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人才誠可貴,法度價更高
蜀漢建炎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捲雍涼三郡,一片形勢大好。可是在關鍵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諸葛亮卻不用宿將魏延、吳懿,而將參謀出身的馬謖委以重任。
結果馬謖只知道沿襲兵法「置死地而後生」,上山紮營,卻被魏將張郃截斷水源,被迫與五萬魏軍步騎大戰慘敗,上萬精兵只逃回千餘人。諸葛亮主力十萬大軍因此進退失據,被迫撤軍,這次轟轟烈烈、同時也是機會最好的北伐,就此失敗。
對馬謖的處置上,多數大臣都認為馬謖既然已經誠心悔悟,理應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諸葛亮卻不顧兩人私交深厚,堅決要將馬謖處死。對此決定,就連諸葛亮後來的接班人蔣琬都竭力反對而無果。
即使十分推崇諸葛亮的後世史家習鑿齒,也對此事不以為然,認為蜀漢僻陋一方,人才匱乏遠難比曹魏,還殺戮馬謖這樣的俊傑,實在不是智者所為,難怪諸葛亮北伐無功,不能成就大事。
【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那麼,諸葛亮殺馬謖,當真是浪費人才、殺錯了么?
以馬謖的才能,被斬可不可惜?當然可惜之極。馬謖其人,是荊襄名士馬良的弟弟,自幼才器出眾,諸葛亮不顧劉備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將他引以為知己,重用為心腹。諸葛亮南征,馬謖獻「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計,諸葛亮納其策,赦免孟獲、收服蠻人之心而平南中三郡,為北伐大業穩定了後方。
蜀漢丞相參軍馬謖
因此,馬謖幾乎可以說是此時蜀漢政權,唯一可以與諸葛亮平等交流的人,不止是獻上平南攻心之策,諸葛亮從之果收奇效;而且兩人還時常通宵達旦,聯床夜話,談論軍謀戰略,暢想未來宏圖。論馬謖的才智,即使後來同樣以應變敏銳著稱的名相費禕亦不能及,更勿論有威重而無捷才的嚴正君子蔣琬了。
所以對諸葛亮因街亭戰敗,揮淚斬馬謖之舉,蔣琬也好,習鑿齒也罷,都極不理解。蔣琬就認為,「當年城濮之戰楚軍戰敗,大將子玉(成得臣)以戰敗罪被殺,晉文公因此大喜。天下未定而先殺掉馬謖這等智計之士,豈不可惜之極?」
畢竟蜀漢人才難得,歷史上也有無數敗軍之將,戴罪立功,知恥而後勇的先例。比如春秋時秦穆公,對崤之戰全軍覆沒的敗將三人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不加懲處反而委以重任,終於在三年後的王宮之戰大敗晉國,一雪前恥。
其實,對諸葛亮此番做法,他們的非議,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諸葛亮不是不珍惜馬謖的才幹,也不是不相信馬謖經歷這番教訓後肯定會痛定思痛的決心,未來可以將功贖罪、給蜀漢做出巨大貢獻的能力,而就是因為馬謖和自己關係太好,又是違背眾將之議,任用他去守街亭的,所以此番兵敗後,才非殺馬謖不可。
晚清名相李鴻章曾言:「欲做大事,尋替手為先。」此時諸葛亮四十七歲,對古人來說已並不年輕,同樣到了需要考慮自己事業接班人的年齡。比他小九歲的馬謖,就是諸葛亮栽培多年的最佳人選。
至於諸葛亮歷史上的接班人蔣琬,具體年齡雖不可考,但可確定與諸葛亮至少同齡甚至更加年長,只是個在馬謖已死、諸葛亮早逝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過渡人物,絕不會是諸葛亮的最初選擇。
(東吳名臣潘濬是蔣琬的表弟,未滿或接近30歲時被劉表任命為江夏從事,劉表死於208年,當時諸葛亮27歲。則潘濬多半比諸葛亮年長,作為他表兄的蔣琬年紀就更大了,接班時大致55-60歲,去世時已經65-70歲。)
蜀漢大司馬蔣琬
為什麼明明有魏延、趙雲、吳懿這等宿將可用,諸葛亮卻力排眾議,一定要用之前並無軍事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呢?就是為了培養馬謖在軍中的威信,給將來接班成為蜀漢執政官做準備。
身肩如此重任,馬謖卻把事辦砸了。他違背諸葛亮戰前部署,擅做主張令大軍兵敗,而且違背軍法、臨難脫逃,罪證確鑿。馬謖在蜀漢將士心中的威信已經垮了,辜負的不止是諸葛亮對他的信任,更是將來託付以軍國重任的期望。
諸葛亮一向執法必嚴,罰必有據,以用人失察之罪引咎自貶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將軍,正體現了敢於承擔錯誤的偉大人格。如果他這回赦免了一向恩若骨肉、情同兄弟的馬謖,那不是有私卻也有私,是為國惜才卻也成了為己徇私,又怎能令蜀漢上下一致心服呢?
所以諸葛亮只有大義滅親,斬殺馬謖以行軍法,方可彰顯自己的軍令嚴明和大公之心,威懾百官,穩定朝局,安撫人心。
比起號令朝野令行禁止,文武百官團結一心,令蜀漢在新敗之時政局穩定這個全盤大局,則馬謖本身才能再高,悔悟之心再真誠,如果他活著將來又可能給蜀漢做多大貢獻,終究也只是次要之事。
殺馬謖時,豈止是十萬大軍為之流淚,諸葛亮又何嘗不是心痛如絞呢?既是失去了一個一向賞識器重的知己,也是國家失去了一個難得的人才。可是,沒有辦法,無論君臣將相王侯,誰都不能凌駕於國家社稷之上。
所以,諸葛亮才教育下一個接班人蔣琬說:「孫武用法嚴明而制勝天下,在四海分裂、兵戈相爭的亂世,如果因人廢法,何以討賊?」
【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蜀漢丞相諸葛亮
幼常,幼常,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社稷不負卿!
這個世上總有許多迫不得已的決斷,是明知損失慘重,也必須一條道走到頭的。
狂風呼嘯,驚濤裂岸,時代大潮翻湧而過,不時發出巨大的轟鳴,氣勢磅礴不可一世耀武揚威碾壓過一切,沖向沒有人能預言的遠方,徒留下河灘上無數渺小的卑微的支離破碎卻還閃著光的屍首。
歷史星空何等浩大,一個人的力量又何等渺小,其實也沒有什麼人的生死悲喜,當真值得他人長久駐足。再偉大的英雄,身後不過是一缽黃土;再輝煌的功業,留下的不過是幾頁史書。
這種情緒走到極致,就是「皇圖霸業,皆歸塵土,成王敗寇皆是空」。
在人生的重大選擇面前,多少人缺乏勇往直前的鬥志,多少人沒有決斷勇氣,去勇於面對這種「空」的感覺,而是猶豫畏縮,最終選擇了放棄和逃避。馬謖自負天下之才、無雙國士,兵敗之時棄軍而逃,便是在人生最重大考驗時,做了可恥的懦夫。
而諸葛亮卻不然,他同樣明知道是「空」,卻還要勇敢去直面慘淡的命運,去「知其不可而為之」,以一州之軍抗天下之力,正是從由初出茅廬的「看山是山」,經過白帝託孤時的「看山不是山」,再到揮淚斬下知己人頭,傳首全軍的那一刻,終於摒棄了一切功利考慮,進入更高層面的「看山還是山」,於是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之嘆。
蜀漢弱小,蜀漢會亡,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操守卻輝耀歷史時空,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永不可分割的歷史財富。——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狐狸會每天給您發送關於歷史和武俠的相關好文。
推薦閱讀:
※諸葛亮沒有腿疾,那他指揮打仗時為何都要坐輪椅?
※孔明說不伐魏20年蜀國必亡, 而劉嬋卻守了29年?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想通過自己的各種盡心儘力的正面性作為,有意把自己在百姓中塑造成一個政治明星嗎?
※此人是諸葛亮百戰百勝的重要棋子, 最後被害,死因一直是個謎
※228年四場戰役,解析三國戰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