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解丨觀心誦經法記

丨荊溪尊者述

大師以無礙辯力、無緣慈力,隨機益物,使不空過,故於誦習,別施方便。綱格雖即,不逾大旨,而於別行,網目還殊,故更寄之,以具諸行。

余忝承宗匠,頗攬異同,以理冠之,事無不可,但根緣不等,修習者希,故略指方隅,以擬行事。然一家行旨,必藉十乘,此中義求,於理以足,的辨相狀,或未分明。故今先於當文節目、指示諦境、義立十乘;次攬廣文,以點宗要。

先分節文者,文中自三:

  • 初、示身口儀則,即序分也,義兼自他。
  • 次、第二下,正示觀,當自行。
  • 三、第三下,即流通也,義當化他。

於正觀中,分之為二:先法,次義。法謂觀法,義具眾行。

初文、境也。二、次須下,即觀智也。此中亦二:先釋;次結。釋中為三:初文,假觀;二、次觀下,空觀;三、雖無下,中觀。次、能作下,總結。

次、雖無下,明具諸行。於中又二:初、正明具法;次、從三世下,稱歎抑揚。初具法中四:初、具六度;次、自行下,判權實;三、若能下,具三因;四、若觀下,具三德。於三德中,有修、有性。

丨觀心誦經法

夫欲誦經滅罪。

第一、先須盥漱,整肅威儀。別座,跏趺而坐。

第二、入觀。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眾圍遶聽法。

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為法師,傳佛正教,為四眾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眾,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為假觀。

次觀能說之人、所誦之經。

何者是經:為經卷是?為紙墨是?為標軸是?

誦音為口出?為齦齶和合而出?

為有我身?為無我身?誰是誦者?

為心是誦?為口是誦?為和合出?

觀此四眾,為是實有?為從想生?

四眾非有,無我能誦,是名空觀。

雖無所誦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誦之人,而有我身為四眾宣說。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身口,不離身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

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為三觀於一心中得,不前不後,三觀宛然。

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眾炳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為法施檀波羅蜜。

專心誦持,無諸遮礙,名為持戒。

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為忍。

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懈怠,名為精進。

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為禪。

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諦了,句文分明,名為般若。

是名六波羅蜜具足。

自行此經,名之為實;傳授外人,名之為權。若能一生,以此成辨功德於無始心,名為正因;仍有觀心,名為了因;高座為四眾說授,名為緣因。三因具足。

若觀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託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為修德。中間四十一位,亦修亦性。至於極果,名為種智。伊字三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誦經正觀。三世諸佛,無不從此而生。信者可施,無信莫施。

第三流通者。若自調度,不名為慈;見苦不救,不名為悲。既修正觀現前,復應莊巖法界。所誦經竟,出觀之後,以此運觀功德,已登正覺者,願廣度眾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共成正覺。

丨荊溪尊者義立十法

次義立十法者,如向觀境,即玅境也。

修(假)觀,義當(發)心。[1]

次修空觀,義當止觀。

次修中觀,義當破徧。

次總結束,義當通塞。

次具六度,義當道品。

權實三因,義當正助。

次辨修性,義當次位。

第一義空,義當安忍,及以無著。

但依之修行,於理略足,於心中法而未甚分明,故更授廣文以助行者,使十乘觀法不出於誦持。所觀十境徧通乎聲色,故復重明以先先轍。

一者、了向觀境,心性界如,具三諦,即玅也。

二者、依斯玅境,發誓而誦,求三德果,利十界生。

三者、一一文句,念念無遺,心性皎然,寂照雙運。

四者、寂照而誦,圓融徧破,總攝橫豎,無生教門。

五者、觀誦心性,念念雖著,尚無無著,豈有於著?

六者、曉誦心色,念處宛然,寂均調試,諸品具足。

七者、於誦習,弊念起,事理合然而兼治。

八者、應知誦心雖具,寂照自達,已位六即途。

九者、於誦習時,違順境起,專以寂照安之。

十、依觀誦功,已得相似六根,愛此似位,名為頂墮。若修離愛,進入銅輪。

於業、魔王、禪、見、慢、二乘諸動者,即當移觀,勤而觀之,隨境觀成,依前習觀。若不虧所誦而兼治之,彌為勝術,最為高尚。誦經既爾,諸行亦復然,但得名隨行。十乘委悉,終須具依大部。

問:大部令觀陰、界、入境,與此誦經同異何別?

答:義同事異。言事異者,誦持之即善陰故。故誦身口,即色陰也;領納文句,即受陰也;想緣義味,即想陰也;作是誦持,即行陰也;了別分明,即識陰也。陰與界、入,(開)合不同[2],若能於茲,體達色心,使具十觀、十境無遺息,何減大部之行?但有融今古、會釋教理,以為異耳。

觀心誦經法記(終)

[1]修(假)觀,義當(發)心:括號內的字是CBETA所註明疑似脫字。

[2] 陰與界、入,(開)合不同:括號內的字是可修所註明疑似脫字。

丨製作說明

1、底本信息: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5 冊 No. 0912 觀心誦經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2、底本在線閱讀:cbetaonline.dila.edu.tw

3、有參考慈本法師博客的分段、標點:

blog.sina.com.cn/s/blog

4、有參考「佛光大藏經·法華藏」的分段、標點。

5、有參考「諦閑法師選梓《天台教觀選錄》」(佛陀教育基金會 2012年4月)的分段、標點;但「選錄」版本與此版字句多有小異。

6、能力所限,錯誤難免,請多指正:)

可修 2016/11/25

丨在公眾號「教觀總持」(ID:niepanshanding)發送「誦經」即可獲得Word文檔及原圖下載鏈接丨

丨或者直接點擊鏈接下載:pan.baidu.com/s/1skC8Kx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有分支:密宗 相宗 凈土宗 天台宗 等宗派? 你選擇這一宗的原因是什麼?

TAG:天台宗 | 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