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資本嗎?你確定嗎?

先來做三個選擇題:

選擇題1:一是給你1萬塊,二是讓你跟馬爸爸吃飯,成為他的好朋友;

選擇題2:一是給你100萬,二是讓你的個人品牌達到羅胖那樣;

選擇題3:一是給你1000萬,二是給你一個處於虧損狀態的京東。

如果我們是理性人,從經濟收益的角度,應該都會選擇後面那個。為什麼呢?

成為馬爸爸的好朋友,所能獲取的資源,是1萬塊辦不到的。而個人品牌如羅胖,會員費都不只收100萬,更不論其它。至於京東,即便是虧損狀態,市值也遠遠不只1000萬了。

當你選擇後面那個選項的時候,本質上選擇的是什麼呢?是資本。而前一個選項呢?資金。

秘魯經濟學家德索托說:「窮人之所以窮,不在於缺少財富,而是缺少資本。」資本是可以用來交易的,是可以增值的,如同上面所舉的例子,人脈、個人品牌、上市公司股權,這些都是資本。而資金只能夠自己使用,是無法交易、也無法增值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錢人一定要將資金投出去的原因,因為如果資金無法轉化為資本,那麼在高通脹下,不但不能增值,反而是貶值的。

明確了這個關係,我們再來個選擇題:

一是給你一個網址,可以搜索互聯網上所有現成的知識,二是給你一個具備強大思考能力的大腦。

你如何選擇呢?

想必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搜索引擎作為前者,已經能夠被每個人幾乎無成本地使用,而後者,則極為稀缺。

我常拿諮詢行業來舉例,十幾二十年前,諮詢行業靠著先進的方法論和工具,以及過去接觸的很多企業的實踐,就可以去給一家企業做諮詢,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帶給他們。

那個時候,錢是容易賺的,即便優秀企業如華為,對IBM諮詢的方法也是照單全收,任正非當時發話說:「一切聽顧問的!不服從、不聽話,耍小聰明的,開除出項目組,降職、降薪處理。」

如今這句話,依然會被一些顧問或者培訓師視為金玉良言,用來堵住客戶向自己的挑戰,認為他們之所以沒能變好,是因為沒有對自己的先進方法論虛心學習。

但問題是,這個世界變了,這句話不再適用了??

去看今天的華為,幾乎成了各大諮詢公司最難伺候的客戶,因為那些方法論它都知道,而且比諮詢公司實踐得更多、在一線碰到的真實問題更多、解決問題的經驗也更多。

這時候,諮詢公司要想為它提供價值,沒有超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對行業的洞察,只靠方法論,絕無可能。依然抱著「我很專業,我有很多方法論,客戶應該虛心學習、照單全收」想法的顧問,必然被淘汰。

當某種知識的獲取非常困難、並非每個人都可輕易掌握的時候,它是一種可以交易、可被增值的資本。

但如今,知識變得容易獲取的時候,單純的知識還能算作資本嗎?很難了。

設想一下,我告訴你什麼叫做共享經濟,然後跟你收費,你願意嗎?多半是不願意的,因為互聯網上完全可以找到免費的。

但如果我告訴你,我打算給你一篇文章,提煉出有代表性的共享經濟形式、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共享經濟創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你會願意付費嗎?如果你對這個領域感興趣,內容質量夠高,你是願意的。

所以,可輕易獲取的知識不再是資本,變得具有資金的屬性。而且,它的貶值速度還會甚過資金,因為知識的膨脹速度,遠遠超出了一個人所能夠學習的速度,當你學的速度趕不上知識增加的速度,你的知識就被貶值了。

但如何去篩選優質內容、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種思維,卻是有價值的。

關於篩選知識,典型的就是羅胖。為羅胖以及他的《得到》付費,與其說是「為知識付費」,不如說是「為篩選知識的能力」付費。

另外,如今所謂的「知識型IP」,從本質來說,也不是因為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因為他們扮演了一個「人肉的知識篩選器」,你相信他們所轉述的、所創造的知識是高質量的。

再說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典型的就是知乎、在行。

你在知乎上面,大多是去問如何解決某個問題的,而不是去問谷歌百度就能找到的某個信息的。所以知乎大V是有價值的,雖然答案本身並不收費,但是他通過回答,證明了自己在某個領域內的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形象會幫他變現。

在行就更是如此,你遇到問題,找一個行家,直接告訴你如何解決,你的付費意願是很強的。

那麼,從個體來說,如何將貶值的知識變成可以增值的資本呢?唯有打造思維能力,讓知識變得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我文章裡面經常講到冰山模型,但只是知道,又如何呢?如果不具備結構化思維,你就很難知道,原來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做個人規劃、教育自己的孩子、培養自己的下屬、分析他人的行為等等。

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企業戰略制定的流程,但如果不具備創新思維,便很難將之類比到個人職業規劃中去。

另外,我們每天都能獲取很多數據,比如你看到顏值和收入成正比,但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你只會想當然地認為「果然長得好看的人佔便宜」,而不會思考「是否長相讓人自信,自信才帶來高收入」,所以應該提升自信心而不是真的去整容。

總之,你會發現,單純的知識越來越像資金的屬性,隨著知識的膨脹會不斷貶值,而結合了思維的知識,就變成了資本,可交易、可增值。

很多讀者給我留言,問我說:圈圈你是不是讀過很多書?我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的閱讀量其實很小,平均一個月才看一本書,跟很多人比,應該差得太多了。

但為什麼會讓一些人有錯覺呢?原因在於,多思考,將所有的知識都發揮到了最大效用,這些「資金」都轉化為了「資本」。

當然,一說到「思維」、「思考」,很多人開始覺得沮喪或者不屑一顧:沮喪是因為,我們普遍認為,思維能力是一種天賦,而非後天培養;不屑一顧是因為,很多人覺得,去訓練什麼看不清摸不著的思維,不如去學點數學來得實在。

首先,關於思維的天賦,一些人似乎天生善於思考,好像這是個智商問題。然而,好的思考者不一定高智商,比如,保羅托蘭斯的研究表明,所有高創造力的人群中,70%的人智商測試都低於135。

實際上,有效思考很大程度上是習慣問題,而非智商問題。差的思考者,全盤接受現成的信息,想當然地認為某個問題就是某個原因導致的。而好的思考者在碰到問題時,習慣於不採取想當然的答案、而是去思考問題背後的本質以及解決問題的其它可能性。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善於思考的人,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因為,他們的良好思考習慣,讓他們的思維能力越來越強,而當思維能力越強的時候,他們越能夠反思自己思維方面的不足,從而更快地改善。

也就是說,好的思考者與差的思考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產生的差異是指數級的,就像下面這張圖。

其次,關於如何訓練。以前我們都認為,在學習某個學科的時候,就能自動鍛煉思維,但很多研究都發現,思維是需要專門訓練的。

比如,很多人覺得,學習數學就可以訓練邏輯思維了,然而實際並非如此。一些數學好的人,在解決問題方面,並不比其他人的邏輯更加嚴密。

總而言之,思維習慣是可以訓練的,而且是值得單獨訓練的。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思維呢?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創造思維、批判思維、收斂思維。為什麼是這三個呢?我們從思考的意義來看。

根據定義,思考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

所以,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並不是思考,思考的終極意義是解決問題

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哪些思維能力更加重要了。因為,當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這三種能力:

創造思維:把你的思路打開,這樣可以迸發出很多非常規的想法。

批判思維:去判斷,這些想法是否靠譜,是否切中了問題本質。

收斂思維:將這些零散的想法進行結構化,這一步也是將頭腦中的想法溝通出去的一個過渡階段,因為有了結構,溝通才是有效率的。

他們三者的作用和特點,如下圖:

綜合一下之前的文章,簡單說說這三種思維的培養吧。

創造思維的習慣培養,關鍵是需要什麼呢?好奇心。

小孩子都是很有好奇心的,每天有很多問題,但父母厭倦了回答問題,之後進入校園之後,需要照顧那麼多小孩的老師,更是無暇顧及每個人的問題。

長大之後的現在呢?隨處可見的各類文章越來越傾向於激發情緒、而非啟發思考;各類新聞報刊也是將大眾的好奇心引向名人隱私、娛樂八卦、而非科學。

即便市面上那些打著自我提升旗號的書,也都充斥著心靈雞湯、穿衣打扮、職場厚黑。

我們的好奇心就是這樣漸漸消逝的??

如果你仍然希望自己可以重拾思考習慣,想要訓練自己的創造思維,此前的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供你參考。為什麼你思維嚴謹卻沒有創新?

批判思維的習慣培養,關鍵是需要什麼呢?拋棄觀點/立場,轉而關注事實。

此前在訓練營里,有這樣的練習:給出一段話,隱藏了一些前提,然後讓大家判斷,是否符合演繹推理。

然後,很多人會覺得不符合,理由是:這結論不對啊。

這其實就是立場出發所導致的問題,我們常常看到結論符合自己認知的文章,就覺得推理過程一定沒有問題,而一旦結論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覺得作者在瞎扯,卻不會去思考,推理的前提是什麼、推理的邏輯是什麼,從而客觀地看待最終的結論。

想要訓練自己的批判思維,此前的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供你參考。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收斂思維的習慣培養,關鍵是需要什麼呢?框架。

無論你是從問題出發,先有框架然後進行思考,抑或是,先有很多零散想法,再將它提煉出一個框架,對自己的思維查漏補缺,共同點都是,要有框架。

另外,我們的大腦在接受外部信息時,更傾向於聽到歸類分組、有規律的信息。所以,收斂思維,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完善、溝通更加有效。

想要訓練自己的收斂思維,此前的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供你參考。諮詢費1小時3千,他們的思維你學得會

所以,你想抱著資金破產,還是去積累資本增值?

更多乾貨,請移步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推薦閱讀:

系統觀下的《矛盾論》解讀(三)
運營人也需要產品思維的能力!
精簡至極:普通人如何充分發揮潛力達到自己的高峰
談方法論·番外篇(二):無定義名詞
周期為王:如何用投資成長股的方法論研究有色金屬行業

TAG:思考与解决 | 方法论 | 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