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一個筆友 後來我們不再
我高中有個網友,那時候無話不說肝膽相照,她高三斷網,等她解放,又輪到我,兩年的不通訊足以毀掉互聯網的同好友誼,你在此牆頭,我在彼牆頭,早已物是人非。我在日記里寫害怕她萌了我不知道的東西,可事到如今我也在她不知道的圈子。
今天看到某個詞,突然想起曾經是她的簽名,點開qq,發現她已經將近兩年沒更新了。我不知道她的微博,也不知道她的生活,我近乎恐懼翻著她的說說,發現我們去過同一個地方,甚至做過同樣的事。可是也只是一些迴響了。真的,多聯繫吧,互聯網上一個人的消失是多輕易的事情,我的互fo好友,也有說著天氣真好就再也沒上線過的。離別來的時候不是轟然的巨響,而是接近無聲的嗚咽。——引用自微博用戶:茶深深深
一下子想起了一位曾經的筆友。
一
認識她,應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現在還能記得的是,那時我還在四川的某個小縣城裡的某個鎮上讀著初中,而她差不多和我同齡,至於具體是怎麼聯繫上,成為筆友的已經記不清了。
可能是在某本少男少女雜誌的留言板頁面隨便找到的一個讀者留下的地址吧,畢竟那個時候還蠻流行傳閱的;
也可能是在某次上電腦課時,在 QQ 上按照條件搜索,然後隨便加的一個網友,聊了幾句之後便開始說,我們交個筆友吧,接著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和一個陌生人開始了某種聯繫。
之所以那個時候會有特別想要交筆友的想法,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初中的英語教材了。
「Penpal」(筆友)
在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曾有一個單元講到了「筆友」這個概念,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也為之而著迷,因為覺得很酷,能夠有一個陌生的筆友寫信交流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十年之後,寫信似乎變成了很土的事情,一條微信足矣。
二
和陌生人寫信,而且還是同齡的異性,更是件既興奮又不知所措的事情。
記得第一次跑到學校的郵件收發部門去領取信件時,整個人都是異常興奮的,平常都是看到別人去領信或者明信片。那天晚上我把她的信件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頁紙,雙面都得滿滿的
第一段自我介紹、第二段說了其家庭情況、第三段到之後在講述她最近在做的事情,學的課程,遇到的人等等。
她的字寫得不是很秀氣,但至少比我的好看很多,所以我在回信時,在第一段里就強調了這點,誇她的字也得很好看,而且表示希望以後能夠多多的用信件溝通交流。
就這樣,我們不定期的給彼此寄著信,每次基本都是寫得滿滿的。
後來我的某一封回信里,我提到希望可以看到一張她的照片,雖然我們寫過了好幾封郵件,對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但還不知道對方長什麼樣子。
再後來我收到的信里,收到了她的一張照片,還是大頭照,她留著短髮,笑得很自然。
從初中到高中,有時候一個學期收到一封信,有時候則是兩封,她寄過來的信我也一直都保存著放在家裡的某個箱子中,害怕被別人看到。
三
記不清是高二還是高一了,那之後我沒有再收到過她的信,我也沒有再給她寫信了。
記不清是什麼原因彼此不再寫信,可能是我忘記告訴她新的地址,可能是她換了地址我的信沒有再被送達,當然也可能是她不想回信了,又或者是某個時候開始我忘記給她寫信了。
上大學之後,某一次回家,意外的翻到了那一堆塵封的信,我把每一封都拆開再看了一遍,除了那張大頭照已經不在之後,其它的都在。
某一封信里有她的 QQ 號,我開始抱著非常好奇的心態加了那個號,在備註里寫著「曾經的筆友」,後來她同意了。
我們聊了幾句,大概是感概了下過去,最近怎麼樣,以及現在在哪裡之類的話,最後就是以後有空聊。
接著我去了她的 QQ 空間,翻看相冊時,知道她當時在四川的成都理工大學上學,照片里的她似乎高了些、頭髮留長了,還是一臉的笑容看起來很甜。
後來,我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在 QQ 的好友列表裡刪除了她。
至此,也再也沒有她的消息,她也成為了我曾經的筆友。
四
就像那條微博里說的那樣,互聯網上的好友消失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你刪了她,或者她刪了你,幾秒鐘的事情。
在當下,認識一個人的成本太低,見面就可以加個微信、加個 QQ,留個電話,哪個之後沒有過一次對話,但同時也太容易失去,三言兩語之後就可能不在彼此的好友列表之中。
曾經的這位筆友,是我初中那幾年裡最為青澀的回憶,那期間的僅帶著對千里之外的某個陌生人的好奇而相識相知。在信里會聊彼此的家庭、聊課堂上的老師授課方法、聊周末通常都會怎麼過,不帶任何的隱瞞和偏見,簡單純粹。
沒有寫過信的人可能很難體會那種感受。
在手機上、電腦上碼字時,你可以輕易的刪掉重新打出來;但寫信時,基本上每段話、每一個字落筆前都會想很久很久,生怕寫錯某個字。
當信件被寄出之後,總是會想,這個信對方是否真的能夠收到,大概何時能收到,什麼時候又才能收到回信,當拆開信時,對方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
當收到信時,又總是會忍不住閱讀一遍又一遍。
總之,那時的我們,熱衷於寫信,熱衷於對未知充滿期待。
五
十年之前
我剛認識你你也剛相遇我
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
聊過彼此心間的瑣事
十年之後
我們還是朋友嗎?還可以問候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