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伐徐州
初平四年(193年)秋,兗州刺史曹操率領大軍東討徐州刺史陶謙,替父復仇。
曹操把家屬安頓在(兗州州治)鄄城,臨出發前,曹操對家人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你們就投靠(陳留郡太守)張邈吧!」
陳志《呂布傳》:太祖(曹操)之徵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
曹操把荀彧、陳宮、程昱等人留下來處理州府政事,而帶著自己曹、夏侯家的兄弟們出征徐州。
關於這場討伐戰的行軍路線,曹操也有尋求真兇的意味。曹操軍的行軍方嚮應是途徑亢父縣,然後東向合鄉縣,南下陰平縣,再徐州彭城國方向掃蕩,可以解讀成曹操期望從張闓原駐地(陰平)、闕宣南返路線(任城國至下邳國)上尋找殺害父親的證據。
軍司馬于禁率軍攻打(徐州彭城國)廣戚縣城,力戰破城,因功拜陷陣都尉。
陳志《于禁傳》:(曹操)使(于禁)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趙一清曰:此「威」字當是「戚」字之訛。
厲鋒校尉曹仁率騎兵奔襲在前,擊敗陶謙將呂由,然後與曹操會師於彭城縣。
此時,大批徐州軍也集結在此,曹操軍便與徐州軍展開了第一次會戰,徐州軍敗北,死者數萬人。
陳志《曹仁傳》:(曹仁)從征徐州,仁常督騎,為軍前鋒。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還與大軍合彭城,大破謙軍。
陳志《陶謙傳》: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陳志《陶謙傳》說曹操軍先下「十餘城」才至彭城決戰,我數了數自曹操進入徐州境內至彭城的縣城,只湊出了八個(合鄉、昌慮、戚縣、廣戚、建陽、氶縣、陰平、留縣。按范書《陶謙傳》,破傅陽在彭城會戰後),所以我認為這「十餘城」描述不準確,準確的記載應該如《武帝紀》所言:「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這「十餘城」是包括了彭城及其附近的若干縣城的。
也就是說,曹操軍取得彭城會戰的勝利後,再掃蕩了附近的梧縣、甾丘、呂縣等地。
史書上記載曹操在徐州屠殺軍民而至「泗水為之不流」亦是此時。
最早寫出這個話題是《曹瞞傳》(陳志《荀彧傳》裴注引),原文是說河南雒陽一帶百姓本因躲避戰亂而遷徙至徐州彭城國,卻在此戰時,曹操在泗水岸邊坑殺百姓數萬人,「水為不流」。
陳志《荀彧傳》裴注引《曹瞞傳》: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
這個話題隨後被陳壽繼承,寫入了《武帝紀》,但是沒有說是曹操屠戮百姓,而是在會戰時殺了數萬徐州士兵。n
隨後曹操率軍北上,攻破傅陽縣。
陶謙知道曹操來勢洶洶,只敢死守郯縣不出(《曹瞞傳》說陶謙據守「武原縣」,曹操無法攻克;陳志、范書《陶謙傳》均為「郯縣」,故本文從眾。)。
曹操無法攻克郯縣,便又揮軍南下,順泗水直奔下邳國(闕宣起事地),先後攻克取慮、睢陵、夏丘等縣城,本地百姓亦慘被屠戮。
陳志《荀彧傳》裴注引《曹瞞傳》: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曹操)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范書《陶謙傳》:初平四年,曹操擊(陶)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還。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下邳國)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我在這裡要說的是范書《陶謙傳》這段內容不如《曹瞞傳》嚴謹,主要有以下兩處矛盾:
1. 曹操無法突破陶謙防線,然後南下攻打下邳國,范書《陶謙傳》在曹操「乃還」之後用「過拔」二字無視了地理方向。
2. 《曹瞞傳》說曹操在彭城之戰屠殺數萬百姓,「泗水為之不流」,范書《陶謙傳》則把這個話題轉移到下邳屠城時,並說百姓死亡數十萬之多(擴大十倍)。
所以,在我看來,這說明範曄寫《陶謙傳》這段文字時有錯誤理解、誇大解讀《曹瞞傳》的情況。
回到正題。曹操掃蕩下邳國之後,已經是初平四年(193年)末了,曹操軍的軍糧補給出現短缺情況,加上(公孫瓚置)青州刺史田楷率軍增援陶謙,曹操只得選擇撤軍。
興平元年(194年)春,曹操軍班師返回鄄城。
曹操見到前來迎接的陳留郡太守張邈,淚流滿面。
陳志《武帝紀》:興平元年(194年)春,太祖(曹操)自徐州還。
陳志《呂布傳》:後(曹操)還,見(張)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
前文也說過,張邈本來是曹操上司,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入兗州領刺史之後,曹操反過來成為張邈上司。
隨後,張邈對盟主袁紹的一些做法不滿,寫信去指責袁紹(原文是說張邈責備袁紹驕傲自大,我覺得也有可能是規勸二袁和解,觸犯袁紹),袁紹大怒,讓曹操去殺死張邈泄憤,曹操不聽,反過來勸袁紹不要對自己人動手。張邈得知此事後,更加感激曹操。
陳志《呂布傳》: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張)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
大概就在曹操東討徐州之時,從長安逃出的呂布軍從袁紹處脫離,欲投奔河內郡太守張楊,途徑陳留郡時受到張邈款待,兩人非常親密,甚至把手盟誓。
袁紹聽聞此事之後,又被挑起火氣來,又命令曹操去殺死張邈,曹操仍然拒絕。可是此時,張邈的心裡不再只有單純的感激,而有了新的想法(范書《呂布傳》這段內容也有可能是范曄錯誤解讀成「張邈會呂布」時事,本文則解讀成前後兩次)。
范書《呂布傳》:(袁紹)且聞(張邈)與(呂)布厚,乃令曹操殺邈。操不聽,然邈心不自安。
陳志《呂布傳》: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張)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
——張邈開始對曹操有所戒備了,而曹操卻還蒙在鼓裡,仍然把張邈當成患難之交(高柔的猜測在張邈身上顯現)。
興平元年(194年)夏,曹操軍經過休整之後,再次啟動討伐徐州的戰事。
這次曹操沒有再從亢父縣進軍,而是改從(兗州)泰山郡進入(徐州)琅琊國。這大概是曹操想親自前往父親遇難地點尋找線索,或者是兵行詭道,出其不意(陶謙安排劉備駐守小沛,就是為了抵擋曹操從東海、彭城國進軍。)。
曹操此舉也讓泰山郡太守應劭始料未及,應劭對曹操去年在徐州大開殺戮有所耳聞,更自知未能及時接應曹嵩導致滅門慘案發生,於是應劭畏懼曹操會拿自己問罪,便棄官北投(冀州)袁紹去了(故范書《應劭傳》將此事載於興平元年,以致後人誤解曹嵩死於一伐之後。)。
曹操便任命從事薛悌接任泰山郡太守,薛悌又徵辟本地名士高堂隆為督郵,高堂隆後來成了曹操孫子曹叡的老師,這是後話。
陳志《陳矯傳》裴注引《魏晉世語》:(薛)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兗州從事為泰山太守。
陳志《高堂隆傳》: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魯高堂生後也。少為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為督郵。
在泰山郡還有一個本地名士,他就是故河內郡太守王匡。
自從初平元年(190年)冬,王匡在孟津為董卓所擊敗後,他便與袁紹決裂返鄉。王匡在泰山郡又招募了數千人的軍隊,準備去投奔陳留郡太守張邈。
因為王匡曾經為了表示反董決心,殺害前來勸降的妹夫胡母班,胡母氏家族的人對王匡這種行為恨之入骨,趁著曹操進入泰山郡後,聯合曹操,一同討伐王匡,將其誅殺。
曹操為何要答應胡母氏族人,大概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袁紹的意願吧。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謝承《後漢書》:其年(190年)(王匡)為(董)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
隨後,曹操對泰山郡的費縣、華縣也進行復仇性攻擊(曹嵩死於費、華縣之間,且臧霸為華縣人),再進入徐州琅琊國境內,攻克即丘、開陽兩縣。
泰山郡、琅琊國都是臧霸等人染指的地區,這幫悍匪也無法抵擋曹操軍的兇猛攻勢,陶謙派出徐州軍前來增援,曹操讓曹仁領騎兵迎戰,自己率軍北上攻打莒縣。
陳志《武帝紀》:(興平元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
陳志《曹仁傳》:(曹仁)從攻費、華、即墨【當作「即丘」】、開陽,(陶)謙遣別將救諸縣,仁以騎擊破之。《名勝志》:曹公城莒州南七十二里,魏太祖征陶謙拔五城,略地東海,築以戍守。今謂之「五花營」。
曹仁擊敗陶謙援軍後,又與曹操軍主力匯合,南下東海國,攻打陶謙據守的郯縣(州治所在)。
陶謙部將曹豹率丹楊軍(陶謙為揚州丹楊郡人)與劉備的軍隊(劉備從小沛回援郯縣)在郯縣東列陣待命,以期阻擋曹操軍的攻勢。
即便如此,可能是徐州軍士氣低迷,一場激戰後,徐州軍潰不成軍,敗退回城。
曹操軍無法攻克防守嚴備的郯縣,便繞過西進,攻克了襄賁縣。
不用多說,這一路來,曹操軍自然又是大開殺戒。
自此,陶謙見即便有劉備的援軍亦難取一勝,心膽俱裂,甚至都想到了棄官回鄉(揚州丹楊郡)避難。
陳志《武帝紀》:(曹操)還過郯,(陶)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陳志《陶謙傳》:興平元年,(曹操)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陶)謙恐,欲走歸丹楊。
曹操兩伐徐州,雖然事出有因,但是屠戮無辜百姓也是事實,後世史家對此都是持批評態度。
1. 孫盛曰:夫伐罪弔民,古之令軌;罪(陶)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
2. 康發祥曰:承祚(陳壽)《魏志》每多回護,此言「多所殘戮」,直筆也。
3. 何焯曰:(曹操)以報仇興師,實志在併兼,所過殺戮,所以不能定徐。
4. 韓菼曰:兗州甫定,遽行忿兵,幾失根本,(曹)操之不危,幸矣。
這場曠日持久的報復戰,也造成了徐州百姓大遷徙。例如在曹操一伐徐州時,掃蕩下邳國,下邳國相笮融帶著男女上萬人,遷徙至廣陵郡避難;其餘未遷徙的百姓,就慘遭屠戮。
陳志《劉繇傳》:曹公攻陶謙,徐土騷動,(笮)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
《曹瞞傳》(陳志《荀彧傳》裴注引)寫道:(下邳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范曄在《陶謙傳》中改寫成:(下邳國)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可見下邳國戰後慘烈。
曹操在二伐時,又對泰山郡、琅琊國、東海國三地進行掃蕩,所造成的後果,陳壽只用一句「所過多所殘戮」概括了。所以說,史書上一些輕描淡寫的幾個字的背後,經常是成千上萬的生靈塗炭和家破人亡。
最後是統計的是約在此時,遷徙至江東的徐州人。
徐奕:琅琊國東莞縣人。徐奕本年避難江東,投奔劉繇;後來孫策得了江東,想要徵召他為下屬,他卻偷偷逃回徐州;建安年間,他又成了曹操的幕僚。
陳志《徐奕傳》:徐奕字季才,東莞人也,避難江東。
諸葛玄、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琅琊國陽都縣人。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揚州豫章郡太守,帶著從子諸葛亮和諸葛均前往豫章郡上任;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諸葛均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瑾則直接從家鄉去了江東。
陳志《諸葛亮傳》:(諸葛)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陳志《諸葛瑾傳》: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
張昭:彭城國人。張昭年輕時便與趙昱、王朗齊名,同為徐州名士,陶謙至徐州後,徵辟趙昱、王朗為向下屬,唯獨張昭是拒絕出仕;張昭入江東後為孫策所重用。
陳志《張昭傳》: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張)昭皆南渡江。
張紘:廣陵郡人。張紘入江東後,與張昭同為孫策所用。
陳志《張紘傳》:張紘字子綱,廣陵人。遊學京都,還本郡,舉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難江東。
袁迪:廣陵郡人。袁迪與陸瑁(陸遜之弟)關係不錯,大概是投奔陸瑁去了。同樣的,因為友情,陳留人濮陽逸也去了江東。
陳志《陸瑁傳》裴注引《獻帝春秋》:(袁)迪與張紘等俱過江。
陳志《濮陽興傳》:(濮陽興)父(濮陽)逸,漢末避亂江東,官至長沙太守。
呂岱:廣陵郡海陵縣人。呂岱時為縣吏,也因為躲避戰亂而南渡。
陳志《呂岱傳》: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
推薦閱讀:
※我畫三國人物頭像
※如果給三國名將劃分下檔次,怎麼劃分才合理?
※三國演義的偏方
※【漢末篇】曲有誤,周郎顧
※【三國】《火鳳燎原》計謀整理④——徐州殺戮篇、酣戰濮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