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諮詢」?哲學家如何走出書齋直面「靈魂的迷路者」?

編者按:本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歐陽謙教授於2012年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一篇論文,主要探討了哲學作為實踐的現實效用——哲學諮詢。慧田君刊載此文僅用做學習交流分享,轉載者請註明來自哲學愛好者公眾號「zhexue-ht」。

在今天這個商業化的社會中,在一個講求實際效應和兌現價值的現實中,哲學的應用性或者說效用性始終就是一個問題。為何「哲學無用論」可以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哲學自身往往與現實脫節。

一方面,與現代科學技術相比,哲學顯然沒有實際的用處而只能甘拜下風;另一方面,自中世紀以來,哲學就逐漸地走進學院圍牆而完全學術化,很少為世人提供實踐的智慧。

在今天,哲學基本上就等同於學術研究,它只是存活在大學課堂、學術研討會以及理論出版物中。當然,哲學家們也並非生活在世外桃源,他們也在積極地回應現實變化,也在不斷尋求哲學的突圍之路。

作為現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的主流,現象學、分析哲學、結構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根據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的概括)都在試圖改造哲學並發揮哲學的批判作用。

但是,在現代人愈發突出的精神健康問題面前,在幫助人們應對日常生活的思想困惑方面,如果與當下流行的各種心理治療(還包括藝術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談話治療等)相比較的話,這些哲學依然是與日常生活脫節的。哲學起初所具有的思想治療作用,在今天的哲學中間是難覓蹤跡的。

於是,在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近些年來興起了將哲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問題的「哲學諮詢」。作為應用哲學的當代發展形態,「哲學諮詢」能夠擔當起實踐哲學的重任嗎?

按照活躍在美國的「哲學諮詢」重要代表L. 馬利諾夫的樂觀展望:

「我們要想過上自由的生活,就要取決於我們的政治制度以及我們對於自由的堅決捍衛;我們要想活得長壽,就要取決於我們的基因以及我們的健康醫療質量;我們要想擁有理智的、高尚的、正直的、快樂的和美好的生活,就要取決於我們的哲學以及我們的哲學實踐。用思想來審視我們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也是可以企及的生活。讀柏拉圖吧,不用吃心理醫生的藥丸!」①

簡單地說,「哲學諮詢」就是運用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種種困惑。在加拿大從事「哲學諮詢」的P. B. 拉伯(他是第一個以「哲學諮詢」作為研究選題而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曾經用幾個「不是」來界定「哲學諮詢」:

它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它不是哲學的教學,它不是一種心理治療,它不是一種科學的嘗試,它不是一種隨意的交談,它不是一種宗教活動。

從肯定方面來講,哲學諮詢就是哲學的實踐活動,就是利用各種哲學方法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尤其是一些思想觀念問題。按照蘇格拉底的古老遺訓,哲學家就如同一個助產士,他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達到理智的判斷②。

對於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都習慣於向別人求教,這應該是各種思想諮詢的原生形態。非嚴格意義上的諮詢是在日常生活中向父母、長輩、老師、朋友請教,過去還可以求教於那些智者、聖人、牧師等知識精英。

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得愈來愈快,許多事情變得愈來愈複雜,就連父母、長輩、老師、朋友們也感到無所適從;與此同時,智者已經不存在,聖人也被打倒,牧師的作用大大減弱。

我們只有向專業人士請教,於是各種諮詢行業快速興起。無論是個人的戀愛婚姻家庭事務還是我們的職業選擇和投資理財等活動,都需要求教於職業諮詢師。

正是現代社會的商業化過程滋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催生了各式各樣的諮詢服務形式。其中,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最為火爆的諮詢業務,因為現代人有太多的焦慮、沮喪、孤獨、絕望等消極情緒需要克服。

心理諮詢既然可以憑藉一些哲學理論而通行無阻,那麼哲學家為何不直接出手來應對愈加嚴峻的精神健康問題呢?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認識背景下,一些有著哲學實踐志向的學者開始推出自己的「哲學諮詢」項目,嘗試著將哲學應用到個人日常生活以及群體人際關係等問題上面。

哲學開始以思想諮詢和生活顧問的姿態介入普通人的生活,如幫助一個婚姻失敗的女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讓一個企圖自殺者放棄自毀生命的念頭,為中年人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協助公司構建企業文化等。

在「哲學諮詢」的活動中,哲學就這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問題進行親密接觸,從而顯示出了哲學智慧原本就有的實踐取向。

因為實踐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應用,對於「哲學諮詢」當然就有不同的叫法,比如使用「哲學諮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哲學實踐」(Philosophical Practice)、「哲學顧問」(Philosophical Mentoring)、「哲學指導」(Philosophical Guidance)、「哲學輔導」(Philosophical Coaching)、「哲學商談」(Philosophical Consultation)、「哲學治療」(Philosophical Therapy)、「臨床哲學」(Clinical Philosophy)、「實驗哲學」(Experimental Philosophy)等。

不過,比較普遍的叫法還是「哲學諮詢」和「哲學實踐」。當哲學開始走出教室和書齋,放下孤芳自賞的姿態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問題的時候,首先就會引起普通人的懷疑:哲學真的可以為個人和社會的精神健康問題提供有用的解決方案嗎?哲學可以作為一種諮詢服務而產生實際的效益嗎?

其次,「哲學諮詢」還會遭到心理諮詢從業者出於職業利益的反對:哲學諮詢師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而不能辨別嚴重的心理疾患,自然就會誤導或者耽誤病人的治療。

最後,「哲學諮詢」也得不到學院派哲學家的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哲學的實際應用勢必會導致哲學的庸俗化。因此,「哲學諮詢」從一開始就要極力為自己的功效和定位進行證明。

「哲學諮詢」一直宣稱它是對古老的哲學實踐傳統的復興,是對「蘇格拉底對話」的傳承,那麼傳統的哲學形態在今天能夠復活嗎?長期以來,哲學在現代學術體制下已經變成從書本到書本的學問了,它能夠讓思想與生活重新對接嗎?

事實上,哲學諮詢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與心理諮詢划出一條界線。從目前哲學諮詢採取的方法來看,它很難與心理諮詢完全區別開來。就諮詢的手段方法而言,今天的心理諮詢往往也使用大量的哲學內容,不少心理諮詢其實就是一些哲學實踐的變種。

如存在主義治療,就是應用存在主義理論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認識到自己的自由和責任,讓人勇於面對自己的生活選擇和現實困境;就諮詢的對象而言,有些「來訪者」(Visitor)的情況往往就處於一種模糊狀態,比如面對一個企圖自殺的人,究竟是哲學諮詢有效還是心理諮詢有效呢?這裡就有一個「諮詢」(counseling)和「治療」(medication)的區分問題。

哪些心理問題只是需要諮詢而已?哪些心理問題還需要進行治療?加拿大的哲學諮詢師P. B.拉伯認為,精神健康問題大多數可以通過諮詢得以解決,其中需要治療的僅占很小的比例,當然還有一些心理問題既需要諮詢也需要治療。

可以這樣說,「哲學諮詢」主要處理的是由於思想觀念衝突而引起的困惑和矛盾;「心理諮詢」則偏重於精神障礙的治療,這些障礙往往因為心理上形成的各種「情結」(complex)而起。

再簡單一點說,「「哲學諮詢」是在意識層面進行的思想交流,「心理諮詢」則更多的是在無意識層面進行的動機分析」。

因此,哲學諮詢師總是強調說,「調解是深思而不是治療」(Mediation means meditation,not medication)。

在哲學諮詢與心理諮詢之間,大體可以做出以下的區別:

  • 首先,「哲學諮詢」採取的形式是「對話」(Dialogue)而不是「診斷」(Diagnosis),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是平等的,不存在指示與服從的關係。
  • 其次,「哲學諮詢」不是把來訪者(Visitor)看作病人,而是看作神智健全的人,可以進行交流對話的意識主體。「哲學諮詢」的基本形式就是在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展開一種自由和充分的對話。
  • 再次,哲學諮詢師不是居高臨下地講一通深奧的哲學道理或者簡單地用柏拉圖或康德的觀點教誨來訪者,為來訪者提供一些現成的答案,甚至代替來訪者做出選擇。
  • 最後,與心理諮詢最大的不同在於,「哲學諮詢」絕不糾纏來訪者的隱私和過去經歷,不需要躲躲藏藏地進行私密性的談話,而是可以在公共場所進行探討,啟示來訪者以面向未來的態度作為積極改變生活的重要原則。

因此,除了一對一的談話,哲學諮詢也可以在一個團體中進行(比如有政府諮詢、公司諮詢、兒童諮詢等形式),在法國等地所推行的「哲學咖啡館」活動就是一個明證。

作為一種應用哲學或者實踐哲學,「哲學諮詢」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般認為是德國學者G. 阿申巴赫(Gerd Achenbach)率先舉起了這面旗幟。他於1981年在科隆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稱為「哲學實踐」(Philosophische Praxis)的諮詢機構,並公開打出「哲學諮詢」的招牌。

他還成立了「德國哲學實踐協會」(The German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經過一定的發展後又改名為「國際哲學實踐協會」(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ur Philosophische Praxis,IGPP),這個協會以推廣「哲學諮詢」為宗旨,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並創辦有理論刊物Agora(原意為古希臘的市民辯論會場),後正式更名為《哲學實踐雜誌》(Zeitschrift fur Philosophische Praxis)。

在他發表的重要著作《哲學實踐》(Philosophische Praxis)中,阿申巴赫提出「哲學的生活諮詢」可以作為心理治療以外的一種選擇。隨後,「哲學諮詢」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起來。

在美國,哲學諮詢師馬利諾夫發表了《要柏拉圖不要靈丹妙藥——哲學在日常問題中的應用》(Plato,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哲學實踐》(Philosophical Practice)等著作;

在加拿大,P. 拉伯推出了《哲學諮詢:理論與實踐》(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哲學諮詢中的問題》(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等著作;

在英國,諮詢師T. 利波恩(Tim LeBon,英國實踐哲學協會主席)發表有《智慧的治療》(Wise Therapy)一書。其他比較活躍的哲學諮詢師還有S. 舒斯特(Shlomit Schuster),其代表作是《哲學實踐:一種諮詢與心理治療的另外選擇》(Philosophy Practice: An Alternative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法國人M. 蘇特(Marc Sautet),是「哲學咖啡館運動」的推動者,代表作《蘇格拉底咖啡館》(Un Café pour Socrate)。

他們紛紛建立了各種以「哲學諮詢」為名的諮詢機構,並且陸續成立了相關的專業協會,如德國的「國際哲學實踐協會」(IGPP)、美國的「美國哲學實踐者協會」(APPA)和「美國哲學、諮詢、心理治療協會」(ASPCP)、加拿大的「加拿大哲學實踐協會」(CSPP)和「英美哲學實踐協會」(AASPP),另外還有「挪威哲學實踐協會」(NSPP)、「以色列哲學諮詢協會」(ISPI)等。

這些協會定期舉辦會議進行同行間的交流,並且開辦了專業性的哲學諮詢在線網站。1994年,在加拿大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哲學諮詢大會,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多位哲學家和諮詢師參加了這次會議,並發表了他們最新的實踐成果。近些年來,在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建立起了一些「哲學諮詢」機構。

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諮詢」的興起與現代人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在西方國家大行其道,使得西方社會幾乎變成了一個「治療化的社會」(therapeutic society)。

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類型愈來愈多,一方面與人們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面也與精神病醫生的職業利益驅動有關。

根據一個美國精神病學分類的統計資料:1952年計有112種精神病;1968年增加為163種;1980年是224種;1994年就變成了374種。上世紀80年代,精神病專家估計每10個美國人中間有1個精神病人;到了90年代,已經變成了每2個美國人中間就有1個精神病患者③。

還有,在我國大陸地區,2011年曾經有新聞媒體發布了相關機構的一個研究報告,稱中國大約1.3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按照這個統計,豈不是每10個中國人中間就有1個心理疾病患者?

當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確實能看到種種心理問題,儘管人們的物質慾望得到了較多的滿足,但是人們的心理卻不斷地出現問題。

當科技文明動搖了上帝的威信之後,當教堂牧師的作用被淡化之後,感到焦慮和沮喪的人們只好求助於心理醫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諮詢」以一種返本開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以「對話」方式開創了哲學的實踐形態,其宗旨就是通過「哲學對話」辨明是非,讓世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和「關切自己」。

他每天都要去雅典街市,在公共場所與他人一起討論「幸福」、「生死」乃至「善良」等人生問題。伊壁鳩魯(Epicurus)強調哲學是一種「心靈的治療」(therapy of the soul),是服務於人生實踐的學問;塞涅卡(Seneca)明確提出了哲學諮詢的觀念,主張哲學就是幫助人們去面對貧困、財富和死亡。

他這樣說道:「哲學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呢?就是諮詢。當一個人面對死亡而另一個人面對貧困之時,他們可以從哲學這裡找到希望和幫助。」④

今天,「哲學諮詢」的目標就是扮演一個思想顧問的角色,發揮哲學自身具有的思想治療作用,幫助個人或團體化解各種思想問題。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更多的都是思想問題。解決思想問題,當然就需要採用思想的方法。

比如,那些倫理道德問題、認識論和人生觀方面的問題,其實都是一些思維偏向或者觀念選擇的問題。

就哲學諮詢而言,當然不能按照醫學方法對來訪者進行臨床式的診斷,因為來訪者並沒有什麼身體上的疾患,也沒有什麼精神的異常,只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產生觀念上的衝突,思想上總是有一些迷茫和困惑。

所以,哲學諮詢的對象與心理諮詢的對象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主要針對心理正常的個人來訪者和公司組織等。

比較獨特的有法國人M. 蘇特開辦的「哲學咖啡館」(philosophical café)。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哲學諮詢」活動形式,「哲學咖啡館」不是一種哲學講座活動,而是一種由哲學家當主持人或協調人的思想辯論會。

哲學諮詢主要的對話模式是哲學諮詢師運用他掌握的哲學思想資源與來訪者進行對話,討論其遇到的問題並提出可能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哲學諮詢師可以舉出某個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觀點,比如尼採的超人學說、薩特的自由選擇理論以及佛教的四諦等;也可以推薦來訪者閱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或老子的《道德經》等。

因此,「哲學諮詢」對於哲學諮詢師的理論儲備有很高的要求,他不僅需要具備很好的溝通技巧,而且還要十分熟悉哲學史上的各種哲學觀點,對不同時期的哲學家或哲學派別關於人生問題的各種主張能夠信手拈來。

阿申巴赫曾經申明,「哲學諮詢」沒有什麼統一的方法,只是強調了一種開放式的對話方法,即他所說的「超越方法的方法」(beyond-method method)。

阿申巴赫的「哲學實踐」是向那些願意尋求哲學幫助的人提供諮詢服務,完全依照來訪者(Visitors)的具體問題情景選擇不同的談話進入方式。

所謂「超越方法的方法」,就是不要像心理治療那樣用事先規定好的心理類型套在「來訪者」(Clients)的頭上,並且按照一定的治療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

哲學諮詢不要劃定只能用某個哲學家或者某些哲學家的思想概念,不要有那種固定不變的和封閉僵化的諮詢方法。哲學諮詢師和來訪者進行一對一的真誠對話,雙方要敞開心扉排除偏見。

通過真誠的對話,可以使存在的意義逐漸清晰起來。來訪者求助於「哲學諮詢」,就是為了尋求生活問題的解釋或者答案。哲學諮詢師不能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強加給來訪者,因為哲學諮詢的目的是開拓思想空間而不是封殺思想活動。

用哲學諮詢輔導來訪者的積極結果,應該是喚起來訪者的生活熱情和自我信心,而不是給來訪者一個標準答案或最終結論。

不過,在「哲學諮詢」的實踐過程中,哲學諮詢師還是在不斷地總結經驗,力求提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諮詢方法。我們這裡試舉馬利諾夫的「平靜法」(PEACE)和P. 拉伯的「FITT」作為哲學諮詢方法的兩種模式,以便了解哲學諮詢的具體實施步驟。

馬利諾夫的「平靜法」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是找出思想衝突的「問題」(Problem)所在。在生活中,父母親人的病故、夫妻的離異、朋友的背叛、工作中的矛盾等,都會引發精神上的痛苦。在內心思想的衝突之中,往往是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導致思想矛盾而難以化解。

所以,哲學諮詢的首要任務就是發現問題的來由。第二步是把握由問題所引發的「情緒」(Emotion)。

這是一個內在的反思過程,對自己的悲哀憤怒進行有意識的深思,由此達到釋放情緒的目的,這是哲學諮詢必需的過程。

第三步是對於出路的「分析」(Analysis)。既然煩人的問題找到了,情緒也緩和下來了,那就需要選擇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總是有許多選擇,這就需要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第四步是對自己的生活境遇有一個必要的「概觀」(Contemplation)。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我們都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需要用一種哲學的眼光總覽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需要一種能夠引導生活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第五步是達到思想的「平靜」(Equilibrium)。

當抓住了問題且生活的前景明朗之後,思想也就有了著落,走向了「平靜」。這五個步驟用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在一起,正好就是「peace」,即「平靜」。

在拉伯的「FITT」諮詢方法中,第一個字母「F」代表「Free-floating」,指舒緩心情和減輕壓力從而達到思想的「自由浮動」。在哲學諮詢的對話過程中,哲學諮詢師的職責是讓來訪者盡量擺脫心裡的陰影,消除原來的偏見,克服觀念的衝突,使來訪者的精神壓力得以緩解。

第二個字母「I」代表「Immediate problems solution」,指促使來訪者跳出問題的陷阱而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一旦來訪者有了解決問題的念頭,哲學諮詢師就可以進入下一個步驟。

第三個字母「T」代表「Teaching as an intentional act」,指哲學諮詢師講授一些哲學理論為來訪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工具,改變來訪者自以為是的思維慣性。

第四個字母「T」代表「Transcendence」,指思想不再沉溺於過去和現在,而改用一種超越的心態來面對將來的生活。拉伯特彆強調哲學的思想治療功效,因為哲學可以增進個人的自我理解,而且還可以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哲學諮詢的要旨是以來訪者為中心,其方法也是完全開放的。哲學諮詢不能局限在某種哲學理論之中,而是要持博採眾長的態度,讓來訪者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哲學諮詢」並不是從零開始的。事實上,哲學諮詢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傳統。前文已經提到,古希臘哲學具有十分鮮明的實踐品格。最初的哲學是在用哲學思想來處理「人的問題」而不是去爭辯「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應該做思想的醫生,應該擔負起生活顧問的職責。從詞源上看,心理治療一詞Psychotherapy,就是由兩個希臘詞psukhe和therapeuein組合而成的。這兩個詞的意思原本就與醫學無關:psukhe是靈魂和呼吸的意思,而therapeuein是關注和照料的意思。

當這兩個片語合在一起的時候,完整的意思就是注意照料和關注我們的靈魂。

在古代哲學傳統中,哲學思考主要被看作一種導向幸福生活的思考活動。蘇格拉底喜歡用他的「辯證法」幫助人們澄清概念,讓人們丟掉自以為是的思維習慣。他只是希望人們想得更清楚一些,活得更明白一些。

在古代,哲學家或者智者當政治顧問、軍事顧問、生活顧問,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當別人的顧問,似乎就是古代哲學家的主要實踐活動。儘管今天的情形與古代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哲學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實際的用處呢?世人是不是就不需要哲學呢?

今天,商業倫理學和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存在主義在心理治療中的流行,《心靈雞湯》一類的圖書在市場上的暢銷,包括近年來在中國哲學通俗讀物的大量出版,都是一些很好的例證。這些現象說明哲學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個人都會形成一些難以擺脫的「心結」,而這些問題僅僅使用藥物往往是無效的,因為「心病」只能用「心思」來改善,思想的問題只能用思想的方式來解決。

正如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所倡導的那樣:哲學應該從事蘇格拉底2500年前所指定的助產婆的工作。哲學從思辨走向實踐,從書齋走向生活,並不是在降低哲學的尊嚴。哲學應該改變它的現狀,「它必須成為可操作的和實驗的」⑤。

按照杜威的實用主義觀點,生活本身就是實驗的,因此思想也應該採取實驗的方法。「哲學諮詢」的理論基礎及其方法體系都還處於定型之中,但是「回到蘇格拉底」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

簡單地說,哲學諮詢就是要復興古老哲學的實踐傳統,與現實生活緊密地關聯起來。因此,「哲學諮詢」首先面臨的任務就是要去挖掘古老哲學的思想資源,從哲學史中吸取自身發展的必要養分。

馬利諾夫曾經列出了一個可供我們採納的哲學思想資源名錄:

古代有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泰戈拉、塞涅卡、奧古斯丁,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孫子,近代有培根、貝克萊、霍布斯、笛卡兒、休謨、洛克、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盧梭、康德、黑格爾,現代部分有克爾愷郭爾、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皮爾士、詹姆斯、杜威、摩爾、羅素、薩特、懷特海、維特根斯坦、奎因等(只是近現代部分就沒有中國哲學家的名字了)⑥。

對於「哲學諮詢」在我國大陸地區開展的可能性問題,除了借鑒和採用西方學者已有的方法和理論資源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豐富資源。

我們只要去讀讀古代聖人的思想著作,就會發現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十分鮮明的實踐品格,有著它得天獨厚的思想治療功效。

儘管其中的道德理想成分很多,農耕文化的思想成分很多,但它仍然保存有人類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中國傳統哲學從來就是貼近社會生活的,從來就十分注重修身修心修行修德。特別是儒家,它自有一整套從「忠孝」、「仁義」、「學問」入門的修鍊方法。

閱讀孔子的《論語》,似乎就是一種一問一答的「哲學諮詢」過程。其實,復興儒學是可以從微觀層面開始的,即改造和運用它的修身養性方法。

在哲學的思考和傳授方面,孔子與蘇格拉底之間有著奇妙的相似之處。或許,「回到孔子」也不失為一種在中國本土開展「哲學諮詢」的有效方法。

注釋:

①Lou Marinoff, Plato, 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9. p. 260.

②Peter B. Raabe, 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Westport: Praeger, 2002, pp. 14-17.

③See Lou Marinoff, Plato, 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

④Seneca, The Epicurus Reader, Cambridge: Hackett, 1994, p. 48.

⑤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pp. 120-121.

⑥Lou Marinoff, Plato, 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 p. 271.

推薦閱讀:

倘若沒有斯賓諾莎的思想和人格,這個世界註定黯淡無光

Via:慧田君編|有異議請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豆瓣上的勵志故事(心靈雞湯)?
理性主義與啟蒙運動有什麼關係?
知乎用戶趙姥姥的加入,是否是知乎民史民哲圈瓦解崩潰的開始?
套路 | 顛覆你的交易體系,從哲學角度審視交易策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哲学 | 哲学家 | 实践哲学 |