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系列(2)】血糖:甜蜜的陷阱

文章內容轉述自我最近的一篇稿件,即將在《心理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內容較多,所以計劃分為幾期連載。引用本文觀點請註明來自:

竇澤南, 方圓, 周偉, 喬志宏. (2017). 自我控制的獎勵模型與神經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5, 86–98.

————————————————————————————————————

(2)血糖:甜蜜的陷阱

有限資源模型也被國內的研究者直譯為「力量模型」, 都是指Baumeister提出的關於自我控制的理論。這一理論將生理學上的能量概念應用於「自我」的研究領域,以解釋「自我損耗」的現象。

什麼是自我損耗?

在一項早期研究中, 腹內空空的被試進入一個瀰漫著食物香氣的房間, 剛剛出爐的熱巧克力曲奇就擺在他們的面前, 但他們只能吃掉實驗者提供的蔬菜, 這需要他們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控制自己的衝動。結果發現, 相比於不需要進行自我控制的被試, 這些經受誘惑的被試在後續的問題解決中, 堅持的時間更短, 他們自我報告也更加疲憊(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 Tice, 1998)。

後續的研究發現, 除了抵抗誘惑之外, 進行情緒管理、注意控制、複雜的認知加工、選擇和決策、消除刻板印象, 以及自我印象管理、做出利他行為, 這些需要有意識的進行自我控制的任務, 都需要自我控制資源的參與,當自我控制資源消耗而沒有即時的補充時, 就會出現自我損耗。

資源, 在心理學中更像是一種隱喻的說法,用來表明某種能力的有限性, 比如認知資源(黎建斌, 2013)。自我控制資源最初也只是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 被用來解釋自我損耗的現象。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 一些研究者認為, 在我們的身體內,自我控制資源是存在對應的實體的, 就是我們的血糖(blood glucose; Gailliot & Baumeister, 2007)。

血糖=自我控制資源?一個絕妙的想法

眾所周知, 人體血清中富含的葡萄糖, 是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大腦的神經生理活動會消耗大量血糖, 心理學研究中常用到的一些腦成像技術, 就是通過檢測大腦局部活動的血糖代謝過程, 來對認知活動進行定位。

一系列研究發現, 血糖的消耗和自我損耗之間確實存在關係。在一項研究中(Gailliot et al., 2007), 研究者要求被試觀看一段6 分鐘的視頻,在觀看中, 他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忽視屏幕下方字幕的干擾, 而控制組被試則正常的觀看視頻, 結果顯示, 實驗組被試在實驗結束後, 體內的血糖含量相較於實驗前, 出現了顯著下降, 而控制組的被試血糖含量則沒有產生明顯變化。

相類似的, 在被試進行克服刻板印象、Stroop 任務、抑制情緒反應等, 在之前研究被證實會發生自我損耗的任務中, 血糖水平也都會顯著的下降。同一個研究中還發現(Gailliot et al., 2007), 在被試喝了檸檬糖水之後, 先前任務所造成的自我損耗得到了緩解。另一項研究中, 喝了糖水的被試, 決策中表現的更理性, 更願意為了未來更大的利益犧牲眼前即時的獎勵。

以色列的研究者發現, 法官的進食與否會影響他們對於囚犯假釋的裁決(Danziger, Levav, &Avnaim-Pesso, 2011): 當法官剛用完餐後, 同意申請的比例更高(65%), 但是隨著法官的肚子越來越餓, 他們更加傾向於拒絕申請, 並且在下一次用餐前, 同意申請的比例幾乎下降到零點。研究者認為, 法官需要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資源去推翻這種保持現狀、繼續坐牢的傾向, 因此進食後更可能同意犯人出獄的申請。

飢餓狀態下的人更難控制購買東西的衝動,在一家大型商場(該商場主要經營非食品類商品,例如衣服、鞋子、電子產品等), 研究人員調查了81 名剛完成購物的消費者。消費者需要完成一份關於飢餓程度以及購物時間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在控制了被試的購物時間後, 餓著肚子的消費者比吃飽的消費者多花了64% 的錢(Xu, Schwarz, & Wyer Jr, 2015)。這也反映出在血糖不足時人們更難控制自己的行為。

低血糖的個體也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更容易發脾氣(Bushman, DeWall, Pond Jr, & Hanus, 2014)。在一項研究中, 107 對配偶每人會得到一個巫毒娃娃和51 根針, 並被告知巫毒娃娃代表了他們的配偶。研究持續了21 天, 每天被試如果對配偶很憤怒, 就會用針扎巫毒娃娃, 研究者同時記錄了被試早飯前和晚上睡前的血糖水平。結果發現, 在控制了婚姻滿意度後, 晚上的血糖水平顯著預測了扎針的數量。

「甜蜜」的陷阱

血糖的想法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完美的想法通常都很危險。

心理學的發展中不乏將高級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進行對應的嘗試。早在古希臘, 希波克拉底提出「體液說」, 認為人的氣質特點可以由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所決定。精神分析學派試圖用「力比多」來解釋人格發展的動力。巴甫洛夫學派認為, 人的氣質類型, 是由高級神經系統的強度、平衡性與靈活性決定的。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認為, 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主要定位於大腦, 但是大腦中的神經過程是非常複雜的, 目前為止, 還沒有哪一個高級心理過程可以完全被一個單一的神經元生化過程所解釋。

從這個角度看, 血糖模型有些過於粗糙了。該模型只是簡單的將兩個概念進行了對應, 而沒有闡明具體的機制: 自我控制是如何消耗血糖的?自我控制和其他的心理過程在血糖消耗上有什麼不一樣?血糖變化只會影響到自我控制, 還是也伴隨著其他心理與行為的變化?血糖變化和自我控制行為中間必然伴隨著大腦的神經生理過程, 但是目前為止, 血糖模型還缺乏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的實證支持(Kurzban, 2010)。

即使血糖模型成立, 仍然留有大量的疑問無法解釋。研究發現, 任務動機(Muraven & Slessareva, 2003)、對於自我損耗的主觀感受(Clarkson, Hirt, Jia, & Alexander, 2010)、對於自我控制資源的信念(Job et al., 2010)等等心理因素, 甚至是看電視(Derrick, 2013)、祈禱(Friese & W?nke, 2014), 這樣簡單的行為, 都會對自我控制產生影響。

如果血糖就是自我控制資源, 那麼這些心理和行為因素又是如何和血糖相互作用, 並且導致了最終的不同結果呢?

而且, 對於Gailliot 等人(2007)年這一研究的重複, 也存在不一致的結論。Gailliot 等人使用血糖儀試紙來對被試的血糖水平進行測試。其他研究者在實驗室情境下, 使用更加精確的血糖測試方法, 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Molden et al., 2012)。

有研究者曾質疑2007 年的文章中, 這幾個研究結果好的令人難以置信, 對此, 文章作者之一Baumeister 給出的解釋是: 「在最初投稿時, 文章中有更多的研究, 也有一些結果不是這麼顯著的研究, 但是在編輯的建議下, 只保留了結果最顯著的一些研究。」 (見Schimmack, 2014)如果這種發表偏倚現象在該領域是普遍存在的, 那將大大降低這一結論的可信性。

心理學家Navon (1984)在進行注意力研究時, 曾對「資源」 (resource)一詞的使用進行過注釋。Navon 認為, 心理學中使用「資源」一詞, 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 幫助我們理解有限性這一現象, 但是這個詞本身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就像放在湯里的一塊石頭(Soup Stone), 並不會使湯更加美味。

有批判者認為, 隨著血糖模型的提出, 研究者將大量的精力用在尋找血糖與自我控制資源之間的聯繫上, 就像是在想方設法的要搞清楚, 一顆石頭為什麼如此美味, 這使得對於既定理論的研究多走了彎路, 誤導人們對自我控制現象產生錯誤的見解。

自控力系列專題:

(1)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敬請期待:

(3)把自控的決定權還給「自我」

(4)你的大腦需要獎勵

(5)自控力是畢生修行


推薦閱讀:

自制力很差,很容易分心?
減肥堅持不下去?6個方法讓你更自律丨月半能量島
你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美好
自律不如自愛
「做計劃」背後的理念

TAG:心理学 | 自制力 |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