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媒體世界的新貨幣

牛津辭典年度熱詞:

Post-truth adj.

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後真相 形容詞

形容一種情形(一個時代或一個社會)中,「訴諸情感」的手段在塑造民意方面遠遠比「客觀事實」更加有效。

讀者們一看就知道,這個詞的當選無疑和兩件大事有直接關係:英國退歐、美國大選。

退歐公投本身就是個笑話。什麼事情都追求公投、認為「公投」這一行為本身具有天然合法性,是一種驚人的心理狀態,更驚人的,是這種想法的信徒人數。

疾病的治療方案能公投么?當然不能,不具備醫學素質的人沒資格參與決策;同樣的,沒有經濟學、政治學素質的人在退歐議題上的看法,也不應該被給予權重。

不得不說公投這個概念非常有感染力,大英帝國曾經的子民香港人中的一部分,如獲至寶,什麼概念都抱著「公投」二字。比如最近,筆者所在的校園裡面貼滿了要求圍繞「廢除普通話教中文,啟用粵語教中文」議題展開公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香港市民又不是個個都是語言學家、教育家,他們哪兒來的資格決定語文教學的方案?你怎麼不讓所有市民群策群力發明一種語言呢!

zhuanlan.zhihu.com/p/21zhuanlan.zhihu.com/p/23

語言是思維的土壤,沒有正式的、條理清晰的書面語文,哪怕你有150+的raw IQ,腦子裡面也是一團漿糊。這一點在香港人身上反應尤其明顯。粵語的語法和語言邏輯和普通話有很大差別,但是粵語是一種口頭語,書面語不得不採用普通話的語法和語言邏輯。這種文言不統一混亂,加上大比重的英文教學,使得相當一部分香港人漢語英語都是半吊子,進一步導致他們很多概念在腦子裡面理不清。我這學期上一門課,其中有關數學「完備性陳述」「存在性陳述」的區別,我反反覆復用英語、漢語解釋了半個多小時,班上就是有那麼幾個人搞不清楚。我不相信這是他們的智商問題----能上這所學校的也都是全港前10%甚至5%的年輕人了,而這又不是什麼複雜的概念。我帶了這麼多門課,學生的學術表現和他們的普通話水平,絕對有相當大的正相關性。

就這樣,形勢已經非常不容樂觀了,還要全面用口頭語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理由是什麼呢?就因為粵語是你的根,是你情感的寄託?這種決策是需要定量分析的,是需要海量準備工作的,大眾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了解,他們憑什麼有資格決定?

美國大選中,兩位候選人不斷爆出(按照以往標準)政治生涯終結級別的醜聞、不停地撒謊,卻絲毫不影響支持率。

選舉之前我寫過一個答案,沒有通知沒有備份,被貴乎秒刪。被刪原因大概是提問敏感,但是我認為我的答案本身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引用了高人的觀點,8 bit Philosophy:

youtube.com/watch?

中心思想來自法國哲學家Jacques Ranciere:當越來越多選民選擇(政策或候選人)的動機不再支持某一方,而是反對或害怕另一方時(vote against a candidate or a policy they fear rather than vote for a candidate or a policy they support),民主就在慢慢死去。

比如這次的美國大選,兩邊陣營都花大量精力重複這樣一個論點:「我們的候選人也許不完美,但是對面那個魔鬼會毀了美國,毀了世界。」

當大家被這種敘事手法包圍,想像著對手就是現實版伏地魔、達斯西迪厄斯,當代版希特勒的時候,那潛意識裡,我們為阻止ta掌權所願意付出的代價也就沒有限制了-----沒有不可以犧牲的士兵,沒有不得不堅守的原則(No casualties too heavy, no ideas too precious)。

我們被告知,在二戰後期,無論是對內焦土的政策,還是對敵軍民的無差別轟炸,還是最終的核武器,都是正當的----因為我們除了勝利別無選擇,我們無法面對一個法西斯勝利的世界。當這種思路被移植到選舉中,民主就被精準計算的戰爭(calculated warfare)所替代。

管理現代社會的政策本應當是複雜、優雅、理性的體系-----去處理、協調不同階層、個體的需求,價值,願景。但是在目前的政治敘事體系中,這一切都被統一捆綁在一個單一目標上:這個政黨(候選人)必須贏。

當邪惡變得(或被描述為)無限大的時候,我們為擊敗它而願意犧牲的價值也便沒有了底線----兵不厭詐,沒有什麼手段是不能用的。為了勝利,我們可以今年放棄誠實,明年放棄公平,然後再放棄真相。最後我們得問問自己:Is there anything left to defend?

這種訴諸情緒以引導民意的手段越來越奏效。不僅僅是英國和美國,似乎整個世界都在慢慢進入這個「後真相社會/時代」。斯坦福大學的Francis Fukuyama認為,這是傳統機構如媒體、大學、大公司、工會、教會、政黨在大眾心目中的信任度的衰落導致的結果。

國內這些傳統機構的衰落又要遠遠早於西方----我們可能在08年前後就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的信用危機導致大家把目光投入民間,各種各樣的自媒體、意見領袖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他們很快發現,情緒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早年網易提出他們是「有態度的新聞網站」,我真是嘆為觀止:一個新聞口(news outlet)對於自己觀點化、情緒化的報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作為賣點大力宣傳,真是魔幻!然而環顧四周,我發現這種驚訝只屬於我一個人----甚至我學習新傳的朋友們都是一臉冷漠。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沒有職業道德標準的行業。

再以知乎為例,每次當熱點事件出現的時候,只要你在合適的時間在合適的題目下發這樣一句話:「恕我直言,凡是XXX的,都是辣雞」,就能輕鬆獲得數萬的贊同。大家支持最多的答案,永遠是以販賣情緒為主----在所有的領域都是如此-------電影系列迷真情的告白永遠比討論電影本身更加吸引人;專業領域揮舞著文憑嘲諷所有人總比認真切題回答問題的人更加受關注。

各個平台上被推舉到最前方的大V,基本都是信噪比極低,無限趨近於0的寫手----他們通常下筆千言而言之無物-----只是在用看起來漂亮的句子重複藏在大家心裡已經成型的觀點,而不提供任何大家原本不知道的信息或者沒有思考過的事情(bring nothing new to the table)。我們常常自以為消化了海量信息,然而我們只是呆在了自己的迴音室里----無論它是你打造的時間線,還是訂閱的公眾號。

情緒,是後真相時代的貨幣,但是它是如此廉價,通貨膨脹無可避免。


推薦閱讀:

真正愛國的公民,可以如何改善中國?
從紐芬蘭島的會晤看盎格魯圈文化認同感——《自由的基因》讀書筆記1 |原創
南唐被滅的原因是什麼?
20161102:為什麼說美國已經到了決定自身命運最關鍵的轉折點上

TAG:政治 | 美国大选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