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變魔術的6個步驟

文|鮑捷,發佈於2016年6月18日

現階段的Fintech主要分為互聯網金融和智能金融兩塊。其中互聯網金融以IT和FA形式為主,它解決的是「如何讓交易方在平台上發生交易機會」的問題。目前國內已經存在大量互聯網公司。而另一塊,智能金融,也就是用AI來做金融,在國內則有待發展。文因是從去年開始做智能金融方面的事情的。

過去一年我們接觸了許多金融界的人士,從風險投資到孵化器,從券商到私募,從銀行到交易所,涉及許多領域。我們發現,金融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價值判斷」和「風險評估」兩個大問題上。以前,傳統做金融的方法是憑藉經驗和人脈來做價值判斷。那麼機器能不能變魔術,替代人做出價值判斷和風險評估呢?比如說告訴機器一些因素,然後它自動告訴你這件事成不成。其實市場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探索者,但是最後我們發現,短期內這是無法實現的。

現在流行兩個概念,互聯網券商和機器人投資顧問。互聯網券商就是把原來人做的工作,分擔給機器做一部分。然而現在所謂的互聯網券商,只是把一些業務放到了互聯網平台上,其實這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券商。而對於機器人投資顧問,金融圈則大部分持懷疑態度——從在物理世界獲取信息到作出價值判斷,這裡面有許多鏈條,可否用機器生成,其中的一些工作可否用機器承載。

讓機器人變魔術,需要經過六個步驟,從物理世界走到魔術。

第一步是把物理世界的信息變成機器能夠處理的數據,比如說我們訂閱的中國證券報、信息報。

第二步是從「臟數據」到「乾淨數據」。新三板的材料中有很多掃描件,這就屬於是臟數據。大量的公告是不規範的PDF,機器無法處理。還有一些財務數據,用不規範的表格表現,這也屬於是臟數據。目前我們在把臟數據變成乾淨數據這個環節做得還不錯。Wind、Choice、Bloomberg就屬於是在乾淨數據的層面。

第三步是從乾淨數據走到實體數據。乾淨數據的處理中國做得很好,但再往上走就做得不好了。像CBInsights、Mattermark、DataFox都屬於實體層面。

第四步是從實體數據到圖譜數據。在實體背後做推理,發現他們的隱藏關係,也就形成了知識圖譜。美國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圖譜的層面。比如做的最好的Palantir能讓人按照自己的邏輯來進行投資。比如Kensho,嘗試用機器去回答一些問題。

第五步則走到了業務邏輯上。我們需要表達一種業務邏輯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工具來幫助表達。比如我們從Wind中導出數據的時候,每次都是按照一種特殊的方式,一個特定的excel模版,最後按照一定的方法變成投資報告書,這也是一種邏輯。在數據填充上,機器就可以做一部分人的工作。人的洞察(insights)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但是我相信二八定則也同樣適用於這裡,人的洞察是不可替代的,但不是多數時間在做洞察。

第六步,變魔術還是要依靠人來變。

討論片段

鮑捷問:怎麼看待機器人投資顧問?

  • 王叢(文因互聯CKO):如果要是真做出來就自己去賺錢去了。其實現在的技術達不到這個程度,像Kensho被高盛收購之後也聽不到什麼動靜了。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給投資人一些幫助,對公司進行立足於技術的輔助,不做強邏輯的推理,比如說把上下游的信息列出來,然後讓投資人自己去做判斷。

鮑捷:用搜索主要做什麼?

  • 蔡策(函數資本合伙人):主要用來看股東。再比如說我想查可以做積分管理的企業,在傳統的工具里無法搜索,但在文因就可以看。用文因搜積分管理的企業,搜出16家,有11家是對的,這已經很有價值了。否則在傳統工具里,我要肉眼去從3000家企業里搜。把基礎做好就可以。三板市場很窮,直接收費很難,但語義化搜索的切入點很好。而二級市場主要靠資金博弈,價值分析的工具難有大用。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社會學—未來新興學科?
千里之外取人貞操要還是不要
實事求是談金融報告自動化
由蘋果跳去特斯拉,六個月後又去了谷歌,從拉特納看為什麼AI人才流動如此頻繁
大佬們都偏愛 AI,看搜狗、Facebook 的黑客馬拉松上都有哪些項目

TAG:金融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