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名媛,住在回龍觀和天通苑有什麼不同?

都是「睡城」,睡的人很不同,活法也不同~

同為「睡城」,回龍觀人民上班路更漫長

10月21日,DT君帶著《北京城市活躍報告:玩轉278個地鐵站點吃住行大數據》北上,舉辦第02期數據俠實驗室分享會,與眾數據俠進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交流。

有備而來的數據俠們,紛紛放出大招。

TalkingData派出數據營銷部高級總監史文蛟,向現場各位展示了TalkingData的數據「武器」——用戶行為地圖。

這個地圖是TalkingData將採集的海量數據可視化生成,這些數據來自6.5億/月台活躍獨立智能設備(手機等),通過對某個區域人口屬性、應用興趣、定位變化、使用設備變化等數據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該區域人群的特徵。

結合用戶行為地圖,史大俠為大家仔細剖析了回龍觀與天通苑這兩大帝都「地標」。

這兩地之所以總被放一塊對比,因為在北京住這兩處的人群都得花費大量時間在通勤上面,往往到家時間很晚,兩個區域也因此被戲稱為「睡城」。

TalkingData數據分析得出,回龍觀人群通勤距離在20km以上的佔比為45%,天通苑則為33%。

TalkingData的通勤距離分析,主要通過位置信息、時間、POI等來分辨該區域人群的職住地點來判定,在白天8點到18點停留的位置一般可認為是其工作地點,晚上22點至次日6點停留的位置一般是其居住地點,相同定位在一周內出現超過多天,基本可以判定為其工作地與居住地。

遠距離通勤太多,使得靠近回龍觀的地鐵昌平線與靠近天通苑的地鐵5號線壓力相當大。

「上班需要乘坐5號線,如果要在10點到公司,那我8點半到9點之間會出門,到達地鐵站後,一般還要等待3至5班車,因為你肯定擠不上去。」 住過天通苑的史大俠分享了這樣的體驗,「我們一般會背個裝著電腦的包,尷尬的是,往往人上去了,包還在外面。」

槽點不只是擁擠。

史大俠還提到,由於居住區比較龐大,不少人居住地其實離地鐵站挺遠,走路也得20分鐘,從前還沒有打車軟體的時候,從地鐵站回家需要打黑車。

如果住在天通苑,還有可能遇到開蘭博基尼的黑車司機——這裡還聚集了大量富足的北京拆遷戶,別的車只收10元,他收30元。

中堅階層「撤離」天通苑

史大俠比較兩地2015年至2016年多項數據變化,進一步剖析了兩個地區的人群結構。

從年齡分布變化來看,相比2015年,回龍觀2016年19-25歲人群比例下降,36-45歲中年人群增長明顯,而26-35歲社會中堅層人群比例維持穩定;天通苑則是26-35歲的中堅層人群比例明顯萎縮,青年人群流入。

這種年齡結構的變化,也影響該地區人群的婚姻狀況與車輛保有狀況。

與2015年相比,天通苑有車比例下降接近10個百分點,已婚人群下降7個百分點。這表明,該區域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人群外流現象明顯。

天通苑有經濟能力的人群開始外離,主要表現在對於汽車、母嬰類的應用偏好:

2016年天通苑人群線上對於汽車、母嬰類的應用偏好提升度遠低於2015年水平,而對比房產App(主要為租房)的使用活躍度,與2015年相比高出一倍左右。

史大俠分析,這個地區人群在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後,為改善居住環境會離開天通苑區域,而青年人群為減輕生活壓力而湧入天通苑,造就了天通苑區域內二手房、租賃市場的火爆,經過長期發展變化,天通苑區域的人群呈現出新的特徵。

相比較而言,得益於周邊上地、西二旗、中關村IT高科技產業,以及緊鄰的海淀區大量高校教職工,回龍觀的有車人群變化不大,家庭人員則有所上升,周邊人群開始選擇回龍觀作為家庭的居住地,因此整體人群結構比天通苑更加穩定。

回龍觀人民急需商業設施升級

史大俠還展示的兩地周末消費熱力圖:回龍觀消費外溢挺嚴重,天通苑則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天通苑旁邊的配套以及消費場所相對比較成熟,以龍德廣場為中心點,大家周末消費的時候基本是在附近。

而回龍觀本地的商業化結構相對比較弱,華聯、宜尚商場無法滿足居住人群的需求。

在周末消費時段,不少人還是會捨近求遠,去北五環附近的華潤五彩城、北四環中關村附近的中關村購物中心等地消費,消費外溢嚴重。

(聯繫本文編輯唐也欽:tangyeqin@dtcj.com)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史文蛟,TalkingData數據營銷部高級總監,他用大數據來研究不同區域的用戶行為。


推薦閱讀:

開源OLAP系統小結
北京上海典型購物中心客群數據分析
WSJ文章翻譯:華爾街的無限慾望:數據,數據,數據
阿里巴巴下一代數據集成技術

TAG:回龙观 | 北京昌平区天通苑 | 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