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職業規劃小貼士

1、我該不該讀個研究生?

研究生的起薪一般比本科生高,那麼這項學歷溢價能否補償追加的教育投入呢?在勞動經濟學中,經典的教育投資理論(Becker-Rosen Schooling Model, 1986)給出的建議是,當我們在決定最優教育投資時,應該同時考慮自身的時間偏好和能力。

一個人對未來的重視程度常常和其經濟條件相關,同等能力下,家境優渥的人傾向於投資更高的學歷,而手頭拮据可能會使一個人提早進入就業市場。而在同等家庭條件下,能力高的人傾向於投資高學歷,能力低的則投資低學歷。

考慮性別因素後我們發現,儘管男性的教育回報高於女性,但女性的高等教育就學率卻高於男性,經典模型顯然解釋不了這個現象。勞動經濟學家提出的解釋有兩條,一是接受高等教育有助於提高女性的婚姻質量,比如能夠接觸更多優秀的男性;其次,女性的非認知能力較強,成為問題學生的概率低於男性,這降低了她們接受教育的成本。

解釋一的潛在假設是普遍的婚姻匹配模式為強弱配,即女性總是傾向於選擇比她能力更強的男性作為伴侶。如果婚姻模式是強強配的話,在婚姻質量上,接受高等教育便不僅惠及女性,也會惠及男性,那麼這條解釋就不再成立了。

決定教育投資還需要考慮的是經濟形勢。近幾年經濟下行,不少人選擇延長自己的教育時間,我就發現我們系 by coursework 碩士項目的人數在學費逐年上漲的背景下,仍然逐年增加。勞動經濟學家提出,畢業於經濟蕭條年份可能會減少未來十年內的收入。為什麼經濟蕭條會影響一個人長達十年之久?背後的邏輯是經濟不景氣使市場上的工作機大幅減少,於是,人們無法靈活更換工作,以實現更好的薪酬。

最後,學科和職業的性質也很重要。如果要進學術界,那麼博士學位就是必須的。而對某些專業來說,工作經驗則比學歷更關鍵。有時,工作經驗還影響著你能否繼續求學。有人問,工作經驗對留學有沒有幫助呢?如果你申請的是 MBA 項目,幫助就很大,但如果申請的是物理或化學專業,作用就很小。這是因為,對商業管理來說,實踐經驗有助於求學者更好地判斷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行業,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學習。

2、畢業後,我該去哪裡發展?

畢業後,去大城市還是回家鄉,這是一個難題。有人不支持凈往大城市跑,如果一個人在小地方都干不好,去大城市也是白搭。有人則認為,大城市的機會多,不管怎麼樣,去大城市都要比小城市發展的好。這兩種觀點都有偏頗之處。

從薪酬水平分布上看,大城市比其他城市更為離散,市場上呈現出更多樣的薪酬水平,即所謂機會更多。如果一份工作的薪酬受個體差異性影響較大,比如藝術家,在小城市不被認可,不代表在大城市不能走紅,應該一開始就去大城市碰運氣。如果這份工作的薪酬取決於兩地都適用的標準化能力水平,比如醫生或銀行家,那麼哪怕是在小城市的業績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在小城市做的好,在大城市也能做的好。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太著急往大城市跑,畢竟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而在小城市也更容易出頭,等到時機成熟,再跳槽到大城市也不遲。

3、我該如何優雅地提出升職和加薪的請求?

能幹很重要,但只干好本職工作是很難獲得提拔的。只干好本職工作,意味著你並沒有展現出勝任更高職位的能力來,這樣老闆就很可能讓你一直留在原職。

怎麼為自己爭取到升職的機會呢?秘訣就在於你不但應該做好本職工作,還應該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幫助老闆發現問題、避免失誤。舉個例子,當老闆讓你把一份資料重新排版的時候,雖然你的本職工作只是排版,而不是去發現資料裡面的錯誤,但就怕這份資料裡面萬一存在某個重大錯誤,會導致下午和客戶的會談失敗。而如果你在排版的時候能夠找到問題,並及時報告給上司,公司的業務就不會受影響,你的上級也會因此注意到你。永遠用 i+1的精神做 i 的事,幫助老闆的同時,也是在幫助你自己。

向上司提出加薪也有技巧。可能有人會認為,把獵頭挖自己開的價目往老闆面前一擺就夠了,其實不然。我們常常說要蘿蔔大棒一起用,讓老闆感受到危機只是大棒,而只用大棒是很危險的。萬一老闆吃軟不吃硬怎麼辦?有人挖你的事可以讓老闆知道,但未必要通過你的口;你該開口和老闆說的是,希望能給予你更多的資源,你有能力幫老闆賺更多的錢。如果老闆同意,團隊擴大,業務增加,漲薪就是一件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事啦。如果老闆沒有同意,也不至於像只用大棒那樣,尷尬地只能捲鋪蓋走人。

4、關於辦公室人際,我該注意什麼?

盡量不要越級報告,如果要越級報告,也最好是在報告上級無效的情況下。在公司里,向你的上一級而非 CEO 報告是約定俗成的規則,也是最符合效率的安排。這是因為,職級越高的人在公司里就越重要。為了保證他們有更多時間做更重要的決策,能被下級管理人員解決的問題,則不應該提交給他們,簡單問題要在基層解決。Hierarchies Model 在數學上證明了這種安排能夠保證效率最大化。

我的 Labor 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一個故事,說多倫多大學經濟系有個教授,是位學術大牛,平時看誰都覺得誰傻逼,導致系裡沒有一個教授能跟他友好相處。為了跟他協調,大家都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時間。鬧到最後,儘管他學術成果豐碩,也不得不離開多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盡量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造成組織協調成本劇增的人。

推薦閱讀:

供應鏈績效:講原則,還是講利害?
沒有一份工作會是你永遠喜歡的
我聽過的最可怕的自毀式預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麼」
二十一歲去當兩年兵,只是單純的想鍛煉自己是否值得?
《穿PRADA的女王》里的工作,老闆要求十分苛刻,似乎鍛煉能力但並未真正有技術含量,你怎樣看待這樣的工作?

TAG:劳动经济学 | 经济学 | 职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