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跑馬拉松--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近年來,各種馬拉松賽事在國內開展的如火如荼,參與馬拉松的人數也以幾何級的增長,但是賽事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很多的意外事件: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意外發生,究竟哪些人能跑馬拉松,參加馬拉松的跑者該注意哪些事項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到了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安全進行時」欄目,聽骨科專家葉庭均博士給我們上的馬拉松專業知識課「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2016年11月06日12點《安全進行時》:
每周一小時安全一輩子,我是曉聞,歡迎大家每周日中午12點如約收聽《安全進行時》,首先進入「本周安全聚焦」來聊一聊「馬拉松」。
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但 近日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中國式馬拉松騙局:商業驅動下的矇騙與狂歡》再次引爆了一場「到底該不該跑馬拉松」的討論?可能許多跑者都忘了,作為一種長時間單調重複的極限運動,馬拉松其實是一件必須被嚴肅對待的事?那馬拉松真的誰都能跑嗎?會帶來哪些運動傷害?
下面我們就來連線:瑞金醫院骨科主治醫生葉庭均醫生聊一聊如何正確的跑馬拉松。
(完整文字版)
問題:
1.哪些人不適合馬拉松?
2.常見的跑步傷害有哪些?
3.如果非要跑馬,醫生有什麼建議?
4.什麼時候該跑什麼時候不該跑?
哪些人不適合跑馬拉松
首先我本人也是一個跑步愛好者,我們說很多身體條件一般的人通過訓練也能完成馬拉松,但我們要明確一點有些人能完成不代表所有的人都行。比如心臟有問題「心肌炎瓣膜疾病」,肺部或支氣管問題「哮喘」,內分泌代謝疾病「糖尿病血糖不穩定,低血糖病人」,從骨科角度「比如關節炎」,「有關節損傷病史、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甚至短期內感冒還沒好的等等,這類病人就不適合參加馬拉松比賽。
很多人現在把馬拉松看作是意志力為主的一種運動,但實際上馬拉松是一項長距離全身運動,在40 多公里的長達3、4個小時的運動中,受到刺激或者說壓榨的不光是人的腿腳、膝關節,髖關節,還包括你的心臟、肺、神經系統,所以如果你本身有一些內科基礎疾病,要千萬小心。
常見的跑步傷害
站在骨科、運動醫學的角度,跑步對身體的傷害主要體現在下肢,最為常見的是「overuse」,我們叫做過度使用問題,比如很多人會主訴小腿前方的「脛前痛」,膝關節外側的疼痛「常見的是髂脛束綜合症」,足踝區域的「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等。那麼更嚴重一些關節軟骨損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關節扭傷等等。
當然剛剛我也講了,馬拉松是一項全身運動,除了下肢局部的問題,大家還要注意更為兇險的心肺、血管問題,比如長跑可能會誘發心肌供血不足,血心源性休克,也可能誘發支氣管哮喘,加上比較寒冷的秋冬季節本身就是一些心肺疾病高發的時段。像這些危害雖然發生概率比較低,但一旦發生後的風險也很大,在這裡也是提醒各位聽眾和跑步愛好者注意安全。
如果非要跑馬,請制定合理計劃
第一條建議是你要對自己的實力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如果你之前沒有太多的跑步經驗和知識,那麼到不如放棄馬拉松完賽這個想法,從5公里跑,10 公里跑,半馬開始。我說過我自己本人也常常跑步,我自身跑步的實力一般,10公里跑大概可以在55分鐘以內完成,我個人覺得自己完成半馬沒有問題,但全馬我需要考慮一下。
第二條建議,你準備跑馬的跑者都最好先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如測試自己的心肺耐力?預測耗氧量等,全面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健康和體質狀態後,再根據自身情況慎重地選擇馬拉松的賽程,如果身體和健康狀態允許再去參賽。
第三條建議,如果你已經認準了要參加馬拉松並完賽,那麼請制定一個完善的訓練和準備計劃,這個計劃中應當包括適應性訓練,營養,訓練後的拉伸恢復,賽前的體能儲備等等。
在最近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賽前,我跟幾位同行一起撰寫過一組(10篇)關於馬拉松的醫學科普文章,其中就有關於賽前準備的內容,我們覺得完整的賽前準備周期大概需要2個月。
該不跑時就不跑
什麼時候跑,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如果你喜歡這項運動,長跑可以為你帶來很多積極的東西,如果你的身體狀態比較好,經驗也比較充足,那完全可以去跑馬拉松。
什麼時候不跑,我給大家的建議:
傾聽自己身體的反饋,比如眩暈,嚴重胸悶氣急,心慌,疼痛,這些身體的反饋都是真實存在的,不是靠意志力都能克服的,這些現象的背後可能意味著低血糖,哮喘,心肌缺血,骨關節損傷。這些時候你最好停下來尋求幫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醫數iFU」原創,如需轉載請獲授權!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醫數iFU」,骨科、運動醫學、康復科專家
歡迎加入醫數交流群,獲取最新內容
QQ群:465477509(醫數骨科交流群)
推薦閱讀:
※天雷滾滾!全民馬拉松人世間最大損傷!
※不要再為白人選手戰勝非洲軍團感到詫異:美國名將魯普勇奪芝加哥馬拉松賽冠軍的啟示
※細節|國內外馬拉松在「報名環節」此點上的體驗差距與分析
※親歷馬拉松破二現場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完賽人數連年下降 美國跑步熱開始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