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你什麼事?

每當一個公共話題出現時,最具有逼格的態度不是確定真偽,不是分析事件,而是對圍觀群眾說一句「關你什麼事」,這句所體現的置身事外的超脫讓「多管閑事」的圍觀群眾羞愧難當。毫不誇張的說,熟練地掌握了這句話,能讓你在幾乎所有事件的討論中處在逼格界的珠穆朗瑪峰。

那麼,什麼情況才能算是與我相關呢?鄰居家著火應該算得上,因為我家會被波及;市區限號應該算得上,因為我有輛車; 中國物品漲價應該算得上,因為我現在生活在這裡;可是,我的鄰居家著火對於另一個小區的人呢?市區限號對於沒有車的人呢?中國物品漲價對於另一個國家的人呢?是否全部就變成了無關?倘若,我的鄰居家著火可能會造成交通癱瘓,沒有車的人也有買車的打算,另一個國家正是中國的貿易夥伴,是否全部又變成了有關?

經濟學和社會學不斷告訴我們,嚴格判斷一件事情是否與自己有關是很困難的。除此之外,有些人還持有一種非常簡單的邏輯:關注那些事情,你成績能得A嗎?你工作會出色嗎?你生活會變好嗎?錢能掙到更多嗎?如果沒有,那麼請果斷放棄你的無效關注。這種邏輯其實就是,對看似無法獲益的事情都要保持距離。

如果真的按照這種觀點,那麼,從來不坐飛機的人不應該關注馬航失事,一輩子身在中國的人不應該關注美國的大選,甚至,我們不應該關注奧運會,因為中國能獲得多少獎牌不會讓你成績得A,不會讓你工作更加出色,也不會讓你掙到更多的錢。同時,自然災害,恐怖主義,甚至是楊叫獸的電擊療法等悲劇發生,關注這些事情同樣不會讓你工作更加出色,不會讓你掙到更多的錢,但其中卻很少聽到有人說關你屁事,因為這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會被當作冷漠而受到指責。

我們可以發現,對圍觀群眾進行「關你屁事」式的說教,其核心根本不是判斷人們是否捲入了事件,而是一種道德上的自我感動。換而言之,這句嘲諷不是一個理由,也不是一個判斷,而是讓自己感覺良好,拒絕進一步討論的一種手段。

實際上,我們關注、評價、討論一件事情並非出於「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動機,而是試圖從別人的經歷故事中獲得間接經驗。明星離婚了,明星吸毒了,明星又結婚了,明星又tm離婚了,明星因為抑鬱症去世了......看起來是在討論明星,實際上是在討論自己,至少,明星效應使得很多被忽視的問題得到大眾的關注,比如離婚的財產問題,吸毒的嚴重後果,對抑鬱症人群的誤解。這裡面可能會有謠言,會有人身攻擊,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爆料,但這都不能否認關注和評價本身的價值。

經常使用「關你屁事」來嘲諷圍觀群眾的人不僅單方面地判斷事情是否與你相關,而且也從不期待從中獲得任何收益。或許,保證姿態的高度遠比從中獲得價值要重要的多,因為前者可以立於不敗之地,而後者容易引起口水。更重要的是,從事件中汲取養分是一件需要能力的事情。

香港的《鏘鏘三人行》可能是國內我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一本正經的假裝猥瑣,嘉賓們嘻嘻哈哈式的坐而論道,從明星八卦到國家政策再到國際局勢,什麼話題都能聊半個小時。看起來非常直觀甚至稱得上無聊的事件卻在他們的口中擁有了新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讓人感到獲益匪淺而又意猶未盡。它們或許用17年的播出記錄證明了,沒有無聊的話題,只有無趣的解讀。他們同樣也討論王寶強離婚,討論曹雲金郭德綱,討論美國大選。

掩蓋自己的無能的方式之一就是對自己無力思考的事情假裝出一副毫無興趣的樣子,因為不能思考,所以假裝不想思考。從管理,法律,政治,傳播甚至心理,哲學的角度來解讀一件事情對這些人來說遙不可及,倘若有人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加以分析,他們也只要輕飄飄的一句「關你什麼事」就可以樹立兩種形象,一端是所有參與者,他們都是對自己生活三心二意,對他人生活評頭論足的Big Mouth,一端則是暗暗的讚賞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撲在學習上,撲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上的專心致志。

我真心敬佩那些一心讀書健身去旅行的人。但同時也發現,真正在專心於提升自己的賢者,在別人關注,評價,討論一件事情時,也不會嘲諷別人說「關你什麼事」,他們經常說的是,「關我什麼事」.

題圖:@Marcel van Balken

原文發表於2016.9.24,在微信公眾平台(假裝思考,pretendcogitate),同步與此就屬於知乎

推薦閱讀:

職場溝通中如何有邏輯有深度地闡述觀點?
震驚!他短短五年就年薪百萬竟是因為這一絕技!
談一談邏輯思維與謬誤
學會思考—從術往道的過渡
27歲做到年薪百萬,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TAG:逻辑思维 | 社会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