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為什麼認為上帝「死了」,而不是認為上帝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尼采承認了客觀精神的存在?還是他認為上帝是某種普遍的主觀價值,是需要主觀意志去克服的?那麼該如何理解《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向所有人宣布「上帝已死」?

本人部分地信基督,也信尼采,即便尼采認為上帝已死,但我仍然覺得兩者並不矛盾,因為人的主觀意志在成為「超人」以前並不能達到完美,所以需要客觀精神對情緒的慰藉來保證意志的持續,這個慰藉也就是上帝。求各位噴我,讓我發現我的思想漏洞。


「上帝已死」在邏輯上的弔詭之處-神怎麼可能死?神應該是不朽的,不朽的存在不會死亡。

而對於有語言學專業的尼采來說,這個古怪的用詞是他蓄意為之的,尼采刻意玩弄「神不會死的」概念,也從本質上迴避了「無神論者」的這個頭銜。

尼采要探討的,不是上帝是否活著還是真的死了,而是要將這句口號導向一個訴求:「信仰神將不再合理」、「宗教給予人的道德禁錮將不再理所當然」

尼採在他的著作《快樂的科學》中,將「上帝已死」藉由一個角色說出,此人打著燈籠到處找神,結果一無所獲,村民都認為他瘋了!

接續著尼採的「上帝已死」之後世人所要面臨的課題-就是會進入那個時代在精神上、道德上、知識上全面的分崩離析,也就是所謂的「虛無主義」。

「如果上帝死了會怎麼樣?」尼采自問,而他的答案是:「這樣我們就缺乏道德的基礎了」。要是宗教賦予的道德沒了,彷彿人的內部靈魂也沒了,只剩下徒有肉體的空殼。

如此殘酷的事實,當然不是尼採的同代人所願意聽見和面對的。

尼采稱自己為「反道德主義者」,這不表示尼采心中沒有道德或支持做惡,而是認為人類必須超越傳統道德的枷鎖,可用尼採的一句著作來涵括-《超越善與惡》(亦譯《善惡的彼岸》)

對尼采來說,上帝的死亡為人類開啟了新的契機、精神的視野上開啟了另一扇大門的可能,這些機會對於世人來說既是害怕又振奮。

害怕的是,要是沒有了上帝,人將缺乏了安穩行走的道路,沒有安全網、沒有規則可循、也沒有生命的終極目標了;振奮的是,神的缺席讓一切變得可能,一切的限制將不再由上帝和宗教所賦予,人可以自由創造自己的價值觀,締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與藝術品等價的人生。


上帝死了,就不該把他的在場作為思考的前提了。

死前:有上帝,不能姦淫。

死後:不能姦淫。


推薦閱讀:

哲學、心靈雞湯、毒雞湯、反心靈雞湯,四者之間有哪些異同點?
為什麼國外很多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博士?
【認真想】《你的第一本哲學書》——這一切究竟是什麼意思?
做幾個東西玩……

TAG:哲學 | 尼采Nietzsche | 上帝廣義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