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會沉迷於虛構?

讀小說有什麼用?

以前看到一種清新脫俗的說法講讀小說的用處:讀小說是為了能夠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這說法乍一聽不好理解。

如果我想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本小說,或者說不存在「講述」呢? 舉個栗子,《盜墓筆記》全篇採用第一人稱視角,作者卻是全知的,可以盡量安排情節讓吳邪得知更多的故事真相,但即便如此,這部小說還是落下了太多無法填補的「天坑」。

生活是每個人沒有「作者」規劃的第一人稱直播,很多時候它缺乏完整的因果鏈。我們要麼是局外人,要麼只是一小部分的參與者,所經歷的往往是一個「故事」的片段,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的中間都穿插著無數無關的事情,很多人也只能是沒頭沒尾地乍現一刻。

另一方面,由於每個人的身份所限,不同人的經歷、所思所想,是我們很難用自己貧乏的經驗填充起來的。

如果從來不存在講述,沒有一個吸收了各種資料然後整理加工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出來的講述者,我們便很難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們不會理解種種看起來正常的行為發生的原因,人類世界大量的故事流傳,早已經慢慢消解掉了我們和從未接觸過的人群、從未經歷的事之間的巨大陌生感。諸如小說一類的規整講述,則更重要地填充了事情里的演變邏輯。陌生感的消除,便意味著我們擁有了可能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狀況的能力。

《人類簡史》里說,虛構,在整個人類進化意義上甚至都有著相關重要的地位。

人類能夠相信虛構的能力,願意相信一個虛無的概念所代表的意義,並信以為真,為生活所用,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用虛構的概念替代個體經驗碰撞時的陌生感,虛構的內容便能構建出一個利於交流的平台,只有整個虛構的體系建立起來並得到大範圍的共同確認,跨區域的商貿往來、工作分工、國家行動等等才可能實現。因為這些行動的完成都有賴於一個重要的虛構概念——金錢、信仰、和本尼迪克特所說的「國家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中國」到底是什麼?這塊雄雞所代表的土地?是否包括雄雞上的人群?是否包括飲食習慣、風俗傳統?我們真的很難說「中國」在實體上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中國」是虛構的,但這個虛構被世界知曉,並願意採用,有了這個虛構我們也便有了能調動一個族群力量的「國家榮譽」等等。

回到講述,講述一方面消解著讀者和年代之間的陌生感(歷史書的『講述』方式常常很難讓人對一段歷史產生一個清晰的印象)、和所描述人群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消解著現實意義上的讀者之間的陌生感。

虛構的作品同樣在構建一個個對話語境,一群人說著你完全無法理解的話,你可能只需要讀一本書便能加入其中。無論你走到哪裡,可能都能遇到可以對《紅樓夢》發表自己的看法的人。 但八卦、音樂一類的事物似乎也在取代講述的這種作用——它們實現了用一種更簡便省力的對話方式來消除人們之間的陌生感。例如公眾人物的八卦激起的無數討論。

我們之所以要對明星的家長里短不停地圍觀,便在於一種熟悉的感覺——我們的同事離婚,我們肯定要議論好多天,但這種議論只能是小範圍的。而公眾人物,則是我們每個人,都所熟悉的「身邊人」,這和圍觀同事離婚本無區別,只在於明星的「熟人」太多,藉助明星,十幾億人完成了一次對話。

圍觀破碎的現實,便等同於閱讀未經認真整理便講述的故事,它無法展現整個故事鏈條的諸多細節的。如果存在《張靚穎婚姻始末》這本文學作品,它可能遠比不斷刷新新閱讀數據的微博話題#張靚穎#要更讓人真正理解前因後果是怎麼一回事。 這就是虛構的意義。

不管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他們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時,其故事本身也能成為對話的加持:一個故事會充滿各種細節、隱秘細膩的描寫,這加深著對話者之間的對話深度,對話者可以藉助這個語境去探尋對方那些不易直接探知的屬性。比如,詢問一個人對賈寶玉這個人物的看法。 但是恐怕回答我們為什麼如此沉迷於虛構故事,最令人信服的理由還是現實太貧瘠了。 電影的實現讓生命延長了三倍。我們都不得不在大多數時間裡〈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而你觀看的每個劇本指南都會告訴你,故事要從陷入困境開始的,陷入困境的人物要積極地逃脫困境——每個故事都開始於非常態。

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條人生脈絡清晰地鋪展在面前,忽略了各種無意義的等待,只剩下最燦爛的片段,這當然讓人神往——人都是想再活幾百年的,我們也都在想方設法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以為這裡面總會有意義所在。

————

讀書公眾號一晌貪歡(pereader),歡迎關注。

weixin.qq.com/r/-0gkPH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第二代 iPad Mini 上的讀與寫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作品?讀他的作品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6月優秀筆記_王不二_《白夜行》
那些印象深刻的書們【第六季·名著】

TAG:小说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