、要個性,還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

如果要,如何立,分寸何在?

文中對於7歲前的兒童在家庭中的規則給出了明確的建議。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們也不妨在與孩子出現溝通問題的時候反省一下,是不是最初的規則出了問題,參照文中建議,看一看,如何彌補?

什麼是規則,為什麼要立規則?

我們通常所說的規則,其實包含了行為規範和一日生活常規兩部分:生活常規,即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行為規範是不許打小朋友、在衛生間不許追逐打鬧、飯前便後要洗手……有的與道德有關,有的無關。

因而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知道該約束自己的哪些行為、表現出合適的行為,就是培養良好習慣,在幼兒園裡叫做「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習慣),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家庭中給孩子立規矩有以下好處:

1. 在家裡給孩子立規矩可以有效地減少因為規則不清、責任不明造成的親子衝突。

比如吃完水果以後、果皮由誰來收,玩完的玩具該放在哪裡?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則,家長和孩子常常出現糾紛。

2. 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新學校、新班級等)的最有效方法。

常常有家長問,怎樣才能幫我的孩子適應幼兒園或小學的生活呢?在家裡參考幼兒園或者學校的做法來對待孩子,就是最好的方法。這樣孩子在入園和入學後,才不會感覺在作息規律、自理能力和行為準則方面跟家裡有很大的反差,孩子才能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3. 給孩子立規矩,能讓孩子學會自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筆者在一所高校任教,有一些從幼兒到大學生的連續的經驗,我有個學生高中時就讀一所學風很差的學校,全校只有他一個人學習,而且他經常成為同學暴力攻擊的對象,後來他轉去一所重點高中借讀,結果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成績都是倒數第一,但是他仍然堅持用功,最後考上了大學。

還有個女孩兒,有很重的腰椎病,上課一坐就是一個半小時,儘管我告訴她可以隨時起來去走廊活動活動,她也從來不離開。

這些孩子的共同點,是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民主型的家長或老師,信任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自我管理的機會。

相反,那些一上了大學就放縱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共同點是父母或學校專制、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得不到尊重、被管得太死、沒有機會管理自己的生活。

沒有品嘗過自由的滋味,當自由來臨的時候,孩子有可能就濫用它。

所以,即使我們的孩子還小,我們也要依據他的年齡和能力給他們自我管理的機會,讓他們逐步培養起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為將來獨自生活做準備。

立規矩,從哪裡開始?

既然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那我們就要參考葉聖陶先生講的「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給孩子規則,讓孩子在安全的和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行使他的自由。

1. 首先就要劃定責任範圍,改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

先來想一下,哪些事情,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不需要我們管的。 想像一個圓圈,我們和孩子各自處在圈的裡邊或是外邊,在孩子站立的那一側,他自己管轄。

這樣做是因為,規則太多等於沒有規則,規則必須簡潔明確,好執行。

規則太多,孩子會記不住、遵從起來難度太大,或者孩子的自主權太小、缺乏積極性,不願配合。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聽家長說話不專心、不願配合家長的要求這樣的表現,那不妨審視一下家庭中的規則是否太多、太細了,家長是否凡事都要指導孩子,孩子是不是沒有自主的空間。

為了讓規則少而精,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價值觀,給自己最在意的東西排個序,抓大放小,捨棄細枝末節。

很多家長說,我最希望孩子健康,健康就是第一位的——那麼接下來就考慮為了讓孩子健康,有哪幾個方面是你關注的。

比如飲食、運動、穿合適的衣服這幾點,誰在前誰在後?排出先後順序後,再把每個要點細化。

以飲食為例,你認為怎樣的飲食才是健康的呢?如果答案是多吃家裡自製的食物,少吃外面買來的食品,那為了這個目標,應該怎麼做呢?是否需要減少外出就餐的機會呢?或者,飯前吃零食對正餐的影響大不大?如果大就可以制定「飯前一小時內不許吃零食」的規則,如果覺得無所謂,就無需管,抓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從最重要、最核心的規則開始,逐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每個家長重視的事情不同,每個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脾性,因而不可能有普適的規則,從自己的價值觀和實際情況出發即可,無需苛求。比如我非常欣賞豐子愷先生教育子女的方式,在豐子愷先生家,零食永遠是敞開供應的,但我發現我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這跟我的健康觀相悖,因而我就不去模仿、也不必苛責自己。

最重要的是,有效的規則應該是簡潔明確和清晰的,孩子知道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家長知道什麼能管,什麼不能管。

2. 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

有一句說:相信你的孩子,不意味著相信他能表現出正確的行為,而是相信他能表現出適合他年齡的行為。這些適合孩子年齡的行為,就是「年齡特點」,有個很傳神的說法,叫「七八歲,討狗嫌」,說的就是那個年紀孩子的普遍狀態。

那麼0-6歲孩子的年齡特點是什麼呢?參照這些年齡特點可以制定的規則有哪些呢?前面說過沒有普適性的規則,立規矩還是要因地、因時制宜,不過這裡可以給出一點參考意見:

1歲以內,不應有任何規則,原因就是1歲以內的孩子記不住、理解不了、也無法控制自己。如果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可以改變環境,比如孩子喜歡去廚房玩,就給廚房門口安上護欄;擔心他在公共場合哭鬧,就盡量少帶他去;怕他到處撒尿,就給他帶紙尿褲。

2-3歲,孩子的記憶力、自控力仍然比較差,我們仍然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可以開始立規則,比如: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幫孩子了解一日生活的常規,養成有規律作息的習慣,認識時間。

誰的東西歸誰,想拿別人的東西需經別人同意。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有物品歸屬的概念,會捍衛自己的物品,正好趁這個時機,告訴他不能隨便拿別人的物品。

不可以打人、咬人、揚沙子、朝人扔石頭。

離開媽媽時要告訴媽媽,不可以一個人跑到馬路上。

用語言表達需求,而不是情緒。這一條視孩子的語言能力而定,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會感覺達到這個要求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給孩子立規矩要經歷給建造羅馬差不多次數的反覆。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年齡段,我們在禮貌方面不宜多做要求,如果想要孩子有禮貌,就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原因是,如果連見到長輩要不要問好、要如何問好這樣的事,我們都要「管」,那我們管的就太多了,規則有效的前提就是簡潔明確、少而精。

3-4歲 孩子開始幼兒園生活,幼兒園的規則更加豐富、細化,我們可以參考幼兒園的做法,如果覺得幼兒園裡的規則太嚴格,在家裡可以適度放寬,不過總體方向上要保持一致。

這個年齡的孩子,自律性有所增加,孩子開始使用一些策略來自控,不過他們精力充沛,有創造力,喜歡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比如,把水杯里的水泡在米飯或者菜碗里,叮叮噹噹地敲餐具,講屎尿屁的笑話等等。如果體諒孩子的這種需求,可以告訴孩子不可以在吃飯時敲餐具,但是可以飯後敲一敲,試試每一種餐具發出什麼聲音。不可以在吃飯時大聲喊叫,吃完飯再玩。

在禮貌方面,跟人問好仍然是以引導為主,不強求,另外可以告訴孩子,不可以說人家傻瓜、白痴。當你很生氣的時候,可以告訴對方「我很生氣」,或者孩子們有個很有力(很解氣)的說法,「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但是不可以罵人或者推人、擠人、踩人。

不可以玩藥品。不可以拿著剪刀到處跑,坐在桌邊才可以用剪刀。

不可以把水灑到地板上,但是可以在衛生間里玩等等。

4-6歲的孩子,自主意識更強、更有主見。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協商規則,以下是他們通常可以遵守的規則:

不可以傷害他人。

使用完的東西要歸位。

不可以破壞物品,比如圖書、衣服、玩具。

但諸如周六日在家要不要午睡,則可以使靈活的規則,我們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

3. 規則的表述要指向行為

像「好好吃飯」就不是理想的表述方式,應該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飯,吃完以後再離開」。當孩子在圖書館瘋跑時,拉住他的手,告訴他,「在圖書館要走」,並示範給他看。

每個規則都盡量用具體的行為來表示,如果要禁止孩子的某個行為,一定要同時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比如「吃飯時不可以玩食物,幫媽媽準備晚餐時可以玩」。給孩子一些替代的選擇,可以讓規則的執行更容易,比如,「不可以吃棒棒糖,但是可以吃一些甜的水果」、或者「現在不可以吃零食,晚飯結束以後吃」,對三歲以上的孩子,還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4. 執行規則時可以用到的技巧

在執行規則時,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跟我一起做」和「提供有限的選擇」是很有用的技巧。

「跟我一起做」,就是陪伴孩子做事情,比如早上起來和家長一起穿衣服、一起吃飯、一起洗漱,收玩具時,孩子有了抵觸情緒,就陪他一起做,這既是提醒、也是鼓勵,比單純說教有效得多。對於不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就要事先提醒孩子,在孩子做的過程中,也要去看一下,如果有什麼問題,及時幫忙或者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年幼的孩子,有時會有「選擇困難」,比如讓他自己挑選衣服,可能半小時也沒選好,那就給他提供兩個選擇,減少讓他自己做決定的難度,等他年紀大一些,再給予更多選擇。

對年齡大的孩子,比如四歲以上的,讓他們參與規則的制定是鼓勵他們遵守規則的好方法。通常對於自己有表決權的問題和自己想出的解決方法,孩子更願意遵從,這同時也鼓勵孩子愛動腦筋想辦法、嘗試獨立解決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周末不想午睡,會跟家長說,「白天不睡,晚上早睡」。家長如果接受的話,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靈活的規則。

當然了,想好要立什麼規矩,只是第一步,規則的落實,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歡迎您繼續關注本系列的文章,看看規則執行失敗的原因分析。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心理問答】寶寶有戀物情結為什麼?怎麼破?|來自父母課堂家長實例
突然開始討厭自己的孩子,不想再愛他,我是病了嗎?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媽媽變成鵪鶉了,該怎麼辦?
母親脾氣暴躁,性格偏執,跟她相處時自己情緒低落,不耐煩,時不時的抓狂怎麼辦?

TAG:家庭教育 | 幼儿教育 | 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