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心理學:這些「心魔」怎麼驅使我們買買買

微信公號搜索並關註:悠油(missyoradio),每晚9:30為您送上清唱的晚安曲和美妙的故事。

昨晚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不平凡的夜晚。

我早早就坐在沙發上,把購物車塞了個水泄不通,算著我節省了那麼多的錢,心裡真的好高興,覺得倍兒能幹。

各種低價信息仍潮水般湧來,我幾乎每5秒就需要做一個判斷,放棄什麼,添加什麼。我覺得我當時的智商起碼開掛到180以上,那對摺扣和價錢的光速反應,去贏個國際奧數一點也不過分。

時針慢慢指向12點,這是一場中國人家庭帶寬和手指反應的競賽。秒針如劉翔衝線般衝過零點。我的手指立即猛戳屏幕,好了,奇蹟沒有出現,淘寶down了,頁面刷不出來。

知道會很瘋狂,但沒想到會有這一出。我以打豆豆的手速刷新著。一件非常喜歡的大衣本來搶了現貨,刷新之後顯示只有預售5天的,點購買的時候沒了。

再刷新,顯示預售10天,點購買,又沒了,如此類推,直到預售15天,我才買到。

在零點後半個小時內,我就像一個被下了蠱的瘋子,恨不得把手機戳穿。最後我精疲力盡了,內心的興奮也慢慢降了下來。然後痛定思痛——

人類為什麼會有這麼瘋狂的自虐行為呢?

第二天,我特意問了幾個頂著熊貓眼的女同事和閨蜜,發現了幾個很有趣的「剁手心理學」案例。

01

鳥籠效應

閨蜜小K昨晚是個男朋友一起戳屏幕的,她買了很多漂亮的花。

但我知道小K向來不喜歡花,她有花粉過敏症。她說,一切都要從一個水晶花瓶說起。

兩個月前,小K的姑媽去國外旅遊,給侄女帶回一個很精緻的水晶花瓶做禮物。小K也很喜歡,放在辦公室。結果,每一個看到的同事都問:「你的花死了吧?」「男朋友一定忘了給你訂花了,削他。」巴拉巴拉巴拉……

一開始小K還不以為然,但時間長了,同事們就老用可憐的眼光看著他。覺得她花瓶空空,肯定沒人愛或感情不好了。扔了花瓶吧,可惜,帶回家吧,等於變相承認流言。

小K受夠了,於是這個雙十一搶購了一家花店,以非常划算的價錢長期送花。

人類永遠為一樣他不那麼需要的東西付出更大的代價。心理學書籍上記載過一個類似的「鳥籠效應」——1907年,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說他一定讓後者養一隻鳥,並送了他一個精美絕倫的鳥籠。

從不愛鳥的卡爾森嗤之以鼻,把鳥籠在家中高高掛起。結果訪客間就流傳起卡爾森的悲慘境況:他的鳥死了,好凄涼。最後,他真的不得不買了一隻鳥。

02

狄德羅效應

小K的遭遇還有個升級版。

財務部的歡姐昨晚的購物單驚人,我們幾個年輕女孩看了她的淘寶賬戶之後,疑惑地問:「歡姐你在裝修嗎?」

她買了N套衣服、護膚品化妝品若干、衣櫃、床、飯桌、還有一台大電視,再有其他零零碎碎的。但歡姐一點都不高興,後悔萬分的樣子。

她說昨晚魔怔了。

原來,上周是歡姐夫婦結婚十周年紀念。她老公以示隆重,給歡姐買了價值五位數的一個包。歡姐那個甜啊,但沒兩天,她就開始愁了,她覺得她全身上下都配不上手裡的奢侈品。

她突然有了「要重建自己」的暴怒感。她做了很貴的髮型,買了鞋子、褲子、大衣。還不夠,她甚至覺得他們住了十多年的房內擺設竟醜陋不堪。她要升級,全面升級。於是,有了這個雙十一她綿長的清單。

這個連環匹配的大坑,一直是女人魔鬼、商家利器。18世紀法國一個叫狄德羅的哲學家也是這樣成為一件睡衣的奴隸。

他的朋友可憐他不修邊幅,送了他一套華麗麗的新睡衣,他大愛,開始一件一件討厭現有的東西,床太硬了,地毯太粗了,都要換掉。

最終他負債纍纍,痛苦不堪。兩百年後,一個美國人讀到了這個有趣的故事,把它概括為「狄德羅效應」,解釋了這一人類消費心理學的重大弱點。

好恐怖的蝴蝶效應,有沒有?

03

錨定效應

今天我和女孩們對購物單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規律:知道商品的歷史價格是場災難。

前台小莉買了一條裙子,我們都覺得很好看,原價1000,5折,都覺得划算爆了。結果新來的一個實習生不懂事,以前也收藏過同款,她很率真的說出了當時的價格:460。

小莉整一天都不好了。所有的自豪煙消雲散。

這個現象很常見吧。這個也是有試驗為證的。有兩個諾貝爾獎得主做過一個經典研究,讓測試者在5秒鐘內估算1x2x3x4x5x6x7x8和8x7x6x5x4x3x2x1的乘積(正確答案是40320)。

然而,前者的平均估計是512,後者則是2250。原因是前者的起始數字是1,後者的起始數字是8,被試的「錨定點」不同,因此出現了數量級的差異。

所為,為什麼商家賣你一條標價1000,打半價的商品,相比直接賣你500 ,前者要更讓你欣喜若狂。因為心理起點不一樣。

04

價格還是折扣

女人對賬單的時候,最容易比較。尤其碰到同樣的商品的時候。而且往往購買當時的選擇往往是錯的,只有在計算器面前才原形畢露。

還是小莉,我和她買了同一款爽膚水,而且我們都選了原價更高、但折扣更大的一家,另外一家原價更低,但折扣略小。結果計算機一按,我們都買貴了十多塊錢。

所以,我們倆大膽地下結論:吸引剁手黨的不是低價,而是更低的折扣本身。

邁阿密大學還真有這樣的研究。他們的商學院副教授德文?德爾韋基奧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和我們猜測一致的結論。

他把76折後22.4美元的洗髮水,和57折後24.9美元的洗髮水放在一起,但更多的「打折熱衷者」卻選擇了後者,明明貴了2塊5啊,愚蠢的人類!

05

聰明的羊群效應

昨晚我發現了一家挺有趣的商家。東西當然也不錯,但他在熱銷商品下作了數據顯示板。標示著已經有多少萬人選擇了這項商品。

一開始我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參考,免去了我左右對比的煩惱,這麼多小白鼠呢。但後來,我覺得我進坑了——數字未必是真,只是我太當真了。

這樣的從眾心理想必也不陌生了吧?所以為什麼刷單能成為電商毒藥。

加州大學戈登斯坦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地點是酒店。他在兩個房間內分別貼了兩條標語。第一條是:重複使用毛巾,有利於環保。

第二條是:重複使用毛巾,有利於環保,有75%的客戶選擇了重複使用毛巾。試驗表明:看到第二條標語重複使用毛巾的實驗者比第一條標語的高了9個百分點。

好吧,剛剛看到雙十一淘寶的成交額已經超過1000億。你國女人心心念念的剁手誓言,終究還是碎了一地,這瘋狂的時代!

微信公號搜索並關註:悠油(missyoradio),每晚9:30為您送上清唱的晚安曲和美妙的故事。


推薦閱讀:

史上最摳雙十一:沒便宜多少,卻累死了大半個中國
剁手後能把手接回去嗎?
花10萬塊剁手,才有了這張年度好吃清單
購物體驗可以差到什麼程度?
雙十一買了太多東西,想剁手怎麼辦?

TAG:剁手族 |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