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案例:先產生公認重要的經濟學理論,然後遵循此理論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成就?

緊接著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經濟學究竟是一種思維,還是像物理學一樣的科學? - 經濟危機

我當時沒有將問題的實質說得很明白,現在我就用這樣一句話總結我當時的疑問。

究竟先有經濟成果,還是先有經濟理論?

現代科學是先有理論,再有成果:牛頓等科學家帶動了科學革命,人類才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走入蒸汽機時代;歐姆等電學家建立了電學理論,熱力學家建立了熱力學理論,才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產生後,科學家發明了原子彈、晶體管等,於是人類擁有了核能、計算機等現代化的高科技。

知友說我讀書讀得少,孤陋寡聞,好吧,即便如此,我依舊有疑問。我總感覺,經濟學先是實踐獲得巨大成功,才有完善的理論並得到承認,緊接著又產生的新的矛盾和挑戰。

比如凱恩斯主義,是在羅斯福新政之後產生的;又比如東亞四小龍和中國的發展奇蹟,儘管遵循的是發展經濟學理論,可當時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從我看到的資料上分析,推崇的是類似於蘇聯的發展模式,反而因為東亞四小龍和中國的發展,把發展經濟學革新了一次,才形成今天完善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在我看到的經濟學史中,有太多這樣先有實踐,再有理論的案例。

有沒有經濟學理論先產生並得到重視,然後再有成果的案例?如果沒有,是不是就說明經濟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或者說,經濟學並不客觀,基礎很不穩固,因而無法有效實踐?如果,真的沒有這樣的案例,那我們還將它奉為圭臬,意義在哪裡?

先申明,我讀書不多,很多不懂,希望大家平心靜氣地用事實說話,尊重言論,自由討論!


很有意思的問題。想到一些,權當拋磚引玉。

經濟學影響現實社會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經濟學理論的工程性應用,這和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理論影響現實社會的方式類似,而第二種則是經濟學(或更廣泛地說,社會科學諸學科)獨有的方式——通過影響人們的信念以及一個時代的思潮(或意識形態),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

第一類工程性應用,主要集中在博弈論、機制設計和市場設計(包括拍賣)等領域。 例如@Richard Xu提到的2012年諾獎成果。也包括之前的3G拍照拍賣(spectrum auction)。這方面的應用試圖解決的問題總的來說是:對於一個特定的資源分配問題(可以是電信牌照、器官、實習生和就業崗位、學生和入學機會等),如何設計一個遊戲規則,讓具有私人信息的參與者,在遊戲規則下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而最終的分配結果卻能夠儘可能地具備一些良好的性質,例如儘可能地有效率、儘可能地公平、儘可能地穩定等等。

參考文獻:

http://web.stanford.edu/~niederle/Palgrave%20Matching.Approved.pdf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 "Matching"條目。]

http://www.nuff.ox.ac.uk/users/klemperer/biggestpaper.pdf [Ken Binmore and Paul Klemperer 回顧和反思了他們參與的2000年英國3G牌照拍賣]

第二類影響現實的方式,則可以說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然而恰恰很多經濟理論能夠聚集起強大的信心(大家對其的「信」,往往也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訴求)。 @冷倪嘛提到的資產定價模型在華爾街的應用,我認為也屬於是這一類——這些模型(不論其準確性)能夠提供大家願意接受的定價基礎,並且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交易發展市場。

經濟學影響現實的第二類方式,可以從薩繆爾森下面這段話中略見一斑:

I dont care who writes a nations laws, or crafts its advanced treatises, if I can write its economics textbooks. [試譯:我不在乎是誰來制定這個國家的法律,又是誰撰寫了高深的著作,只要經濟學的教科書由我來寫就好。]

另外,不要忘記,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一部經典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凱恩斯在其作品《自由放任的終結》(The End of Laissez-faire, 1926)中,感嘆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對歷史的強大影響中說道:

Marxian Socialism must always remain a portent to the historians of Opinion — how a doctrine so illogical and so dull can have exercised so powerful and enduring an influence over the minds of men, and, through them, the events of history.[試譯:觀念史學家將永遠銘記:一種教義,無論它多麼缺乏邏輯、多麼無趣,仍然有可能對人們的觀念產生深遠的巨大的影響,進而改變歷史的軌跡。]

註:所引凱恩斯語錄不代表本人觀點。

為什麼這第二類影響現實的方式是社會科學特有的?大概是因為比起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關於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的理論常常更模糊,也更難以被證偽。義和團的大師兄們,號稱自己有「刀槍不入」的神術——這算是對自然現象的一個特定理論——然而,這個理論太容易被證偽,幾發子彈過來,就知道是真的假的。造屋架橋、上天入地之類的工程應用亦是如此。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多次提到他在二戰時作為統計顧問,參與飛機引擎合金新材料研發時的經歷——他用多元回歸為主的統計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然後提出了被數據和統計模型完美支持的新材料配方。然而,實驗人員僅僅花了一兩個小時就證明了他的配方並沒有什麼用。在社會科學中,這樣直接而迅速的反饋往往極為難得。

參考文獻: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Economic Data on JSTOR

http://web.stanford.edu/~johntayl/Onlinepaperscombinedbyyear/2001/An_Interview_with_Milton_Friedman.pdf


首先想對樓主說,牛頓沒有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難道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向天上飛的嗎?

你說的第一個經濟成就(經濟理論出現之前),其實相當於物理現象,第二個經濟成就(經濟理論出現之後,利用經濟理論達成的)其實相當於物理學成果,你看這麼一理,經濟學和其他學科都是一樣的,先有現象,然後再去發現規律,最後利用規律實現造福人類的結果。

然後回答樓主的問題,Gale和Shapley在1965年提出了延遲接受演算法,Roth等人把這套演算法引入了美國醫生的分配和美國學生填報高中志願,均獲得了成功,Roth和Shapley因此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Gale在08年過世故未能獲評)。


Chicago Boys.一群南美學者在芝大學成歸國,回到智利進行經濟改革。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如果說理論的話,他們主要是實施Milton Friedman的deregulation和反對政府干涉經濟的那一套。

---------------------------無恥的分割線-----------------------------

好吧,上面那個,是個反例。。。Chicago Boys最後把智利(原來寫的南美,後覺不太嚴謹,改成智利好了)經濟搞砸了。經濟增長了但是不平等也加劇了。

我再想一個的話,Black-Scholes是不是可以算一個。Black-Scholes出來之前,option 交易完全是一個無序的狀態,因為沒人知道如何對option定價。但是Black-Scholes的橫空出世給traders提供了一個定價的思路,然後CBOE裡面就出現了無數拿著寫著call option定價小紙條的交易員開始按照這個價格進行交易。神奇的事情是,當BS公式逐漸盛行的時候,原本無序的市場也逐漸向著BS公式設計的方向靠攏了。一些原本只存在於BS公式的假設(比如模型里假設可以完全通過credit買股票)後來變成了現實,並且Call Option的價格變動也慢慢向著模型的預測靠攏了(詳見Rubinstein的paper)。

但是,這個問題很難說清究竟是由於BS公式的設計完美描述了這個世界從而取得了經濟成就,還是這個世界因為BS公式的出現被改變的更靠近那個預想的世界。Donald Mackenzie的論文里有一處說的很好。如果BS公式在設計時偶然出現了一處錯誤,那大規模應用BS公式以後我們的世界還會不會是現在這個世界?這個錯誤的公式還能不能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完美運行的市場?沒人知道答案,因為歷史不能重來,這些也都是不可能驗證的。BS模型的成功應該可以算是一次理論先行的成功案例,只是不知道這個究竟真的是BS模型的成功,還是只是一次由於市場參與者心理預期變化導致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MacKenzie, Donald, and Yuval Millo. "Negotiating a market, performing theory: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a financial derivatives exchange." Performing Theory: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a Financial Derivatives Exchange (August 1, 2001) (2001).

Rubinstein, Mark. "Nonparametric tests of alternative option pricing models using all reported trades and quotes on the 30 most active CBOE option classes from August 23, 1976 through August 31, 1978."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0.2 (1985): 455-480.

------------------------------------一樓提出了一個錯誤,是我學藝不精,我去找了個圖回來修正了下答案------------

CBOE裡面拿的小紙條如上圖所示(從Mackenzie的paper里截的圖),最左邊兩列分別是stock price 和strike price,表格裡面的內容是BS公式推算的call option價格。當時跟BS小紙條競爭的對手不多,因為研究CALL OPTION定價的人大部分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模型和預測公開(比如當時 Gary Gastineau和芝大的Albert Madansky也做了一個call option pricing的模型,但是並沒有像BS一樣印成小紙條付錢就賣而是選擇只服務一小部分客戶)。所以BS模型也因此「打開市場」,CBOE裡面的TRADER逐漸人手一份這個紙條,雖然他們不懂原理也大多數不會自己推公式(當時還是Fundamental trading盛行的年代,BS一出來時那些第一批拿著紙條算價格的人還要被老TRADER嘲笑的),但是他們相信只要依照這個上面給的價格來買賣,就可以賺到。

-------------------------再一次無恥的分割線--------------------

問題評論里有人提到了經濟的述行論(Performativity Theory of Economics)。這個是我蠻感興趣的東西。如果對經濟和社會科學的performativity感興趣的,可以翻翻以下人的書和paper。歡迎大家踴躍補充~

1) Barry
Barnes,Michel Callon,Donald Mackenzie,Alex Preda:這幾個人統稱為愛丁堡學派,是社會學和經濟學交界里研究performativity theory的一大學派。

2) 人類學層面的 :Knorr Cetina, Bruno Latour 這兩個比較文,主要是以人類學和歷史學角度研究performativity。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是田野調查比較多(比如跟隨物理學家潛到人家實驗室看人家做實驗和討論等等),並且也不僅僅研究的performativity也不局限在經濟這一塊

3)哲學層面(philosophy of science):JL Austin的performative utterance,Robert K. Merton的自我實現預言,卡爾波普關於科學的可證偽性討論(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3)以上的那些都不算是經濟學裡研究performativity的,經濟學裡面研究performativity我知道的就是兩大類:

一類是理論推動的經濟成就,如題主所描述的,實證paper很多都可以歸為這一類(比如Rubinstein測option pricing model,以及下面評論提到的測KMV Merton model的,以及種種用計量回歸測政策的有效程度的)。

但是還有一類,是學習為什麼經濟理論不能在現實社會按照預期獲得想要的成就的。這一類首當其衝的就是利用rational choice學習自我否定預言(self-denying prophecy),比如Robert Barro的關於Recardian Equivalence的paper,Gary Becker關於理性預期導致離婚的paper,LTCM由於俄羅斯違約破產,以及由於portfolio insurance導致的1987年黑色周一股市危機(最後兩個Donald Mackenzie 08年的書里都有寫而且寫的很詳細)。後面還有一些走火入魔的行為經濟學paper,比如那些論證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學學生因為學經濟學而變得更自私的,就先不在此討論了=.=


經濟學是在實踐、理論和政治博弈3者環繞交織之中發展出來了,經濟學理論既不能脫離實踐也不能脫離政治。

  比如政府想對經濟進行干預,隨後就會宣傳凱恩斯主義,目的是讓中層基層公務員能夠更好地實施政策。

  又比如一個國家有兩個政府,一個政府推廣斯密的國富論,另一個政府推廣馬克思的資本論,然後兩個政府靠槍杆子打出來到底國家推廣哪個。

  宣傳中的經濟學理論,更多的是為政府政策與政治服務的。而政府的執政能力,發展經濟的能力,則是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來的。實踐、理論、政治,缺一不可。

  你也談到了中國發展奇蹟,表面上好像是出口導向,出口只是結果,並非原因。出口導向的原因是出口的產品有競爭力,產品有競爭力的原因是產品價格低質量也湊活,產品價格低質量也湊活的原因是土地便宜人工便宜政治穩定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中國發展奇蹟的原因是土地便宜人工便宜政治穩定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使得產品有競爭力才出口。出口導向是結果是表面現象,並不是原因,並不是經濟學家喊喊出口導向,就能出口的,產品沒競爭力,怎麼出口?

  在馬克思搞社會主義之前,已經有羅伯特歐文在自己工廠里搞了社會主義,工作的時間縮短為10小時,有工人宿舍,有娛樂中心,有幼兒園等。社會主義經濟並不是馬克思發明的,在馬克思之前就已經有了實踐,只是沒有系統的經濟學理論而已,系統的經濟學理論是馬克思搞出來的,之後馬克思也成立了自己的政黨,經濟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

  經濟學家熊彼特在8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創新理論,即新產品、新的生產方式、新的市場、新的原料、新的產業組織,來帶動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比如馬雲搞出的淘寶模式,喬布斯搞出的蘋果手機。淘寶模式的成功,帶動了多少新的就業崗位,快遞員、淘寶客服等,改造了物流行業、零售業,帶動了新的一輪經濟發展。蘋果手機不光是個產品帶動生產升級,還帶出了移動互聯網這樣一個巨大商業新模式,養活了多少碼農造富了多少新企業。還有360的免費模式、谷歌的開源模式、GungHo的手游模式等。這套創新理論、企業家精神,其實熊彼特在80多年前已經提出了,但是馬雲、喬布斯他們這些創新企業家,都讀過熊彼特的經濟創新理論嗎?沒讀過,也能搞出來對吧。經濟學是在實踐、理論和政治3者環繞交織之中發展出來的,缺一不可。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是最最靠譜的答案。

這個世界上採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經濟發展的兩個大國,一個是蘇聯,一個是中國,前者在採取這種經濟學理論之前,是一個二流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戰爭也只能欺負一下中國,連日本都打不過,後者就更不堪了,帝國主義國家排著隊來簽訂不平等條約。

而之後,前者成為了近現代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雖然垮台了,但是歷史地位擺在那裡。世界上有第二種經濟學理論指導出超級大國嗎?沒有,另一個超級大國從來沒有聲稱或者被認為是遵循哪一種經濟學理論從一而終或者繼往開來的,幾十種理論隨心所欲換著法兒用才是美國的經濟界真諦。

而後者,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一窮二白、被幾十年連綿不斷的戰爭打得稀巴爛的基礎上,在九成人口是文盲的基礎上,僅僅花了不到70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間還和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輪圈干過架。

很多人不承認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功勞,但是不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官方,都承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這兩國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導理論。

當然,你可以找出採取這種經濟學理論而把經濟搞砸的一堆國家,不過別忘記,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只有二十多個發達國家,剩下近兩百個裡面不採用這種經濟學的失敗國家更多。


有,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在講到彈性還是稅收一章有提到一個用經濟學設計稅收制度的case study。

先mark一下,我返校查一下課本再來回答。


這個問題非常好。經濟理論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在歷史上都一直是爭論不休的。我還是那個觀點,不過你怎樣認為,不管你支持哪個流派,只要你的理論講得通,那就可以。

經濟本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學科。任何一個流派的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僅僅是解釋經濟這門學科的一個方法。

回歸主題,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問題:經濟學到底是一門「先驗哲學」還是一門「後驗哲學」?

我個人支持經濟學是一門後驗哲學。當然,你認為它是一門先驗哲學當然也沒有錯。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我認為,這個問題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同時,也有一點要提醒題主,一門學科是否成立並不取決於他是一門先驗哲學還是一門後驗哲學。根據已有的經驗總結而來的知識同樣也可以歸納成為一門學科。其次,如果我們退一萬步講,後驗哲學不能算學科的話,「沒有先產生經濟理論,然後根據理論進行實踐的例子」和「該學科是後驗哲學」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這一點題主可能需要弄明白。

最後,有沒有「先有理論後實踐」的例子呢?有,我只舉一個我想到的吧。

MV=PY

現在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是依照這個原理來確定市場貨幣需求。具體含義請打開中級宏觀經濟學複習,沒有的話請買一本。


對經濟學不太了解,但這問題倒是讓我想起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成書的背景,斗膽一答。

當時學術界也有兩派,一派是經驗主義(一切觀念都是從經驗認識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派是理性主義(感覺和經驗並非知識的來源,只有理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理性本身不會產生錯誤。)

感覺這兩派的爭論其實也可以引申到題主的問題上,其實爭論的關鍵在於到底是先有實踐成功再總結出理論還是先有理性思考得出理論再有實踐成功。

其實不妨放開這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實踐和理論誰先取得巨大進步,誰就先往前走(類似於哪方先完成自己的基礎部分,就搶佔先機過渡到對方的層面,即理論過渡到實踐,實踐走向理論)。

學識淺薄,和題主的問題也不太對得上,但希望能啟發題主~


在亞當.斯密提出分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之前,英國奉行的是重商主義,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實行單邊的貿易政策。儘管斯密並沒有總結某個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本質是對斯密精神的誤讀,但仍可以說,「分工理論」改變了英國的貿易政策,也改變了整個世界。

如今這經濟全球化的盛世,都是斯密洞見的最好例證。

了解經濟學永遠繞不開《國富論》,題主既然有時間看凱恩斯,不妨把這個讀一讀。


經濟槓桿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政府和企業經常用這個經濟原理進行操作,很多人投機破產也是因為加槓桿


凱恩斯主義 -&> 羅斯福新政。


我覺得這不是個知識體量多寡的問題,而是個方法論問題,馬克思同志第一個不同意樓主這個問題需要討論。

我想樓主想說的其實是懷疑經濟學有沒有牢不可破的基礎公理。是不是整個體系是從這個公理上建立起來然後靠邏輯推演出來,像數學一樣。

啊,樓主,其實你這個思想和米塞斯很像,他也是朝這個方向走的,你倒是有空可以讀讀他的書。


大部分是歸納知識, 比如dsge, 菲利普斯曲線, 少數是演繹知識, 比如比較優勢, 蒙代爾三角


我對經濟學的理解還停留在這是一門解釋現象的學科水平上。與科技相比,從長期來看經濟學理論對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我舉不出什麼特別有說服力的案例。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意義在於,通過既有的現象分析出理論,可以對其他未出現此種現象的國家地區提供可借鑒的參考。

我能想到的:

1、亞洲四小龍實現了經濟發展,經濟學理論分析了他們的成功原因是出口導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後在一定程度上複製了這個發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2、70年代滯漲引起了理論界對凱恩斯主義的反思,供給學派也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拉弗曲線啥的(具體理論內容、細節已交回給老師)。政策建議就是減稅、減少政府干預,後面里根政府按照此邏輯確實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局面。但也不好說是不是經濟周期自我運行規律使然。最近習總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改革,有評論認為思想源於供給學派,看效果吧。


恩。裡面有答案說的很對。。。我覺得沒啥可說的了。

總結一下大概就是:

世界上或者說人類有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設定經濟規則,就使人們生活的更好更舒服。這就是經濟學做的。


自己找本經濟史教材看看,肯定比任何一個答案都講的詳細。

唯一的缺點是看書需要動腦。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