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大賞 | BBC鏡頭下的佳家湯包
上海人愛吃包,尤其愛吃溢滿甜肉汁的小籠包。一個地方的飲食口味與習慣,都是悠悠歷史留下的最有形的無形財富。江南喜甜,小籠更是甜鮮潤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把這裡吃食變化的格外的精緻玲瓏。
小籠包,這個極具中國風味的食物在上海名揚海外也是意料之中。英國BBC美食紀錄片「上海之味」中就將小籠包作為上海之味的第一站,今天我們說到的,就是英國大廚Rick Stein親自去探索的「佳家湯包」(黃河路62號)。
凡事講究第一印象,跟據竹子有隊必排的習慣,一轉路口看到一條歪七扭八的長隊,正尋思這又是哪家網紅店,一抬眼就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佳家湯包。有趣的是,隊伍里的人可能是耐不住纏人的嘴巴,一邊捧著對面的小楊生煎,一邊不時踮踮腳看看還有多久能排到自己。中午一點半,排隊四十分鐘終於上桌。
在吃小籠之前,先來點湯清清腸胃,順順嘴巴。雞鴨血湯不大,熱騰騰的從小堂屋裡迎出來。上面還飄著油豆皮和小蔥花,看起來更豐富一些。不過這「前菜」略咸,一下子胃口打開,迫不及待又抬起腦袋盯著小堂屋裡的包子,瞧瞧哪一籠是自己的。雞鴨血湯
小籠包吃的就是剛出蒸鍋熱氣騰騰汁水燙嘴,因此不是現包現蒸的包子店那可真的要關門閉市了。有鮮肉做餡的小籠包樣子都比較標緻,上海小籠喜歡在蒸制前在外皮上抹一層食用油,使得出鍋的小籠包麵皮看起來光滑透薄,甚至能看出裡面若隱若現的蟹膏。
蟹粉鮮肉小籠
咬下去一個小口,慢慢地吸一口蒸出的湯汁,再蘸一些薑汁醋,蒸個放進口腔里,鮮,甜,酸同時從舌根生起,爆發出清爽卻又細膩鮮香的味道。
純蟹粉小籠撤去了鮮肉丸的支撐,在外觀看來有點蔫蔫打不起精神的樣子,純蟹粉的表皮橙黃色更加鮮亮,彷彿一戳破就要變成金燦燦的一片。
純蟹粉小籠
果然,咬完小口的蟹粉就這麼赤裸裸的隨著湯汁流出來,完全不顧燙不燙嘴了,一口就塞進嘴巴,讓蟹粉的鮮在最好的時間爆發在嘴巴里,不要沾醋,要的就是這鮮,這腥,這香。
上海小籠在這個幾百年來就有中西融合的城市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藏在高樓大廈間的小店反而愈加興隆。人們在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仍然不能忘懷老上海的湯包味,這些看似一成不變的頑固味道,卻是藏在浮華上海歷史中最具價值的珍藏品。擁抱歷史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品味美食,感受上海就別忘了去嘗上一屜上海小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