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你會讀書嗎?

對於一個上過學的人來講,如果問你『你會讀書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我特么就是讀書考試長大的。堂堂的大學生不會讀書?事實上,我自己是碩士畢業,已經工作一年有餘了,捫心自問,我會讀書嗎?答案還真沒那麼確定。

為什麼讀書?

現代人,有了電視和互聯網,娛樂方式千奇百怪,即使是學習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我們充斥在各種短小的新聞資訊、雞湯中,大家都在倡導碎片化閱讀,倡導多媒體學習,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方式成了『古董』。

無法否認的是,讀書的投入產出比對於許多情景來說確實不高。比如,對於一個程序員,學習一項新技術的最佳學習方式是通過官網的tutorial、通過他人的博客分享迅速上手,實踐出真知,而非等待專業人士出一本書,然後讀書學習。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只是掌握知識的提綱並不會提高你的專業水平。當然,掌握它們可以解決手上的問題。[1] 舉例來說,對一個程序員,通過到處都是的博客和tutorial,迅速學習了Rails,或者Spring、Netty等看起來複雜無比的框架,搭起來了一個很像樣的服務,解決了眼前的需求。這能說明你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上手很迅速的人。但是重複地為了上手、應用目的的學習不同的工具、框架並無法跟你投入的精力成正比地提高你的專業能力。

[1] 參見Klemp, G. O. "Three Factors of Success" in Related Work and Education_與"Identifying the Knowledge which Underpins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還有_Competence: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腦構建的模型、為構建模型所提出的問題和你的日常經驗和實踐對你的能力成長更加重要。它們才能提高你的競爭力和專長。僅僅掌握知識是不夠的。你需要持續的目標,需要及時的反饋以了解你的進展,需要更加主動全面地學習。

主動學習需要良好設定的目標,和合理、科學的計劃,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方法論] 2017來了,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制定計劃?。正確的主動學習需要幾個方面(參考《程序員的思維修鍊》主動學習章節):

  • 主動學習。
  • 結合實踐。
  • 及時獲取反饋,並針對反饋做針對性的訓練、學習。 這點通常會被很多人所忽略,事實上,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給學員以針對性訓練,是針對成年人的導師/教練/老師的最大價值。 (參考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

讀書是一種具有良好best practice的、系統化的主動學習方法。本文的讀書方法適合『嚴肅』閱讀,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與認知的閱讀,而非『娛樂性』閱讀,或者為了直接性功利目的閱讀(考試、面試等)。閱讀小說、青春疼痛文學、偶像小說、漫畫等可以視為娛樂的一種。而許多教輔、教材的存在往往培養了我們錯誤的閱讀習慣。

關於讀書的一些真相,這些問題也廣泛存在於我自己的閱讀之中(參考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用強力研讀書):

  1. 大多數人都沒有嚴肅閱讀。
  2. 看這些嚴肅的書的人大多都沒有看完。統計:kindle電子書大部分只看了四分之一,標註越到後面越少。比如一些有名的書,《思考,快與慢》:6.8%。《時間簡史》:6.6%。《二十一世紀資本論》:2.4%。我自己《思考,快與慢》只看了一半。
  3. 看完了和沒有看差不多。很快就忘記了,甚至就沒有看懂。這個對於我自己就很常見。看完了很多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科普書籍後,在分享會中,回答別人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的時候,仍然非常懵逼,而這個問題自己讀書的時候其實想清楚過。

所以,讀書需要方法論。而這個方法論,一定不好玩,一定會讓你不舒服,需要刻意地實踐,需要嚴肅與認真。

閱讀的目的和層次

本章節小結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所有主動的閱讀(並非拿起書這種動作的主動性)的目的無非有兩種:為了獲得資訊的閱讀和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閱讀。

前一種目的的閱讀,可以說我們常提的碎片化閱讀就是這樣的閱讀。這些資訊每天被我們吸收,但大部分時候也會迅速消失,並沒有什麼卵用。這裡並非是『知識』,而只是『資訊』。如同你中學老師說的,『你腦子怎麼長的,左腦袋進,右腦袋出?』。呵呵。

我們需要主動閱讀,越主動,效率越高。所有的主動閱讀,是努力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我們不僅僅滿足於get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更要去思考,他為什麼這麼想?他到底想表達什麼?他說的對嗎?

而對於不同的場景,我們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使用不同的方法閱讀。

  • 基礎閱讀 最低水平、擺脫文盲的閱讀。這個沒什麼好說的,許多時候我們的閱讀都存在於這個水平。
  • 檢視閱讀 通常在有限時間內確定一本書的大體內容,或者粗讀一本書,都屬於檢視閱讀。
  • 分析閱讀 以增進理解力為目標的閱讀,是自我要求較高的閱讀方法,常應用於專業與相關領域的嚴肅閱讀中。 為了把這本書徹底變成自己的,需要藉助良好的讀書筆記還有其他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對此有詳細的論述,也可以參考知乎讀者『寒山遠火』的專欄文章:《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 主題閱讀 可以看做是你對你的專業領域,或者你想要進入的領域的一個話題的系統性的系列閱讀。你需要比較同一個話題,不同的作者之間持有哪些互相衝突的看法,或者類似的看法。通過使用分析閱讀的方法閱讀同一個主題下的多本書,相互取長補短地學習,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比較厚的書,還涉及了各種閱讀不同類型書籍的不同方法。我其實想說《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不免過於學究。不如使用一些更加Practical的方法,更加註重實效,而非套路。

A Practical Reader Should do

這裡結合我的閱讀經驗,還有自己的實踐,談一談作為一個practical reader,如何閱讀。

如何選擇一本書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如何選擇一本合適的書,合自己口味的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裡有一些經驗:

1. 牛人推薦或者另一本書籍里提到的書

對於一些編撰比較專業的書來說,他們通常都有references和標註他們提到相關的觀點的信息源。而許多博客里對於他們文章中涉及到的相關書籍或論文或作者也會有提及,如果你當前看的這篇博文或者書籍是你感興趣的,那麼他們推薦的相關的閱讀,通常你也會感興趣的。這些書籍,可以加到你的備選書單里。

比如讀完《暗時間》還有作者的博客Mind Hacks的文章後,我的豆瓣想讀里添加了許多作者劉未鵬推薦的相關書籍。

2. 豆瓣豆列或者你喜歡的公眾號推薦的書單

還有就是豆瓣的豆列的作者往往都有收集癖,經常會把同一個主題的書籍收集到一個豆列里。許多閱讀相關的公眾號也會推送一些書單。

3. 領域經典書籍

每個領域一定會有經典書籍,從它們觸發,使用上面的方法寬度優先遍歷,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領域書單。

對書的篩選

一本書,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讀,也需要耗費一些精力。首先,我會去看豆瓣評分,過低分的書基本都會一票否決。對於書籍的評論,也會翻翻好評,還有最關鍵的:差評的內容。然後,就要使用『略讀』方法確定這本書是不是你的菜了。簡要來說,略讀方法的要點是(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1. 看書名,看序。把書可以歸類。
  2. 看目錄。經典的書籍通常目錄就對書的內容作了系統的概括。
  3. 瀏覽索引,如果有的話。書中出現的高頻辭彙也反映了書的關鍵字。
  4. 挑幾個感興趣的章節來看。
  5. 隨機挑幾個段落來看。對於理論性的書籍,章節的開頭與結尾值得一看。

當你選定一本書後,就可以開始閱讀了。

測試驅動閱讀

閱讀方法論框架

《程序員思維修鍊: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這本書提到了一種SQ3R的閱讀方法[2],SQ3R分別是如下內容的縮寫:

  1. Survey 調查:對應章節如何選擇一本書里的選擇、調研書的方法。
  2. Question 問題:帶著問題開始閱讀,記錄你的問題。
  3. Read 閱讀:閱讀全部內容。
  4. Recite 複述:總結,做讀書筆記,用自己的話來敘述。
  5. Review 回顧:重讀,擴展筆記,寫博客或者其他方式分享,與夥伴討論。

概念來源參見Francis Pleasant Robinson Effective Study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Q,也就是在略讀之後,我們需要針對整本書,還有每個章節,提出一些問題,記錄下來,然後尋求驗證。

如果你是一個程序員,在閱讀一本技術書籍,比如Rails on the way,你首先要問:我為什麼讀這本書?Rails能為我的項目帶來什麼好處?它有什麼缺點?

本質上,Q是為了明確自己閱讀的目的,讓閱讀更加緊密貼合自己的情境,更加有收穫。

那麼,你手裡有本書,如何閱讀?結合我自己的經驗,你可能需要讀兩遍,按照下面的流程: (1)略讀,篩選,提問 經過了_如何選擇一本書_這節提到的篩選、略讀後,記錄你關於這本書的問題,在讀每一個章節之前也要記錄你的問題。

(2)粗讀一遍 從頭到尾,閱讀一遍。對於難以理解或者困難的部分,要避免耽誤太多時間,可以跳過,避免一葉障目。 粗讀對於一個上班族來說,很適合於在通勤交通工具上通過kindle或者手機app來進行。注意閱讀速度並非一成不變的勻速,在遇到困難部分,降低速度來避免思維脫節。

(3)筆記 第一遍閱讀過程中,任何值得記錄或者討論的作者的觀點或者事例可以標記下來,或者印象比較深刻的章節,在當天的空閑的時候,把他們整理成讀書筆記,記錄在Evernote里(或者其他知識管理軟體)。 (4)複述,討論 如果有夥伴的話,當天可以把你閱讀到的內容口頭複述給你的夥伴聽,可以是一個觀點,一個事例,然後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5)重讀 在粗讀一遍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評價,決定這本書的價值是否需要重讀,哪些章節需要重讀。 這次,需要使用更高級的分析閱讀的方式,針對部分章節,並且可以跳過一些不重要的內容,同時擴展你的讀書筆記。

(6)分享,討論 可以通過豆瓣書評,寫博客的方式分享你讀書的見解,或者在讀書分享會上分享你的讀書收穫,評價。積極討論、分享,獲得反饋。

測試驅動閱讀

**測試驅動閱讀(TDR, Test Driven Reading)**的方法也來自於《程序員思維修鍊: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的6.7節:使用SQ3R方法主動閱讀。這個概念來自於軟體開發領域的測試驅動開發(TDD,Test Driven Development)。

閱讀中的測試

對於技術書籍來說,測試方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把書中提到的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對於軟體開發來說,測試成本比較低,可以快速地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實踐書中的技術。

當然有更加通用的測試方法:Recite & Review(複述與回顧、討論反饋)。也就是我們在上面的方法論框架里提到的:

  1. 記錄讀書筆記(用自己的話記錄,無視文筆、格式)。
  2. 把讀書內容口頭複述給同伴並討論。
  3. 寫博客小結自己在一個主題下的閱讀成果並分享到博客/論壇里分享給別人,鼓勵討論。
  4. 組織學習小組或者讀書小組,回顧、分享自己的讀書成果,並討論。

測試帶來的記憶加成

測試除了通過回顧加深讀書成果的記憶之外,還有主動學習中的獲得及時反饋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的反饋來針對性的改進我們的想法,促進我們的思考。

《暗時間》中,有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當我們把我們的想法寫下來的時候(讀書筆記,博客),我們對記錄的想法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入。**記錄讀書筆記不僅是把想法記錄在了外部載體中,也促進了大腦對這些想法的整理。

**人的記憶能力並非體現在我們記住了多少東西。**通常情況下,我們能夠記住大部分的東西。而在於,在需要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快速地找到這些信息(理論上,當然可以遍歷,然而我們的大腦非常不擅長枚舉、遍歷)。

聯想計算機的數據倉庫,我們需要對數據建立合理、高效的索引,才能快速地找到數據。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的,在記憶的時候,需要通過技巧對孤立的知識點建立更多的與其它知識點的連接,如同資料庫的索引一樣,提高我們的記憶效果。

記錄讀書筆記,寫作博文,複述,針對主題的討論,都是提高記憶效果的有效手段。

利用間隔效應重複測試

因為人的記憶是會遺忘的,下圖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可以看到,在白天讀書的當天晚上,我們的記憶就只會保留1/3,甚至更少。如果你想要記住一組知識,短時間高強度的記憶並無法提高你的記憶效果,而是需要利用間隔效用重複做閱讀測試。比如可以按照2-2-2-6的規律重複測試,在2小時,2天,2周,6個月重複。

重點不是嚴格按照這樣的區間來嚴格測試,而是記住,高強度地重複記憶並不會提高你的記憶效果,你需要利用間隔效用。

如何記讀書筆記

那麼,如何記錄讀書筆記便非常重要。

我曾經是這樣記錄讀書筆記的,把書里重點的語句複製,甚至是重寫在筆記里。顯然,這樣的筆記並沒有帶來效果。而常常自己也不寫筆記,許多書讀過,就忘記了大半了。

而許多現在很流行的讀書app,比如微信閱讀,讀書的標記和筆記雖然相比kindle能夠更加高效的記錄,然而卻不能導出,無論是導出到evernote,還是文字導出,只能圖片導出(又是為了裝逼的所謂社交需求)。微信閱讀強調了把筆記分享到讀書圈中,讓我哭笑不得,隻言片語的片段加上一個人的評論,除了騙贊、裝逼,對於沒有看過書的朋友們到底有什麼用?

首先說,讀書筆記不是什麼:

  1. 重複書籍的片段。 重複書中的話是低效的,kindle的筆記和標記導出就可以做到,多看閱讀也可以自動導出筆記到Evernote。
  2. 嚴格的文章。 完全不需要文筆,格式,手法,可以是任何載體,任何簡略、快速的表達,但是需要整理。

你的筆記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筆記要回答問題

這裡的問題包括你在略讀後針對這本書或者每個章節提出的問題,也包括以下通用的問題(來自於《如何閱讀一本書》):

  1. 這本書(這一章/這一節)整體上說了什麼? 也就是主題是什麼。
  2. 這本書有哪些觀點?找出這本書(這一章/這一節)所有的論點。
  3. 作者這些觀點說的對嗎?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4. 這本書(這一章/這一節)與我有什麼關係?找出自己從這本書想得到的和最後得到的。

筆記要包含每一章節的邏輯脈絡

也即筆記要勾畫出作者的論點,論證流程,結論。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可能只有幾句話,但卻散布在很多頁里。

作者通常會舉很多的事例,這些事例往往都會為了說明一個或多個觀點。看書不能只看樹木,不見樹林。

現代人喜歡小段子,讀者們往往記住了段子而忘記了段子的本意。 《娛樂至死》里提到一個例子。

美國歷史上,在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更沒有twitter的『印刷機時代』,斯蒂芬·道格拉斯(曾經和林肯競爭過總統,還競爭過老婆,都失敗了)曾經和林肯有過7場辯論。他口才極好,常出妙語,但是他經常告誡聽眾們不要為妙語鼓掌。 甚至他經常批評他的聽眾,說他需要的不是聽眾的激情而是他們的理解。他的聽眾應該是沉思默想的讀者才好。

閱讀要求的是理性思考, 一個好的讀者應當忙於分析這本書的這棵大樹的脈絡結構,而不是為它的一片樹葉而止步。

筆記要複述而不是複製觀點

你需要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觀點表述出來,而非複製黏貼原話。這個過程的效果我們在『測試帶來的記憶加成』中已經提到,經過我們大腦記憶、分析、處理然後複述出的觀點會加強我們記憶的『索引』和『連接』。 而自己複述的話語,也可以做到更加抽象。

筆記要有自己的看法,建立與其它知識點的聯繫

人的聯想能力是豐富的,尤其是除了當前書籍外還有大量相關閱讀或者知識輸入的前提下。我們通常能夠聯想起最近輸入的關於當前內容、觀點相關的其他作者的觀點、看法。

我們當然也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有很多相關的評論、想法。

在閱讀的時候需要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在當天空閑時候,在讀書筆記把這些靈光一現的想法、聯想、評論整理出來,記錄下來。

如果你使用wiki或者Evernote,可以很方便地通過鏈接、筆記鏈接把這些知識連接起來,形成系統的網路。對應的,我們記憶中的連接也會相應被多次的『測試』行為所強化。

我們閱讀的越多,這樣『靈光一現』的moment越多,我們能夠建立的連接與聯想越多。

有些人標榜愛讀書,其實是愛收藏,每本書都保存的一塵不染,沒有絲毫標註與筆記。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讀書人。據說,人們都不喜歡把書借給毛澤東看,因為他看完之後別人就沒法看了,書上密密麻麻都是他的標註與批註。(這個梗來自於《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用強力閱讀書)

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閱讀歷程就是比較系統的主題閱讀,知識點能夠建立起豐富的網路連接。

對於系統的筆記組合,整理並分享

當我們在進行了一系列的閱讀與整理筆記後,我們的知識網路有了一定規模後,可以把一個主題的思考、心得整理為博客文章或者讀書分享會上的slides分享,分享給其他的人,通過與夥伴、網友的討論獲得更多的反饋,這對我們的思想與知識的進化是非常有益的。

讀書分享會和寫博客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每一天,也可以與你親密的夥伴複述一下今天閱讀的收穫,並且互相約定,複述後必須提給對方最少3個問題。上述的方法都是可以驅動閱讀的測試方法。

讀書不是銀彈

讀書應當關注的是與作者思維交流的過程,還有你對書籍的相關的思考,藉由思考帶來的與其他人的討論與反饋。

但是,讀書不是銀彈。讀書,相比於任何經驗式的主動學習方法,閱讀是效率比較低的方法。有很多比讀書重要的方法,在做事實踐與讀書之間,當然優先選擇做事實踐。

讀書是當『躬行』的可能性太低、或者成本太高的時候最好的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

最後

不管怎樣,開始閱讀才是最重要的。讀書如武功,需要持久地修鍊、琢磨。但是,不要成了讀書效率低、產出低的『書蟲』,方法論是很重要的。

那些依靠自己努力的優秀的人沒有不在持續每天閱讀的,每年都能看到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閱讀清單,據說,2013年比爾·蓋茨一共讀了139本書[3],數目無法證實,從比爾蓋茨的博客就可以看出,他讀了很多書,而且大部分都是非小說。每年,比爾·蓋茨都會寫一篇The Best Books I Read in XXXX,大家可以參考下比爾大大的書單。巴菲特自稱醒著時候一半時間都在讀書。

[3] 參考這篇比爾的博客:The Best Books I Read in 2013

參考書目

  • 《如何閱讀一本書》
  • 《程序員思維修鍊: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暗時間》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 『寒山遠火』的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YetAnotherToughts(id: joyreadrun)

或者我的博客:Yet Another Thoughts

推薦閱讀:

北漂青年祥子傳——《駱駝祥子》
半個月讀完這三本書後,我得到的幾點感悟
你做過哪些看似很安全實則很危險的事
你住隔壁你姓王
阿言

TAG:阅读 | 方法论 | 阅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