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里健康和滴滴打車聯手推出專車送醫生上門大家怎麼看?


大醫院專家忙成狗,腦子燒壞了給你上門服務!社區醫生倒是可以,你信得過嗎?

為什麼打車可以?醫生不行呢?有車,會開車人太多了,專家本身就是稀缺資源,有空閑時間的專家幾乎沒有!!

不要什麼都抄美國,美國真的才是看病難,醫生遠沒國內忙。中國看病不難,真的不難!醫生已經滿負荷運轉了。方向完全不對啊!


有錢有勢的阿里健康和滴滴打車本來就備受關注,二家(加上一家做醫生中介的)聯手推出專車送醫生上門的創新業務自然是高調出場,一下子互聯網界紛紛轉發評論。什麼抓住用戶痛點,創新啊,強強聯手啊,醫生搶單啊,倒逼醫改啊,叫好之聲不絕於耳!只有少數人悄悄嘀咕「皇帝是不是沒穿衣服」,我就公開跟互聯網豪門唱個反調吧!

按說網上預訂、醫生上門這個事本來挺靠譜,而且國外已經開始運作,Heal 和Pager兩家推出服務後在美國大受歡迎。中國也確實有土豪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門服務,如果來的還是專家那就更贊了,醫生有專車服務也會心情舒暢。阿里健康此次上線的專家都來自三甲醫院,還有等一批大牌專家,而且還免費。對土豪為群眾干這種大快人心的好事,我為啥還要反對呢?

首先這個模式在商業上就走不通,專家看個300元特需也就花二十分鐘,現在坐車上門來回奔波,一上午看兩三個患者最多,一次收一千醫院要虧本,一次收二千有多少人願掏?不是人人都是王思聰啊。而且現代醫學都是各種檢查先行,醫生拎包上門能解決的問題很少,如果患者還要回醫院看,上門的意義就不大了。就算阿里健康有錢可以先補貼醫院醫生,這事跟國家分級診療大方向也是背道而馳,這是幫大醫院搶社區醫院的活呢。何況大醫院醫生本來就稀缺,你還把他們的時間浪費在堵車上?有人說這能跟120搶生意,話說急救本來就不賺錢,專車醫生貿然殺入搞不好惹一堆醫療官司。也有人認為能倒逼醫改,讓醫生搶單,讓患者點評醫生的服務,甚至讓號販子失業,這該是多麼腦殘的想法。公立大醫院醫生根本無動力搶單,患者點評如何也不影響醫院門庭若市;民營醫院可能有興趣搶單,但患者不敢下單。至於號販子,有些人早就升級為醫生中介了,還有APP呢。

醫生上門不是不可以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依託社區醫生在方圓幾公里內為患者提供慢病服務,建立患者健康檔案。符合國家政策,經濟上和醫療上又有可行性,國內類似的移動醫療產品早已經推出,美國的醫生上門也主要是全科和兒科醫生甚至護士。不過全科醫生培養還在早期,患者付費意願較低,醫生上門項目需要長期培育,估計阿里健康看不上。

有錢人可能會任性,但絕不缺心眼。專家上門雖然商業行得通的模式,但卻是一個營銷的好主意。上次XX專車就曾請佟大為等明星當司機來給訂車者意外驚喜,帶來了很不錯的新聞曝光。打車APP歷來是新聞風口,更不要說醫生上門這樣搞怪的玩法。兩天的免費促銷,即使捎上像胡大一教授這種級別的專家,成本對於阿里健康也是小菜一碟。這種博眼球的做法小創業公司能玩,但財雄勢大的行業領軍公司也這樣玩,是自降身價呢還是誤導行業呢?更別說專車上擺放藥品給乘客使用這個哏了,應用場景難道是這樣:

司機: 你好,我是接你的專車司機

乘客: 你好,我要去XXX

司機:請上車,我聽你剛剛咳嗽一聲,感覺是風寒感冒,歡迎免費使用藥箱里的XX感冒片(或者我看你上車腿腳不利索,估計是缺鈣,歡迎免費使用XX鈣片),歡迎祝你早日康復。

明明就是個廣告陳列,你還不承認自己就是明明……

話說阿里健康自從年初電商首戰失利後調整團隊,重新推出醫蝶谷,問醫生APP和藥品電子監管平台等四大業務。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打法陳舊、步法凌亂,四大平台並沒有那個在行業獲得領導地位甚至較大影響。聯想到近期阿里股價持續下跌,電商業務增速放緩,馬大俠45億美元收購優土布局娛樂產業,再次強化了它在電商、金融、O2O和娛樂的多線作戰,自然讓人擔心它有能力同時打贏這麼多場戰爭。尤其是封閉割據、暗流涌動的醫療行業,阿里健康能否打出跟其實力和夢想匹配的局面?

憑心而論,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後推進困難,需要阿里集團這樣有錢有資源有想法的公司來助力。但阿里不尊重醫療固有規律,沉溺於過去成功經驗,對自己的實力過於自信,在醫療體系中碰壁而歸,還得罪了不少醫生。現在又祭出專車醫生這樣的花招,真叫人擔心一手好牌會不會砸在手裡出不來?


不太現實


又不是按摩和家政服務


學習uber做跨界營銷而已,對實際的醫療生態不會有什麼觸動。


滴滴醫生的做法核心還是一個營銷和嘗試,但這種嘗試相信對提升醫療的體驗和創新是有正面作用的。

首先醫生上門這個事情,從古代就有,但是一般是至少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才可能。

另外,目前中國也是有醫生上門,三種情況:一種是120,一種是家庭病床,一個是新生兒訪視。

而國外,醫生上門的服務除了Heal,Pages等互聯網應用,在法律上的限制會比中國少,因為醫生是自由執業。

中國目前的醫生上門三種基本都是公益性質的,所以,市場都很小,120的不用,後面兩種一般都是基層醫療再做,當然,基層醫療是沒有動力做的,道理你懂!

但是,和睦家等高端都是開展家庭醫療的,(這也是滴滴醫生合作的原因),而且已經做了幾年了。當然,這種一種高端奢侈的,少數人的服務。

從和睦家的經驗來看,消費升級一定是有需要醫生上門的。

醫生上門核心要解決效率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夠讓醫生在路上跑(除非成本很高),所以這裡就有很多個解決思路,比如就近上門等。

還有需要注意的是醫生的意願和時間的問題,所以,要找有一定的時間和意願,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否則就成了北京醫院的醫生了。

還有一點就是法律風險,治療的風險是比較大的,所以一般做一些保健、諮詢、微創、慢病、護理等是有可能的。。當然,護理康復等是護士之類的工作。

總結:醫生上門古代有,作為消費升級,現代也有,核心還是做好切入點,把握需求、效率、分先的平衡。

補充一下,中國的醫生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忙,最新的衛計委的報告是說醫生每日的診療次數是7次,你覺得忙么?中國的醫生千人醫生和美國也基本差不多,那為什麼呢??想想就知道了。


不看好


一點實用價值沒有 也就一個噱頭

最大的敗筆在於免費


推薦閱讀:

有誰用過生物谷公司的移動醫療APP?他們網站Medsci看上去還挺專業的
有誰研究過醫瘤助手這個軟體?
在華康移動醫療工作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如何從Welldoc的模式看移動醫療?
通過智能硬體+遠程醫療看婦科病可以避免很多尷尬而且技術上已經成型,我覺得很有前景,大家是怎樣看的?

TAG: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