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款 MacBook Pro 的觀察:有了摸摸棒會更棒?

編者按:本文由 Rocket Café 火箭科技評論授權深圳灣(公眾號 ID:shenzhenware)發布。

本文作者 Rocket Café 創始人 Fred 傅瑞德,科技業與出版業經驗超過 25 年,年少時編過軍事雜誌,商管是本行;曾任 Macworld 中文版總編輯,以及多家企業的語言應用與行銷顧問。2005 年之後鑽研行動運算技術與數位出版。

關於蘋果加上 Touch Bar(我一般都戲稱為「摸摸棒」)的新版 2016 MacBook Pro,前幾天推出之後引發了一些討論;大家批評的點多半集中在:

  1. 1.Touch Bar 沒有太多實際效益,去除 Esc 鍵尤其對軟體開發者有點麻煩;

  2. 2.處理器和顯示晶片是去年的規格;

  3. 3.蝴蝶式機構鍵盤似乎不好打;

  4. 4.連接埠只剩下 USB Type-C,連 MagSafe 磁性電源接頭都沒了;使用上可能必須依照需要購買各種轉接線,不方便。

2 和 3 兩點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一般不會從是不是最新、最潮的規格來看產品,只要合用、能適應就好(這一點當然需要實際試用才知道)。

關於連接埠和轉接問題

關於連接埠的更新導致需要轉接,對我個人無論是心態上或實際上都不是太大問題,因為:

關於 Touch Bar

對於Touch Bar(據說使用修改過的 WatchOS 來推動),我的看法則是這樣的:

我並不特別懷念 Esc 鍵或 Fn 鍵。確實,這些都是來自四十年前終端機時代的產物,總有一天會被淘汰掉;而且手機和平板電腦介面的普遍應用,也證明了它們並不是絕對必要的(但我們有時候還是需要鍵盤打字)。

但是 ,Touch Bar 是不是最好的解答,則還並不一定。因為:

  • Touch Bar 原本就不是為了直接取代那排功能鍵而設計的;

  • 以介面操作的行為而言,按鍵是「數位式」的(只有 0 和 1 兩個位置),而以連續動作操控的 Touch Bar 除非模擬按鈕,否則反而是「類比式」的(類似過去的無段拉棒或旋鈕);

  • 不過也因為它的「類比」特性,所以用在調整音量或螢幕亮度上、或是特定的介面上(例如繪圖軟體選色)特別適合;

  • 在需要模擬或操作 macOS 以外的「老派」作業系統時,缺少 Fn 鍵可能會有一些麻煩。

至於比較正面的想法,則是 Touch Bar 除了當做額外的觸控操作介面之外,也可以當做第二個螢幕來顯示一些資訊;不過以目前螢幕的尺寸和高解析度而言,這一點並沒有迫切的需求。

短時間來說、而且不考慮模擬其他作業系統的狀況下,我認為 Touch Bar 是一個好的(但再說一次,並不是絕對必要的)過渡性硬體介面設計:

我比較期待的,是因為它有一些承繼自過去其他產品的設計觀念,因而也具備了不少在應用變化上的潛力:

例如這個:

然而,它的彈性和創新設計,不免也會有一些「太過創新」(或者說歷史悠久)的誤用、濫用疑慮:

這些都仍然有待觀察,但 Apple 針對這些疑慮,應該都已經有一些安全機制。這是目前 Apple 提供的基本設計規範,但目前還沒有看到安全方面的敘述。

關於 Apple 的創新

說實在話,以「看戲」的角度來說 ,Apple 的發表會已經很久沒有令人驚艷的表現了,所以我說:

但就產業的立場來說,可以簡單濃縮成兩點:

1. 謝謝提姆廚師

目前的 Apple 執行長 Tim Cook 原本就是個「守成重於進取」的管理者。理性來看,進取型的 Steve Jobs 過世之後,如果沒有跟他一樣天縱英明的管理者出現,「進取→進取」的發展可能會是一場動搖國本的災難(不一定會發生,但如果發生了、又沒處理好,就是動搖國本)。

所以,雖然可能會有幾年沒有好戲可以看(確實也是如此),現階段「進取→守成」在經營上反而是比較穩紮穩打的合理決策。

如果這一點成立的話 ,Tim Cook 這幾年之中的任務應該是在尖端創新方面(小創新還是要的)放緩腳步,把重點放在近年來急速發展、以 iPhone 為主的移動設備和應用上,讓 macOS 和 iOS 順利完成整合和市場區隔。

接下來,如果天佑 Apple,有下一個具備強勢創新能力的「教主」出現(或許到時候 Jonathan Ive 已經準備好了),Tim Cook 就完成了守穩江山、產品版圖打好基礎的工作,讓下一任執行長可以好好發揮。

2. 令人困擾的瓶頸

不只是 Apple,大約近五年,各家筆電廠商都應該已經碰到創新設計上的瓶頸。

筆記型電腦雖然 1980 年代就已經問世,但真正普及的早期筆電是在 1990 年前後才出現。在之後的 10 年之中,鍵盤從靠近身體的一端變成靠近螢幕,從沒有指標裝置變成有軌跡球 ,IBM 則採用了許多人喜愛的「小紅點」;螢幕從單色變成彩色,液晶螢幕技術每年都有顯著的成長。

2000 年之後,這些技術的成長速度開始減緩,創新設計慢慢轉往著重更輕、更薄、更快、續航力更長這些方面;至於處理器的 GHz 數、是否有獨立繪圖晶片等等,往往只是廠商在產線成本效益上的考量。

這段時間之中,產品並不是沒有在進步、也不是不好,每隔幾年我們還是得貢獻一筆收入換機;但這些產品只是跟著零組件和軟硬整合技術一起成長的進步,真正石破天驚的革命近乎沒有。

近幾年來,有什麼非常具有突破性的筆電創新是大家記得的?

嚴格說,我個人記得的只有從牛皮紙袋裡拿出來的 MacBook Air。

但 MacBook Air 之後呢?每一兩年都還是有新機上市,但也就是新機而已;我自己自從 2006 年的 17 吋 MacBook Pro 之後,沒有買過新機,因為機齡三五年之內、價格只有原本四分之一的舊機,是我認為成本效益最高的產品。

如果大家都像我這樣,那蘋果(和其他筆電廠商)就危險了。(笑)

不負責任的說,近幾年來市場上的筆電產品只有三類:

  • 模仿 Apple 的筆電

  • 不模仿 Apple 的筆電

  • Apple 的筆電(但多少也有模仿自其他產品的設計)

  • 不是筆電的筆電(例如 iPad Pro 和微軟的 Surface 系列)

前面所說的瓶頸,是包括 Apple 在內的任何一家廠商都正在面對的,而且已經持續好幾年;既然大家都生不出新東西,那麼就得想辦法在新產品上動點腦筋。

但 Apple 和幾家一線廠商,都還是很努力的在設計上花功夫(甚至包括微軟在內)。

Apple 比較佔便宜的地方,在於旗下的 iPhone 等行動設備,因為產品應用特性和用戶體驗回饋的關係,都有一些突破筆電框架的設計成果;而這些成果又可以回到筆電上,成為創新設計的基礎(例如這次的摸摸棒就是)。

而其他廠商因為多半沒有這個優勢,所以會比較辛苦一點。至於缺乏研發和行銷能力的廠商,則只能在大量使用公版零組件、以及降低成本上面下功夫,再不然就是直接抄襲:某些設計能獲得市場接受、或是 Apple 已經「教育」大家接受了,再跟進就好。

總而言之 ,Apple 這次的新產品之所以會遭受這麼多批評,一部分也是因為已經到了「快變不出把戲」(除了前面講過的「循序進化」之外)的時候,所以必須以比較違反傳統(以摸摸棒取代 Fn 鍵的位置)、並且較為激進(全部採用 USB Type-C)的方式來強迫自己和使用者前進到下一代。

各位不滿新款 MacBook Pro 沒有舊款 USB 接頭的朋友們請想想看:

  • 如果 Apple 一直為了兼顧舊介面相容性,而多少留下幾個 USB Type-A 接頭,要花多少年才能完全轉到Type-C?

  • 如果 Apple 過了這一關,順利完成產品轉型,是不是f會有許多廠商爭先恐後跟進?

  • 如果你是Tim Cook,可能會怎麼做同一件事?

舊時代的習慣、新時代的衝突

這幾年創新設計的困難點,除了舊時代技術已經飽和、新時代技術還沒有上線的「青黃不接」之外,還有一個用戶面的問題:第一代筆電的使用者,到現在已經累積了二三十年的經驗;這段時間拉得越長,要採用完全創新的設計就越困難。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一夜之間把全世界筆電上的鍵盤和觸控板,也用一個大型觸控螢幕來整個取代嗎?技術上當然沒有問題,只是會有上億的「老」用戶可能會忽然不知道怎麼用電腦了。

要讓這種革命性的改變成功,廠商必須有能力推出跳躍式思考、但又不難讓一般使用者接受的設計來說服。

2007 年的第一代 iPhone,就是這樣的案例:在那之前,沒有鍵盤就不會用手機、沒有筆就不會用觸控螢幕的人很多;但在那之後,就幾乎沒有人再對「智能 手機怎麼用」提出疑問了。

不過,有些基本設計終究還是很難忽然改變,而有些與使用體驗沒有直接關係的地方,則需要有人開第一槍去引爆革命;在個人電腦的歷史上,蘋果有許多次扮演這樣的角色,也因為如此,使用者在這方面對它的期望也特別高。

關於「對 Apple 的期望」、以及這些期望和產品行銷相關方面的討論,請參閱 Rocket Café 先前刊登過的〈關於iPhone 7,Apple該感謝唱衰他們的部落客〉一文。

另闢蹊徑

所以大家習慣都改不過來,筆電就不能再進步了嗎?

如果不能一下子改變原有的產品型態,那麼何不試試另闢蹊徑?

所以我們有了平板電腦、平板加鍵盤、平板筆電兩用機、觸控筆電等等和現有「傳統筆電」彼此並行、但型態不同的嘗試;如果有一天,其中一種能受到廣泛接受、並且產能不遜於傳統筆電,那麼或許就不必再執著於「鍵盤怎麼辦」,而是可以直接跳到新的解決方案。

而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當然筆電也會有它自己的改進;一部分來自筆電本身軟硬體的進步、另一部分則擷取來自平板電腦等方案的技術與經驗,直到能取代整個筆電構型的產品出現為止。

而我相信,配備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就是這樣的產品,很快或許也會有其他廠商有類似概念(取法來自行動設備的設計,但不一定是 Touch Bar)的產品問世。

結語

然而,這一兩年之中出現的新設計,從轉型的角度來看都只是過渡性質、甚至帶了點實驗意味的產品;從整體產業創新的角度來看,也比較保守了點(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了)。

這表示你不應該買嗎?並不是。只要有新機需求、有預算、而且新的 USB Type-C 埠不會造成連結周邊的困擾,還是值得下手的;反正等它退休的時候,或許筆電的世界已經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樣子了。

然而,沒有 Touch Bar、或是沒有跟上 USB Type-C 的風潮很可惜嗎?倒也不會。無論是買中古機、或是現在仍然選擇原有構型(有 Fn 鍵、無 Touch Bar)的新機,除了不是那麼炫之外,應該也不吃虧。

至於這幾年各家筆電廠商的瓶頸,短時間之內還看不到明顯的解決方案,大家只能各盡所長、各取所需;上焉者努力研發設計,多少給用戶一些驚喜,下焉者就只能跟在領先廠商後面撿便宜,能抄多少算多少。

這個瓶頸對每一家公司都是公平的,但只有努力研發、創造差異的公司,才能在這一波混亂之中出線。

至於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月出雲開,一時之間自然還看不出來,但觀察一下其他「替代產品」的發展狀況,或許可以一窺端倪。

- 「火箭科技評論」相關文章 -

  • 機器人與智慧化工業生產普及後的世界:新畢德邁雅時代降臨

  • 智能機器人大量上線後,人類價值何在?從自動剪接系統談起

  • 現在的 Tesla 像過去的 Apple - Apple 老員工談 Tesla 的危機與轉機 | 火箭科技評論

  • 關於 iPhone 7,Apple 該感謝唱衰他們的部落客

  • 機器學習與預測分析:未來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利器

  • iPhone 7 對影視產業與工作者的影響:衝擊與機會並存

  • Pokémon Go 預示錄:未來是個沒有邊界的遊樂世界

  • 談「工業 4.0」?大批亞洲傳統製造業即將倒下,「全球化」也將衰退

  • 你的雞肋、我的雞湯:看鴻海富士康收購微軟功能手機事業

推薦閱讀:

有哪些PC和筆記本電腦上不引人注目而有趣的設計?這些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ThinkPad E580全新上市,這款機器值得買嗎?
如果只是寫寫代碼,我需要什麼樣的電腦?
探索衍化風口:聯想帶領PC迎來第二春
2018 年,對於不玩大型遊戲的你,買筆記本電腦的需求底線是什麼?

TAG:苹果公司AppleInc | MacBookPro | 笔记本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