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星巴克中杯算什麼,這些「購物陷阱」你中過招么?

范主說:商家套路深。

(商務范出品,轉載請註明)

  最近星巴克中國又上了頭條。一位常年進店的金卡客戶在過去的6年里經常購買中杯咖啡,但卻一直被點單員質疑自己的「中杯」選擇,忍無可忍終於爆發,給新上任的CEO王靜瑛來了一封公開信▼

  這個點單對話是否似曾相識?羅永浩在微電影《小馬》里就曾傾情演繹過這番「抓狂」 ▼

中杯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歧義?

  熟悉的范友們知道星巴克常見的三款杯型叫:中(Tall),大(Grande) & 超大(Venti),這確實是源自於義大利語相對應的翻譯。

  略「反人類」對不?明明是我們熟知的「小,中,大」三個概念,可非要逼著大眾記住是中,大 & 超大。

  然而星巴克可以換自家的logo設計,可以推出應景新品,可以換店鋪裝潢,但是就是不肯改自己杯型的名稱。其實不是單純的給大家找不痛快,這背後玩的遊戲套路之深,聽范主說完,你真的會想回農村……

ROUND 1 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如果你是一個星巴克小白,進店之後選好你想嘗試的飲品,瞄一眼價格直接就會脫口而出:「我要一個拿鐵,中杯吧」。這時候點單員幾乎是自動地就要跟你確認,「我們的中杯是最小的哦,您的意思是要大杯么?」 順帶指一指這個高低分明的杯型展示 ▼

  如果你本意就是選擇中間價位的大杯(Grande),那一拍即合,點單員完美地向你普及了星巴克文化,瞬間讓你get到了他們的與眾不同。

  但如果你來過幾次略懂套路,確實是想要低價位的中杯(Tall),可還是有可能被他們的「3元」遞增價格牌給搞亂陣腳:大杯只比中杯貴3元,超大杯又只比大杯貴3元

  多花一點錢卻可以多得那麼多咖啡,星巴克穩穩抓住了人性愛佔便宜的特點,而你忽略了自己可能根本喝不完大杯、超大杯的事實。

  根據新浪財經的報道,一位星巴克的店員透露,推薦「升杯」成功的比例差不多為10%。以每天每家店300名左右的客流量算,在全中國2000多家門店裡一年就能增加營業額六千多萬元(感謝意志不堅定的你們:)

  同理的還有麥當勞,肯德基等一眾連鎖快餐店,每次如果你想單點一個漢堡,點餐員十有八九都還會確認一下,「要不要來個套餐?只需加xx元,就能多一份xx和飲料,更划算。」

  不過官方地講,星巴克叫中杯(12oz),大杯(16oz),超大杯(20oz)一點都沒錯,因為它們確實是有小杯(8oz)的:你可以單點,但是在菜單上是找不到了。

  因為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曾經點小杯(short)的人很少所以就在菜單上被隱藏了。據說當年還被美國人吐槽過,「這就是你們意義上的小杯么?怎麼能這麼小啊。」

  當然如果你執意要點小杯星巴克,點單員可還是會跟你反覆確認,「那個真的很小哦,而且會比較苦。」(除了默認你需要的咖啡肯定比8oz多之外,其實還是想賣給你更多更大杯的咖啡○| ̄|_)▼

ROUND 2 辦張卡,你就是自己人叻

  當然有人說,「我走國際范,學會那三個英文詞,點單的時候不就沒有歧義了?!」 但范主想說在你「認真」學習了星巴克的點單套路後,你其實也就慢慢熟悉並融入了他們的文化,下一次在同一條街上有一家星巴克和另一家咖啡店時,你多半是會選擇你熟悉的星巴克。

  去的次數多了,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辦張卡,成為我們的會員,福利多多」的環節

▲ 星巴克「金卡級星享卡」

  星巴克的「星享卡」需要花錢購買,是積分制的還有等級劃分。消費多了可以升級(銀卡?玉卡?金卡),內含的優惠券可以時不時的給自己的咖啡免個單,或者花一半的錢喝兩倍的咖啡。

  在任何遊戲環節里,誰不喜歡打怪升級呢?所以你想要的就是金卡,可以得到的是不斷升級的認同感

  對於忠實客戶或者搖擺不定有潛力的客戶,會員卡簡直就是圈粉神器。

  不管你進什麼店,只要有了會員卡,是不是就多了種蜜汁歸屬感(我是老客戶我驕傲.jpg)。借著這種會員的身份和對星巴克飲品的了解,你可以跟資深的店員聊產地,烘焙,製作流程甚至一些不廣為人知的優惠小秘密,帶你裝b帶你飛,自此你八成會成為一名星巴克鐵粉。

  然而星巴克的「星享卡」營銷算什麼,遇上了髮廊的辦卡推銷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從小鎮18線到大都市北上廣,現在有哪家髮廊,健身房,KTV,餐廳不在見縫插針地向你推廣,「成為我們的會員吧,辦張卡,打八折,消費滿xxx減xx……」,「原價:¥398,會員價:¥298」,這樣被故意抬高的原定價簡直是讓辦卡享優惠變成了不二之選。

  再想想辦卡之後,每次消費都可以節省一小筆錢,對於剪頭髮,按摩,唱歌這些持續性的服務需求,心裡上感覺還蠻值的。

  這套服務未到,但保證優惠的說辭不知道籠絡了多少人願意為此提前消費??

  數一數你錢包里,手機上裝了多少的會員卡,積分卡,有哪些是真的在為你帶來實惠,還有多少純粹是一時衝動,現在看來感覺真的是浪費感情 & 錢包空間。

  升杯也好,辦卡也罷。「越多越划算」的套路不僅僅出現在星巴克。聰明的商家總有用不完的招數從你的錢包里「拿錢」。

ROUND 3 遇上有「意義」的節日,讓我們來場狂歡

  如果說每次消費時的一兩句「質疑+推薦」你不嫌煩,會員卡的窮追猛打你也招架得住,但到了下一個環節,你我就可能全軍覆沒。

  一般商家可能選在情人節,母親|父親節,聖誕節乃至你的生日…… 給你來一場優惠活動,在替你解決送禮難題的同時,還讓你感受到了福利的美好。

  然而像阿里巴巴這種巨頭可是能把雙十一這種本是民間娛樂的光棍節演變為一場網購盛會。那麼多折扣,那麼多優惠券,大家都在買買買,你的雙手是會忍不住的?? 而且下手一定要快,如若不快,你看上的商品瞬間就會被別人搶走。

  ▲ 2016年雙11購物狂歡節總交易額GMV超1207億 Σ( ° △ °|||)

  然而范主只想說,商家的雙11狂歡價,滿xxx減xx,捆綁銷售讓我們不自覺地把那麼多衛生紙,洗髮水,牙膏,推薦的商品,暫時需要的和暫時不需要的都加進了購物車,買回家才發覺簡直可以用上一萬年??,接下來只能堆在那裡佔據著房內有限的空間。

  國外的月亮也沒有更圓,從1932年開始就把感恩節後的那一天做成了黑色星期五大促購物狂歡,諸多商家齊力合心,打折降價,為之後的聖誕節送禮購物潮開了場大戲。

  ▲ 又優惠又打折,感覺不買就吃虧了

  ▲實體和電商齊力促銷,原來地廣人稀的西方社會也有「人山人海,鑼鼓喧天」 的時候

  而在這場商家開辦的「放血,賠本」盛會中,看似讓你佔盡了便宜,但其實他們在多處設置了彩蛋,一不小心輸掉的還是你(請往下看↓↓)

BONUS 喬裝打扮的假貨 & 奧特萊斯的陷阱

  你在某寶商城雙11以更快更高更強地姿態拼來的「好貨」,很有可能是正品的縮水版,本來一件衣服在原價銷售時是100%純羊毛,可遇上了打折狂歡時的供貨很有可能就變成了60%羊毛+40%棉絲混紡o(╯□╰)o

  可是能有多少人會去在意這些細節呢?恐怕只有在日後慢慢使用的過程中才能發覺其品質的問題。

  有的商家設下的陷阱更大,先提價再降價,瘋狂購買時還真的以為自己佔了很大的便宜▼

利用消息的不對稱性,加上你對細節的忽略,商家的小動作簡直讓人防不勝防。

  還記得你驅車1個小時跑去奧特萊斯(Outlets)搶回來的高端品牌貨么?

  他們不是假貨,但也早不是當年的品牌工廠積壓尾單了。范主之前就專門揭秘過奧特萊斯的陷阱→你以為在奧特萊斯買到便宜貨了?其實貓膩可多了…

  當你看到喜歡許久的大牌在奧萊里以如此給力的價格呈現時,怎會不心動?然而那個被劃掉的「廠商建議零售價」其實只是假象,為的就是讓你相信優惠力度真的滿滿,再不剁手就遲了。

  那些工廠渠道,少量貨源早就只是宣傳噱頭,許多商家已經為如此大的市場需求專門設立了生產線,供貨渠道。而這條線上下來的商品設計成本本來就比專賣店裡的低,何來的折扣與優惠之說呢?

  ▲專賣店商品和奧特萊斯商品從設計,用料,標籤上都能有所不同

  到底是商家太精明還是我們太貪心?范主覺得不管是願意買商家的賬也好,還是不樂意被忽悠也罷。理性消費,買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應該被倡導的。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商務范(搜微信公眾號:bfaner)

推薦閱讀:

想換個手機,想在榮耀v10、一加5t和努比亞z17s三部手機中選一個,請問哪一個好?
適合租房人群的移動用品
為何便利店賣的東西比超市貴的多?
足球 | 如何成為球場心機boy
優分享 | 德國游不買後悔的那些尖兒貨

TAG:星巴克 | 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