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2000萬人的命運,父輩的旗幟

日本大富電視台製作的日本留學生紀錄片系列的其中一部《含淚活著》,講了分隔兩地的一家子的故事,歷時10年,拍的很好很催淚,一個半小時裡面各種揪心,看完心已擰成了麻花。

1954年生於上海的丁尚彪,在本應該上學讀書的年齡,被上山下鄉和文革打斷,風波過後按他說的過著最底層的生活,一氣之下舉債去了日本學日語,並在日本的東京一個人打兩份工,白天是工廠的切割工人,晚上是中餐館廚師。一晃10年,期間怕被遣返一直沒回過中國,在女兒讀小學的時候分離,到女兒考上大學時在日本重逢。

本文的題目是父輩的旗幟,從我身邊的人來看,1960年左右出生的父親一輩有一個共同特點,因為歷史原因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但非常吃苦耐勞,同時把自己的心血都寄托在兒女身上,很少興趣愛好,忙碌一生,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

對於這種隔斷了幾千萬人生活的事件,如上山下鄉,我一向喜歡追根問底,來,讓我們一起把時鐘撥回1956年,看當時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956年10月份中共中央的一份綱要文件第一次提到了「上山下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號召知識青年必須去邊疆地區墾荒,去農村地區建設祖國。

當時的中國剛剛完成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

本以為終於摸索到自己的路,可以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飛馳,可惜對於6億人的龐大群體,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以及當權者的過於理想主義,終究帶來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

這種反差,始於1958年大躍進

大躍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1959-1961年大饑荒

回過頭來說上山下鄉,那個時期的上山下鄉屬於國家倡導,但並未發展成一種強制性的集體運動。據統計,1956-1967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人數在100萬人左右。

真正將上山下鄉上升到基本國策,並掀起高潮的,是1968-1978年的10年間,而提到這10年,又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事件,WG

WG間接推動了上山下鄉的進行,有一種說法是號召知青上山下鄉,是為了分解數量巨大的紅衛兵,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而從經濟層面講,當時的城鎮也沒有足夠多的崗位來容納過多的勞動力。於是,在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10年間接近2000萬人被迫離開城市,被發配到中國的邊疆農村墾荒。

百度百科有一張圖片,可以看到被發配到各個省份的知青人數

被發配到東三省的知青人數最多。

這些被發配的知青,小的10來歲,大的20來歲,發配過去後住的是隊里蓋的集體宿舍,吃的是小米粥、燉土豆等一些農村家常菜,每天跟著農民一起開墾荒地、播種、養豬養牲畜,一晃晃幾年十幾年過去。

下面的數據可以看到每年上山下鄉的人數

花一般的年華,黃金的青春,就在每天的耕種、養豬的集體生活中被荒廢了,但這還不是最悲慘的事情。

據統計,上山下鄉的知青中,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人死亡,除因疾病和自然災害引發的自然死亡外,有50%以上死於自殺、受政治迫害、傷害致死。另外,每年還有數以千計女性知青遭到性侵,這些女性很多迫於無奈嫁給了性侵她的人,進而催生出很多畸形婚姻。

1978年的一個事件,使上山下鄉的鬧劇得到了終結。

當時中央有一個決議,叫做《知青工作四十條》,裡面提到一點「今後知青一律按照國營企業職工對待,不再列入國家知青政策的照顧範圍」,這一條規定徹底破滅了上千萬滯留邊疆的知青回城的願望,他們付出了自己10年的青春,到頭來連回城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於是抗議、罷工、請願,從雲南率先發酵,最後發展到卧軌、絕食,終於在1979年1月份,國務院批准了「六條」辦法,允許知青申請回城,消息很快蔓延開來,知青的返城大風暴迅速席捲全國。

(數據來源:華夏知青網、《中國知青史》、百度百科)

回到《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2004年,在日本待了15個年頭後,老丁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上海與妻子團聚,而他們的女兒丁琳,也在紐約州立大學的實驗室里,朝著自己醫學博士的目標邁進。

只要堅持,生活終將迎來陽光!

安利一下日本大富電視台的《我們的留學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紀錄片,這套紀錄片由華人導演張麗玲拍攝,這位導演是個大美女,曾在87版《紅樓夢》飾演過「嬌杏」,現任大富電視台的董事長,簡直是華人之光 >_<

輕點一贊,手有餘香,可以給我個贊么 (?????)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專欄 數據挖掘機


推薦閱讀:

強行安利《生門》,要人性不要饕餮
吃烘焙食品一定會長胖?BBC人體實驗顛覆傳統認知
回望歷史上一撮壯烈的消防員
豆瓣8.6,今年院線上映的紀錄片,最喜歡的是它

TAG:数据分析 | 纪录片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