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遊戲對於孩子的意義嗎?
我們都知道,小孩很愛玩遊戲,當然,我們大人也愛玩遊戲,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遊戲,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不過遊戲對成人和孩子的意義是不同的,遊戲對孩子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遊戲就是孩子的存在方式。
孩子用遊戲賦予生活以意義。生活對孩子而言本來很辛苦,因能力有限,諸如穿衣服等簡單動作都能折騰他們半天。但孩子修改了現實,以幻想的方式構造著世界,用遊戲將陌生的、充滿挑戰的客觀現實與自己的成長與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完美的解決了適應衝突問題。
成年人眼中司空見慣甚至厭煩的事兒到孩子那都成了百玩不膩的遊戲。對出生不久的新生兒來說,練習眨眼睛、抬頭就是遊戲;對於1歲左右的學步兒來說,蹣跚學步、擺弄球球就是遊戲;對2、3歲的幼兒來說,自己用筷子吃飯就是遊戲;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背個小書包上學就是遊戲。就這樣,孩子輕鬆的生活在他們喜歡的現實以外的另一種現實。
遊戲對孩子來說絕不僅僅意味著「玩」,他們在遊戲的忘我投入中去體驗著我,體驗著世界。遊戲對孩子的具體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遊戲促進孩子神經、身體、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遊戲能夠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研究發現孩子在遊戲時會激活新大腦皮層(大腦的思考核心)和杏仁核(大腦的情緒核心),並同時將這兩個核心區域聯繫在一起,從而加強孩子自我激勵行為和創造性思考。
孩子在運動中試驗自己的身體,跑步、爬山等活動發展了孩子的大肌肉運動技能和身體控制能力,搭建積木、拼圖鍛煉了孩子的精細動作技能和手眼協調能力,騎車、跳躍等促進了孩子的距離判斷能力提升,這一系列成長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自信,將身體發展和動作提升轉化為積極的自我認知。
遊戲為孩子提供了發展思維能力、創造力、語言能力的機會,比如搭積木等結構型遊戲就能夠發展孩子的空間知覺與建構能力,有學者通過蹤研究發現兒童在幼兒期搭積木的水平越高,初中時期的數學成績就越好,這是因為早期搭積木所培養的空間知覺能力對學習初中代數、幾何有促進作用。
2、遊戲為孩子提供自我定義和興趣表達的方式,並形成獨特的個性
利用遊戲、業餘愛好這種形式來進行身份認同和興趣表達貫穿了人生,當孩子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具備這種能力,他們逐漸清晰的性別角色意識和個性特點會通過遊戲類型的改變反映出來。
比如,男孩比女孩更活躍更鬧騰,更熱衷於冒險性的戶外活動,女孩子相對偏向安穩點的遊戲活動。室內遊戲呢,有的孩子會樂此不疲的玩搭積木、拼圖這些結構型遊戲,而有的孩子更喜歡玩過家家這樣的角色遊戲。總之,遊戲帶給孩子們表達自我的無限可能性,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以獨特的方式各取所需、自娛自樂。
楚楚2歲出頭,在戶外遊戲中已表現出膽子大的特點,比如運動器材的選擇,她更傾向於有點刺激性的。有的動作連比她大三四歲的孩子都不敢做,但她卻樂此不疲。
比如下面這個視頻,她在玩單杠的時候,常和她一起玩的鄰家女孩(上小一)就跟我說「王令儀以後可以當演員」,「因為她好會爬」...這恐怕是武俠片動作片看多了,覺得演員都很會上躥下跳吧。
3、遊戲是孩子與他人建立聯繫的載體,是獲得社會規則並融入群體的手段
孩子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遊戲與父母、老師和小朋友建立關係,並且從他們身上逐步學習到群體遊戲的規則和技能,比如輪流說話、分享合作、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隨著遊戲的複雜性升級,遊戲規則也越發複雜,孩子也逐漸習得相應規則。
比如躲貓貓,剛開始簡單的形式就是用手或拿個單子捂住臉,遊戲規則只涉及到輪次轉接;
當躲貓貓演變成更大範圍的尋找,遊戲規則就會擴大到更清晰的角色定位(找與躲)、更明確的目標(找到)、更複雜的策略(地形判斷與路徑規劃)。因此在遊戲提供的情境,孩子不但學到了輪次轉接這樣的具體規則,也在不斷深化對規則本身的認識。遊戲本應是孩子生活的最主要部分,可現實是人們經常會反對遊戲,將孩子的遊戲時間用來培養一些「務實」的技能。
因為本領恐慌造成的現實不確定感讓我們經常失去了創造夢想和欣賞樂趣的本能,從而會不自覺的抗拒遊戲或者其他任何形式表現出的大眾價值尺度下的「消極因素」。
然而遊戲中充盈的興趣、自由、主動、創造、幸福等意蘊恰恰就是抵禦現實煩擾的靈丹妙藥,也正因如此,很多組織都在提倡工作遊戲化。限制孩子的遊戲,這無異於奪走了孩子在面對複雜現實時獲得勇氣與自信的來源與依靠。
更多內容,敬請期待微信公眾號:親子蹦躂 qinzibengda
原創文章歸親子蹦躂版權所有
謝絕任何組織、機構和個人的擅自轉載和二次修改
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並回復轉載
推薦閱讀:
※德國經典繪本,專註力觀察力記憶力鍛煉,幼兒的思維體操
※《我的爸爸叫焦尼》:向全世界宣布,我愛你!
※驅蚊液橫評:成分、效果、安全性
※(二)最容易錯的10個育兒問題,你能答對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