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未來交通的終局是「城市交通大腦」

自從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互聯網+」這一概念以來,已經一年有餘。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在各級政府以及企業的努力下,各種「互聯網+X」項目如火如荼地展開,雖有曲折,但充滿生氣,萬木爭榮。由於高德所處行業的關係,我本人接觸最多、同時也最深有體會的,就是「互聯網+交通」。

根據高德地圖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交通指數研究報告》,作為智慧城市大概念中的核心環節,「互聯網+交通」項目近兩年內在我國快速鋪開,尤其在一線及二線省會城市發展迅猛,從而帶動了二三線城市的全面快速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內的落地發展速度和規模,都將持續這種爆髮式增長。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浪潮中,「互聯網+交通」處於「排頭兵」的位置,這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情況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高枕無憂——現在無論是哪個細分領域的「互聯網+」建設,都面臨著一個同樣問題:把「區域網+」當作了「互聯網+」,核心的問題就是各自為戰,沒有數據之間的互相打通融合,形成了「區域網孤島」。雖然短期內頗有斬獲,但長遠來看存在著明顯瓶頸——數據之間沒有交互,也就無法互相協同,產生真正可靠的民生服務。如果把「互聯網+交通」整體比作一個人,那麼「區域網+」的問題不解決,這個人就缺乏神經中樞,我們所暢想的「城市交通大腦」也難以實現。

如何實現「城市交通大腦」,打破「區域網+」困局?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數據生態,即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交通管理部門都要成為同一個大數據生態的提供者,同時也都成為大數據生態的受益者。這樣才能跨界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打造真正的「城市交通大腦」。

當然,這種交通大數據生態的建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步步為營。

首先,今天已經能夠看到成果的跨界融合,通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數據生態緩解擁堵。舉個例子,大家日常開車出行,當然希望一路暢通。過去可能是交管局通過歷史數據,提前分析路況,然後通過手機簡訊提醒公眾繞開擁堵路段,這種方式的立足點是過往的數據分析,然後將這種靜態的解決方案提交給用戶;而現在,高德地圖已經可以根據用戶通過眾包模式貢獻的實時交通大數據,與交管局提供的實時交通大數據結果進行融合,實現對用戶出行路線的動態引導,幫助用戶隨時隨地繞行,躲避擁堵,實時告訴用戶現象和實時給用戶解決方案。這種變化,顯然得益於高德地圖、用戶和交管機構的數據協同。

分享一個廣州的實際案例。廣州天河體育場是恆大足球隊主場,每一個恆大足球隊比賽日,廣州交警都會有壓力,根據我們統計的歷史路況數據顯示,每個恆大足球隊的比賽日,天河體育館周邊都會非常擁堵。然而在2015年11月21日恆大足球隊進行亞冠決賽那一天,本來應該是一年擁堵之冠,但通過我們和廣州交警合作,進行了基於交通大數據共享、躲避擁堵等互聯網手段疏堵的聯合交通疏導,實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這一天天河體育館周邊的擁堵指數反而相比平時下降了44%,這就是大數據共享,互聯網+的力量。

第二步在更遠景的明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數據系統將會徹底解決擁堵。想要真正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更廣度的數據融合,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主導建設「交通雲」基礎設施,整合更廣泛的公眾數據——公交、地鐵、計程車、專車、自駕等各部分實時人流量、車流量,統一進行運力調度和人流引導,徹底解決擁堵問題。對於政府機構來說,這種改變尤其劇烈,過去他們承擔了繁重的管理職能,需要細化到方方面面,挑戰巨大;而在新的體系中,並不是不需要管理了,而是更多瑣碎的職能可以通過雲平台被分解到公眾層面消解,政府則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頂層設計中,更好地完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數據生態。

第三步面向長遠的未來,也就是未來交通的終局,我認為是打造「城市交通大腦」,這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理念發揮到極致的形態——大規模路網數據的統一調度管理,所有道路、車輛、乘客信息都接入系統,採集、調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腦」指揮完成:城市車輛基本都是無人駕駛;交通管理系統也不需要人操作,因為每一輛車的數據都在系統中,實時交互,實時調配;系統也是無形的,因為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那個時候你也感覺不到擁堵的存在一樣。如果擁有這樣的大腦,未來我們的城市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性將大大提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們所有的相關政府部門、企業、個人,作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數據生態的構成三要素之一,既是交通大數據創新的貢獻者,也是交通大數據創新的受益者。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所有人各司其職,共同努力。

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高德對於自身的定位很明確,專註專業於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務,同時將自身能力開放外延,賦能「互聯網+交通」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協助建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交通大數據生態。目前的高德提供了覆蓋全國超過360個城市的實時交通信息服務,已經成為當之無愧出行領域的「用戶標配」;而在「賦能」理念之下,高德已經同時成為了超過30萬互聯網應用的「應用標配」、超過70家交通管理部門的「交警標配」以及奧迪寶馬等多家車廠的「汽車標配」。

很顯然,光靠高德一家企業的綿薄之力還遠遠不夠,只有當所有人都參與進來,我們才能看得到「城市交通大腦」的未來交通終局。

推薦閱讀:

建立在數據上的「智能化城市」 將讓我們告別尷尬年代
上海知乎群VS北京知乎群,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兩種社群文化?
GIS與IoT的融合?
3 個詞,定義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智慧城市核心是什麼?智慧城市與信息化的區別?智慧城市忽悠了什麼人?

TAG:移动互联网 | 智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