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餐——再看自由與健康
早飯、午飯、晚飯……
打我們出生時,這三個詞就刻在了我們的時間概念里——一日三餐,吃、吃、吃——如此自然而然,天經地義。
所以多數人聽到「一日一餐」時,都會覺得怪異甚至瘋狂;有些人還會不顧一切地激烈反對:人怎麼可能一天只吃一餐?
人怎麼可能一天要吃三餐?
如果跳出自己幾十年來的個人生活史,我們會發現:
在人類(不只是現代智人)200多萬年的進化史中,理想情況下的進食頻率應該都是一日一餐(或者有些日子沒有飯吃,比如偶爾兩日一餐,三日一餐……);在人類學家的記錄中,各種原生的採獵部落也多是一日一餐——白天採集、打獵,晚上大吃一頓(有些會把偶爾沒吃完的留到第二天早上)——早上起來煎個雞蛋?太科幻了……
即使在文明史中,也仍然有許多一日一餐的記錄:
古代馬其頓、斯巴達和羅馬的士兵,每天只會在晚上(在營地里)大吃一頓(白天偶爾會站著吃點蔬菜等生食、冷食);穆斯林的齋月,據說是在模仿穆罕默德時期阿拉伯士兵(在北非和中東)的飲食方式;蒙古士兵在晚上紮營後才會吃飯(據說拴在馬上的肉在顛簸一天後會變得很鬆軟——韃靼牛肉由此傳統而來)……
而出於某種精神或宗教追求,長期控制用餐頻率甚至完全禁食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紊亂的身體節律
是的,隨著食物越來越豐富(穀物和糖越來越多),文明人逐漸地轉向了一日兩餐(比如中國春秋時期的人民)、三餐(比如現在的大多數人),「更文明的」人甚至開始了一日六餐……但在200萬年間進化來的人類身體,遠遠沒來得及適應這種進食頻率……
和所有動物一樣,人類身體遵循著嚴格的晝夜節律:皮質醇、睾酮、胰島素、褪黑素、瘦素等激素(還有各種酶,比如澱粉酶)的分泌,都只(應該)在一天中特定的時候達到最高峰——影響脂肪酸和葡萄糖調控的各種因素(比如脂肪酸轉運蛋白)也是,器官的活動也是。
然而現代人擅於給身體搗亂:一日三餐中的高碳水讓胰島素不得不跟著驟升驟降,這會擾亂胰島素的自然節律(一部分2型糖尿病人的胰島素分泌周期就是紊亂的);人造燈光(尤其是其中的藍色波段)和晚睡(還有「夜宵」)則會擾亂褪黑素、瘦素、皮質醇的分泌,長期可能會導致瘦素抵抗(進而肥胖)。
有研究讓被試者在晚上11點後才吃晚飯,發現其白天的血糖水平和胰島素水平會大幅升高。
如果不攝入那麼多碳水呢?會好一些——但是一日三餐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影響還有很多……
所謂飢餓
但是一日一餐不會餓嗎?
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尤其是曾經有錯過某頓飯的體驗的人,會對「飢餓」有著深深的恐懼(「一日一餐」在他們聽起來也許像一種自我折磨)——但「飢餓」不是「挨餓」,它是正常、自然的生理過程:每天早上起來,我們就是在「飢餓」——這一狀態本應該持續到晚上的。
讓我們把「飢餓」看得更清楚一些:
首先,飢餓並非「肚子空」。我們聽到肚子咕咕叫時,往往就認為是「餓了」;而其實只不過是胃和小腸空了,這和真正的飢餓感並不一樣——後者來自於身體能量儲備不足。在一日一餐後,你會能逐漸學會區分兩者。
其次,飢餓並非「餓得心慌」。現代人由於長時間的高碳水攝入,其身體不再習慣代謝脂肪了——這樣的身體每小時可能會消耗平均40g的葡萄糖,這樣一頓飯攝入200g碳水(接近一斤饅頭),也撐不到5個小時(怪不得總要吃吃吃)——當血糖水平下降,體內的糖原儲存也不夠時,仍然習慣於使用糖的大腦會開始恐慌:這時皮質醇水平上升,我們的心跳加快,頭腦發飄,身體發抖甚至出汗——「餓得心慌」的我們只想抓起升糖快的任何東西立即吞下去。
而能有效利用脂肪和酮的人類身體,平均每小時只需要3.5~4g的糖,即使這時體內的糖儲備不夠,也能通過「糖異生」機制來滿足這點需求量——此時還在用糖的只有紅細胞、腎髓質和一部分腦組織(可能還有極少量的肌肉組織),身體的其他組織都在滿足地燒著脂肪酸和酮——只要脂肪儲備足夠(現代人的脂肪已經遠遠超過了「足夠」),我們就不會「餓得心慌」——相反,你會體會到一種「很舒服的飢餓」,這是人類本該有的、健康的飢餓感;你會能逐漸適應、喜歡並享受它。
即使所謂的「瘦子」,其脂肪組織也能支持其身體運作超過兩周時間;歷史上(直至上世紀末)更是有很多禁食超過一個月的記錄。
完全適應了脂肪代謝的人體在糖異生時,生成的葡萄糖約50%來自於回收的乳酸和丙酮酸,25%來自於脂肪(「甘油三酯」)中的甘油,剩下的分別來自於酮體和氨基酸(主要是丙氨酸)。
最後,飢餓(只要不是「餓的心慌」)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生理過程(詳見下文)。
「餓著對腸道沒有危害嗎?」
【現代人把各種器官都擬人化了——好像它們真的會餓著,也會累著(所謂的「肝臟壓力」「腎臟壓力」)。】
消化系統需要飢餓狀態——它們其實很愛乾淨,在消化結束後會大興清理工程(Migrating Motor Complex),這時我們往往就會聽到「咕咕叫」(聲音更多來自小腸)——如果吃了肉,這種清理工作往往需要在飯後11個小時後才會開始,而如果我們在那之前又吃上了東西,消化系統就沒有時間清理自身了——所以為了給腸道足夠的打掃時間,也不能每隔上四五個小時就往身體里塞進一些東西。
一日一餐下的身體
在一日一餐(所引起的飢餓)下:
血糖水平穩定,胰島素水平降低(升糖素會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提高——沒有四五個小時就來一次的高碳水攝入和血糖飆升,胰島素也就不會跟著玩「過山車」。
IGF-1水平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奶製品中也有這種東西……)——從而能夠減少細胞(包括癌細胞)的增殖率,繼而減少DNA的變異率和損害率,促進現有細胞的更新(而非增殖)。
mTOR通道會被抑制——mTOR會促進身體細胞的增殖,並抑制有益的「自體吞噬」機制。
在對「秀麗線蟲」的研究中發現,減少胰島素本身就會延長其壽命。
對老鼠做的節食試驗中發現,胰島素、IGF-1和mTOR(三大促生長因素)都得到抑制,這被認為與這些老鼠的壽命延長相關。
皮質醇水平也會降低——「壓力」也是現代人的健康禍根之一。
生長激素水平上升——促進全身組織和DNA的修復,促進脂肪代謝(肝臟生酮,身體細胞更多地燃燒脂肪酸和酮),保護身體的肌肉組織(因此在一日一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進行力量訓練,仍然可以增加力量——但很難長出大塊頭)——它被人類看作是「青春之泉」。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增加(相反,脂多糖即LPS的受體會減少)——促進神經發生,保護神經元,強化突觸——這對應著更好的思維活力、記憶力和學習力,和更慢的大腦衰老速度。
促進「自體吞噬」——出了問題或效率不高的細胞器(還有摺疊錯誤的蛋白質)會被分解掉,由此而來的營養素(包括氨基酸)會被用來修復身體——這是維持身體年輕態、抵禦各種疾病的重要機制。
消化系統之外的身體組織能夠最優化地運行——消化本身也是耗能的過程(另外還需要副交感神經的協助才能更好地進行),在胃腸道完成清理並開始休息後,身體的其他部分才能放開手腳地徵用資源(交感神經也可以興奮起來),各處的組織修復也能全力開展起來。
人體的代謝模式會優化——身體會大幅減少葡萄糖的利用,更多地使用脂肪(脂肪酶會增加,此時會生酮),更高效率地使用蛋白質(由於自體吞噬等機制,身體會更積極地回收、循環利用蛋白質)——當我們晚飯攝入蛋白質時,身體會在睡眠時更積極地進行合成代謝(從而有助於維持正常的肌肉量)。
增強免疫力——比如激活NF-κB(一種調節DNA轉錄、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複合體),減少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在很多民族的傳統醫學中,禁食都被看作是一種有效地治療疾病的手段。
清理體內毒素——由於上述各種機制,身體(尤其脂肪組織)內積存的各種毒素,比如除草劑、殺蟲劑、外源性激素、重金屬,還有某些難以代謝的化合物(比如雙酚A),都會開始被積極清理。
協助維持身體節律——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生物鐘,其中主生物鐘位於視交叉上核內,它對眼睛接收到的光線敏感(晚上最好別見藍光);而周邊生物鐘位於各種組織內,它們對進食敏感——一日一餐有助於保持周邊生物鐘與主生物鐘的同步。
一日一餐下的我們
還沒有結束呢,一日一餐還可以:
幫助清潔牙齒——每頓飯後都要漱口(講究的人更是一日3刷)?不用,我們一天只會使用一次牙齒,然後就刷牙睡覺了……
激活我們體內的「獵人本能」——讓我們不再「飯困」,保持一整天的清醒、警惕——在終日飽食的情況下,動物園裡的動物都會失去銳氣;而據說獵人馴隼的關鍵,就在於不時「餓其體膚」,令其保持原始的戰鬥力。
帶來自在感——終於,我們能從「吃吃吃」的詛咒中解脫出來,可以一整天不用想「吃什麼」「去哪兒吃」的問題,長時間(真的是長時間……)地專註於自己的事情上。
節省時間——這個更好理解:除了少了兩頓飯的時間,也少了規劃、惦記那兩頓飯的時間……
控制熱量攝入——根本不用計算,你就能很自然地控制攝入的熱量總數——如果非要統計的話,我每天好像會攝入1600卡路里左右——沒有有意的控制,這是一日一餐的原始飲食(吃的都是高營養/熱量比的食物)自然達到的結果。
「這樣不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嗎?」
應該問:一日三餐能提高的那點基礎代謝率,有什麼用嗎?是能讓你更有精力,還是讓你更容易維持健康的體脂率呢?一日一餐的情況下,身體能維持正常、而非虛高的基礎代謝率(你會體驗到精力的提升)。
熱量控制
為什麼還要控制熱量呢?不是說好的「吃多少熱量都不會胖」嗎?
是的,只要身體恢復了正常的代謝模式,吃多少熱量都不會胖——但這並不意味著,吃多少熱量都一樣健康。
我們吃下的熱量,如果沒有儲存為脂肪,那麼最終會以電子的形式穿過線粒體中的電子傳遞鏈——要麼成功穿過,從而把質子泵到線粒體內膜的另一邊,造成能用來生產ATP或自由熱(需要瘦素來激活解耦聯蛋白3)的電勢;要麼泄露出去,產生自由基——攝入的熱量越多,相應產生的自由基就會越多——身體也就會越快地衰老。
許多試驗發現,控制熱量攝入能延長酵母菌和秀麗線蟲3倍的壽命;可以延長果蠅2倍的壽命;老鼠的壽命也能被延長30~50%(節食增加了老鼠對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腎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抵抗力)。
在猴子和人類的身體內,控制熱量也能造成在上述被試老鼠體內類似的反應:比如脂聯素水平上升,胰島素水平下降,胰島素敏感度上升,炎症水平下降(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血壓下降,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度下降,對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抵抗力增強……但是由於猴子能活得太長,還沒有試驗證實這會最終增加其壽命……(對人類還有倫理以及更多的干擾因素的問題。)
不可貪求——總是超過需求地索取,即使沒有立即的報應,也有長遠的代價。
大吃一頓
在晚上大吃一頓直至飽足是人類的天性(想想各種「晚宴」)——釋放這天性吧,用一頓大餐讓精彩的一天最終安定下來——我們會覺得極其滿足、安心(副交感神經系統活躍)。
「不吃早飯不會膽結石嗎?」
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膽汁是身體用來消化脂肪的——如果長時間脂肪攝入過少(如農工業飲食中可能有的情況),膽汁在膽囊內長久沉積,就有可能會造成膽結石——「不吃早飯」更會加重這個問題。而只要開始正常地(我還沒說「大量地」)攝入動物脂肪,讓膽汁天天流動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好吧,白天也可以偶爾吃點蔬菜、水果甚至澱粉類蔬菜(在不影響血糖的情況下)——尤其是你要鍛煉身體時。
雖然叫「晚餐」,但還是不要太晚(比如7點鐘之後)——由於褪黑素的分泌等問題,飯後至少4個小時才能好好入睡,而為了照顧身體節律,我們不能睡得太晚(比如10點鐘之後)。
為了更好的消化,在飯前半小時、吃的過程中、飯後半小時內盡量別喝水。
吃飯時,建議從口味輕的(比如生的蔬菜)過渡到重的(肉類,然後是澱粉類),儘可能多一些食物種類(種類越多,飯後滿足感越強)。
儘可能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比如內臟、蔬菜、哺乳動物的肉——這樣能在攝入同等熱量的情況下,攝入更多的營養素,從而能進一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更好地支持身體的自愈機制和免疫機制。
注意吃下足夠的蛋白質,這既能控制總攝入量(蛋白質是飽足感最強的),也能促進睡眠時身體的合成代謝(還有組織修復)。(有網友發現,這樣即使不運動肌肉也會增長一些。)
如果要攝入澱粉(可以促進血清素分泌,從而能鞏固滿足感),建議放在最後,這樣既能自然地限制碳水攝入量,又能延緩其消化吸收(由於已經在消化道內的蛋白質和脂肪們),降低血糖的波動。
我們會發現,在一天不進食之後,我們能(重新)感受並享受食物原本的細膩風味——我們將越來越不能忍受重口味,尤其是加工食物里的「化學口味」。
那麼要吃多少呢?
按自己的感覺來。你可能會發現,剛開始吃一點就不覺得餓了(甚至在吃的時候也還沒有開始感到餓),但是還可以繼續吃,直到覺得飽足(不是「撐」)或者很渴為止。
如果總是喝水少,那麼身體對渴就會越來越不敏感——注意白天多喝水,才能有效利用渴的信號停止進食。
不要追求在農工業飲食時常有的那種「撐」的感覺——因為那種飲食模式下身體很難獲得營養上的滿足,所以我們總會覺得「沒吃好」,從而很難停下來,直到胃部嚴重抗議為止……
就這樣,在一天的自在之後,我們可以徹底釋放自己的食慾,獲得真正的滿足感(一日三餐遠遠比不上的滿足感)——真正的自由。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PaleoLife(有些菜譜、交流群等其他資源。)n
推薦閱讀:
※86公斤能靠跑步瘦下來嗎?
※兩個人吃,有什麼家常食譜呢?
※天天上班趕時間,早飯都不怎麼吃了,午飯湊合著吃,晚飯吃好多!感覺這樣很不健康。一日三餐要怎麼調節呢?
※早出晚歸沒時間做飯的上班族,如何簡單營養的安排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