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掐指一算,今日宜出行
在航天活動中,我們往往都能得到這樣的消息:「xx衛星/探測器預計xx年發射」,當然這一部分是由研製計劃決定的,畢竟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實現起碼得幾年,越是基礎的,時間要的越久。
然而另一部分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星球之間的相對位置。
重要到什麼程度呢?在有些時候,碰到了星球的排列非常罕見的情況,一些航天機構甚至是「提著褲子上陣」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旅行者1號/2號,當年星球的排列足夠讓探測器一次從地球路過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種好事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碰到的——NASA自然不敢怠慢,趕緊發射倆探測器,過了這個村,那就沒這個店了。
那麼在一般的星際航行的過程中,由於星球的距離比較遙遠,我們也遠還沒達到科幻小說家們筆下那種「人類抖一抖,折躍滿地走,蟲洞到處有,聚變不如狗」的時代,因此飛行的時間也比較漫長,不得不將行星之間相對運動也得考慮進去。這就導致了我們需要進行一系列計算,打好提前量,以便讓我們的各種航天器能夠準確抵達我們的目標星球。
從第二課我們知道,最省能量的軌跡是霍曼轉移軌道。而這種運行軌道需要的時間卻不是最短的——大家都知道速度越快越省時嘛。在載人航天過程中我們可能還需要以速度換時間,但對於探測器來說,省下這點時間是沒什麼區別的。所以為了節省能量,多帶一點東西,走霍曼轉移的路子依舊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如果目的地實在是太遠了,霍曼轉移動輒十幾年、幾十年的,那我們還是另請高明吧。
套用第二課的一個結果:
,以及,有
由於轉移過程是半個周期的轉移,所以實際上需要的時間就是一半,即:
對於地-火轉移軌道,我們只需要將太陽質量、日地平均距離、日火平均距離、萬有引力常數代入即可。
可以得到,也就是說,我們大概飛個大半年就能到火星了,感覺也不慢呢。
當我們知道了飛行時間之後,那麼我們根據兩個星球的公轉速度,就能很方便地知道該什麼時候發射了。首先,我們定火星的一個位點A,然後由此反推出258天以前,火星的位置C。又因為霍曼轉移的軌道兩端分別是近日點與遠日點,既然A點已經是遠日點了,那麼在258天以前的地球的位置就在近日點B。由B、C,以及太陽位置O,連接BO、CO,我們就能得到一個角∠BOC。當火星-地球滿足這個角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動手發射航天器了。利用這個方法,我們簡單地推算出發射窗口在哪裡。
//不要問為什麼這麼難看,用腳畫的。火星公轉周期為686.98日,也就是說,每天運行°,運轉了258天,∠AOC就是°,那麼作為∠AOC的補角,∠BOC=44.8°,即火星領先地球,地-日-火三者夾角為44.8°的時候發射即可。
不慎錯過了怎麼辦?畢竟這種遺憾的事情時有發生。
地球的公轉周期是365.24日,那麼每天運行°,也就是說二者之間的夾角每天將會縮短0.462°,下次達到這個角度將是之後的事情了。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不幸錯過了這波發射的窗口期,下一次就得等兩年多。
然而這種情況的前提條件是,兩個星球的軌道都是標準的正圓形。開普勒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一個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形,而且其離心率也是比較可觀的(對於火星而言,大約0.1左右)。這就意味著我們計算的結果實際上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浮動。
但這依舊不意味著我們的計算是完全錯誤、沒有意義的,至少我們能大致確定下來一個時間範圍。剩下可以不間斷地進行迭代,最後得出一個比較精確的發射窗口了。只要初始參數足夠精確,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某個著陸器將會在哪裡著陸。
那麼下面我們就可以選取幾個例子作為一定的佐證:
最近發射的登陸器是於2011年11月26日發射的「好奇號」,2012年8月6日著陸,歷時254天。
對於霍曼轉移時間的預期,符合的還是比較好的。當然符合得好也是需要條件的:
一方面是好奇號全部質量大約有4噸,宇宙神V的運力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實在是沒什麼空間去加速;另一方面就是地球-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比較中庸,也堪堪算是一個「平均狀態」,既沒有2003年歷史性的近距離,也沒有2013年的遠距離(前者導致了「勇氣號」與「機遇號」雙子星僅僅花了205天與202天就抵達了火星,上演了一出太空飆車的好戲;後者導致了印度的「曼加里安」跟美國的MAVEN足足花了300多天的時間才到達。這兩件事情從側面證明了簡單的平均距離法的計算,浮動範圍是多麼地巨大)。
「好奇號」之前的「鳳凰號」是在2007年8月4日發射的,這兩次發射間隔為1575天,這與兩個發射周期的時長也符合得不錯。因此,我們還是可以抱有一定的希望去預測之後的發射窗口的。
我們說2020年要發射我國的火星探測器,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按照剛才的計算,我們的探測器有可能在2020年的五月或者六月份發射。當然這個預測算是口胡的,實際上還是以官方發布為準。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2021年初春,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的火星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著陸器就在這片熒惑之地上奔跑了。
那麼各位,靜等2020年吧。
つづく……
推薦閱讀:
※航天院所為什麼不搬離北京?
※美國重提這項關係全人類的偉大計劃的背後,是對中國趕超的焦慮|袁嵐峰
※中地球軌道(MEO)漫談--嚼嚼漢堡中間那塊肉
TAG: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