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吵,受限制其實好處多多 | 頓悟

文/李少加 題圖/插畫師仍在命名中……

我用的是16G的手機,沒用多久就「受限」於空間太小,很快開啟「節約用bit狀態」,高頻率清理空間,包括但不限於刪除各種多餘視頻、照片、雞肋APP等等……

但是,再堅持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卻漸漸地從「空間受限」的囧境中領悟到了各種好處:

比如,謹慎攝像,照片里保留儘是精華;搜索記錄更省時省事省電;APP萬里挑一,尤其是治好了我的大型遊戲控……

總結一句話:無形中促使我優化了手機空間的管理,節省了海量時間

相比之下,128G看似「不受限制」的大空間反倒是個雞肋。

這事兒有點意思。

以往我們都會認為,那些擁有更高的學歷、名牌大學、名企背景、穩定高收入的工作、更高的顏值、家庭財富、人脈背景等等一系列優勢條件的人,必然遠勝於各方面平凡無奇的人。

按照通常邏輯,後者與前者競爭時,就好比在「受限制」的條件下與之比賽,那必然是凶多吉少啊。

但真實中是這樣么?

就好比我16G的手機比起128G的手機對於機主,其「最終效用」就一定更差么?

下面,我們一起探秘一下:所謂「受限制」,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又必然會產生哪些結果,對我們又有哪些啟示?

我們先從企業戰略競爭的角度觀察下:

有A、B兩家公司,前者是上市公司、資金雄厚、人才濟濟,後者是創業公司,缺錢缺人缺資源。

A、B是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儘管前者一個巴掌就可以把後者打倒)。

現在該行業有兩塊市場,一塊是主流客戶市場,利潤高,技術門檻高;另一塊是邊緣市場,利潤低,技術門檻低。

不用猜,A公司必然會進軍主流市場,而B公司毫無選擇,只能苟延殘喘的啃著邊緣市場。

緊接著故事會怎樣呢?

看過《創新者的窘境》一書的讀者就知道,隨著A公司的科研持續投入,主流市場必然會出現「技術過度滿足」的現象,利潤下滑;

而邊緣市場的B公司,為了滿足戰略擴張,必然會出現「破壞性技術創新」,將邊緣市場轉化為主流市場,並最終取代A公司的地位。

是否覺得不太可能?

上述情況就反反覆複發生在包括IT產業、通訊產業、數碼製造業、工程建築、生化醫療等諸多行業當中。

朋友們可能會問:A公司為何不在嗅到市場變味的時候就趕緊利用資源優勢殺回新興市場呢?

實際上A公司哪怕意識到了,想要採取這樣的戰略內部阻力也會非常大(通常是不可能),畢竟A公司需要養活眾多員工、回報股東,客觀上不可能選擇一個尚未成長(哪怕前景好)的市場。

等到市場風雲突變時,A公司的資源運作方式、組織結構、產品能力、新興市場運作經驗都已經完全跟不上B公司了。

這是發生在企業級競爭的情況。

「受限制」的劣勢公司會更有機會形成創造機能從而扭轉局勢

我們再看看對於個人,情況又會如何。

有A,B兩個高中同學,A考上名牌大學,畢業後在BAT,工作穩定收入高。

B只考了個普通二線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小企業做,工作差,也不穩定,B也曾經試圖應聘BAT等品牌企業,但皆因沒有名校、名企背景簡歷關都不過(受限制)。

那麼,B應當採取怎樣的策略方可趕上同學A?

他後續很可能會採取的合理策略有:

看準某前沿行業,利用業餘時間搶先一步投入學習實踐(缺乏學歷但不代表缺學習能力),等到前沿行業發展起來之後以其專家優勢一舉翻身;

又或者鍛煉某一專項技能,通過創造膾炙人口的作品、專利從而逆襲;

又或者從小生意做起,並體悟到以「金錢購買他人時間盈利」遠勝於「兜售自己時間」的創業真諦,慢慢白手起家……

對於這些極大可能發財致富的策略,難道名牌高校、名企背景的A的沒有想到么?

當然不是。

但對於擁有眾人艷羨高收入工作的A(此外還背著重重的房貸車貸),是很難捨棄這些並進行冒險的。

看到這裡,基本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了:

從內在邏輯來看,「受限制」這個看似不利的條件,其實卻能給個體施加必要的外部壓力,進而導致內在的無序、不穩定,而這一切,恰好是產生絕佳「創造力」、「專註力」的基礎

外在邏輯也很簡單,「受限制」的一方在採用常規策略必輸的博弈下,就唯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了。

用兵家的話來說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當然,現實社會中遠不至於動不動就「生啊、死啊」之類那麼殘酷就是了。

頂多也就是:過程很苦逼,結果很輝煌。

最有趣的是在藝術創作領域,乍一看好像大多藝術家們都飛揚跋扈、行事隨性而起,但在藝術創造時卻正好相反,他們比我們所有人都更明白「受限制」的好處

比如詩歌的押韻,其實就是一種限制。

我們熟悉的「五言律詩、七言絕句」看似受到了字數、韻律的「嚴格限制」,但反而得益於這種限制,詩人們開創了獨特的留白及想像的藝術之美;

又比如我們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印象派(粗獷、疾風畫筆)、野獸派(鮮明對比、平面化構圖)畫作,他們都有嚴格的「受限條件」,進而為藝術史持續留下不朽神作。

此外,因「受限制」而「被迫產生的專註力」也是我們做成某事不可或缺的

這一點,只要去過圖書館自習的同學就會深有體會:平時在宿舍、家裡沒心思學習,一旦到了圖書館,由於必須保持安靜、除了書之外沒有任何多餘的外部誘惑(比如舒服的沙發、電影、娛樂節目)、公眾約束力(大家都在學習,自己要不學習會感覺很異類)。

故而,在圖書館泡上兩小時,通常效率會高於在宿舍一天。

圖書館這類場所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受限制」

最後我們談論一個實用的話題,「受限制」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能否應用於實際中?

在李少加看來,至少有四點啟示:

一、少點牢騷,多點思考

前面已經諸多論述了,「受限制」並非不利條件,恰恰是鍛煉你創造性思維的好時機。故我們本就應該換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待一直以來「認為的不公平、不平等」(你認為處於優勢的人同樣可以吐槽他們沒有「選擇」呢),比如外貌不出眾、沒有好學歷、口才不佳、家庭背景差……等等。

換個角度,這些「受限條件」恰恰是公正世界給你安排的「加速成長的訓練器」,前提是你得認知到它的價值所在。

這種優勢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你擁有24小時私人圖書館,而那些出身好的孩紙們卻得在充滿遊戲機、美食美女的房間里學習,你說參加高考時誰勝出的概率大?

二、通過「自我限制」優化創意

前面論述了,「受限制」能夠使個體更容易催生出「創造張力」,故而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利用這個張力啊:

比如,寫份產品方案PPT只能限制在10頁,最終的成果可能會更突出重點,言簡意賅;

甚至嘗試0預算做推廣、不超出500字做讀書筆記、只用鉛筆手繪產品原型、只用花瓣拼湊繪畫等等……

大可天馬行空嘗試各種新鮮的「自我限制」,往往能產生讓你驚喜的結果。

三、通過「自我限制」提升專註力、加速成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遇到「成長瓶頸」或者安於現狀時(這在現代社會中可不是件好事),大可主動利用「自我限制」提升專註力、加速成長

比如,想提高英語能力,大可限制自己每天晚上只能用英語跟人溝通或寫作,看美劇不顯示字幕等等;

又比如,看書時注意力渙散,可以給自己定個限制目標,一小時內看完某章節,在這種外在時間壓力下能讓自己更為專註;

又或者,限制自己沉溺於毫無意義的娛樂的時間,只有當完成一些有成長價值的事情(看一本書,學到新的技能)時再允許自己娛樂等等……

四、通過「自我限制」降低幸福的閾值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對物質刺激的產生的愉悅感效用會隨著時間流逝迅速趨於平穩。

換句話說,你買套200㎡的房子比起100㎡的房子(夠用)會讓你high上幾天,但沒過多久,也就那樣了。

同理,那些品牌服飾、高端餐飲也有類似的效果。

不幸的是,這些「高級消費」還會讓你的幸福閾值急劇上升(意即未來需要更多的物質投入才能獲得同等的幸福感)。

如果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富翁,那麼,對物質消費「自我限制」、合理消費可能是保持長久幸福的訣竅。

不然可能就得更努力工作、加班賺錢(降低生活質量)來為自己的衝動買單了。

當然,最後一點跟創意、創造力、專註倒是無多大關係了。

作者:李少加

公眾號:少加點班

想必你也覺得世上充滿蠢事,所以忍不住想要出來糾正

授權轉載請於本公眾號聯繫本人


推薦閱讀:

《歡樂頌》與《未生》之外,給職場人的一點建議
人為什麼一定要走彎路
譯 | 他的一生,改變了世界(二)
長假之末,知識消費者沉澱下的多是失落
有一種修養,叫胡歌

TAG:职场 | 学习 | 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